首页 - 股票 - 公司新闻 - 正文

2025,个险告急

来源:阿尔法工场 2025-04-09 18:03:2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2025,个险告急)

从“日赚十亿”到两位数下滑,2025年的寿险业,走到***两重天交接处。

刚刚完结的2024年财报季,各家上市险企收获历史最佳成绩单。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 3476 亿元,同比增幅达 77.72%,相当于日赚十亿。

一片报喜声中,2025年的冷峻狰狞,揭开了一角面纱。

金妹妹从业内交流了解到,今年以来,多家保险公司个险渠道新单保费,正面临两位数下滑。

从今年1月开始,中国人寿(601628.SH)和中国平安(601318.SH)停止了保持数年的月度保费披露。

保费数据并非监管要求披露的信息,属于自愿性信息披露公告。但业内对两家公司这一动作的看法,指向“数据下滑,影响公司形象”上。

业内猜测有一定合理之处。

金妹妹从业内交流获得数据表明,1月-3月,除新华保险(601336.SH)以外的寿险“老六家”,个险渠道新单期交保费均出现下滑。其中,平安人寿和中国人寿同比下滑超过30%。

随着新单保费下滑,反映保单未来盈利能力的新业务价值在今年开年同样受到冲击,国寿下跌水平甚至在两位数之多。

在其他保持公布数据的上市险企中,保费水平则参差不齐。

新华保险今年1月-2月原保费同比大涨29%;太保寿险(601601.SH)亦同比增长9.1%。

国华人寿(天茂集团,00627.SZ)前两月保费同比下降29.4%;只公布1月数据的阳光人寿(6963.HK)同比下降4.9%。

从渠道分化上,虽然银保势成扛鼎之力,但仍无法填补个险渠道下滑留下的空缺。

陷入负增长的个险渠道、尚不足以挑大梁的银保渠道,都在考验着寿险巨无霸们的2025。

01 缺席的Q1数据

按照惯例,每月中旬,各上市险企均会披露上个月的原保费数据。

这一数据是新单保费和续期保费之和。虽颗粒度较粗,但该指标仍是业内外观察险企经营动态的窗口之一。

尤其是一季度保费。适逢险企每年的“开门红”营销季,可以说,一季度保费奠定了一年的销售基础。

例如,2020年至今,中国人寿一季度保费收入,占全年保费收入之比均在50%左右。中国平安略低,但也在30%上下。

如能获知一季度保费数字,则可预测该公司全年保费收入规模。

或正因为该数字的指向性过于明确,两大寿险业巨头今年暂停向外界公布当月保费数据。

在刚刚结束的2024年业绩发布会上,面对媒体对2025年一季度经营的关心,中国人寿和平安的管理层并未正面回答。

国寿总裁利明光仅表示:“浮动收益型产品和业务占比快速提升,转型成功”。平安集团联席首席执行官郭晓涛则模糊应对:“1-2月保费符合预期,未来一季度的业务占比会逐步减少”。

无论两家巨头暂停公布数据出于何种原因,无可否认整个寿险业、尤其是个险渠道,正在饱受保费负增长困扰。

保费负增长,也在拖累着新业务价值。

寿险业是一个“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行业。与当期利润、保费收入相比,新业务价值才是保险公司的“里子”。

金妹妹了解到的数据,在今年一季度,因新华仍在大比例销售新业务价值率较高的传统险,再叠加高额新单保费,新业务价值成倍增长。相对照,国寿跌幅显著,平安人寿也呈现微跌。

放眼到整个行业,从国家金融监管总局1月-2月的行业原保费数据,一叶即可知秋。

2025年前两月,人身险原保费整体收入12716亿元,同比降低6.31%。

原保费收入,是涵盖新保单保费和续期保费的总和。过去几年寿险业多轮“炒停售”,使得行业拥有了高额的续期保费。在此基础上,整体保费收入居然呈现下滑,可想而知今年保险有多么不好卖。

02 个险自救

个险,是决定险企一年业绩成败的关键点。

金妹妹从业内交流获得的数据显示,1月-3月,除新华保险(601336.SH)以外的寿险“老六家”,个险渠道新单期交保费均出现下滑。其中,平安人寿和中国人寿同比下滑超过30%。

下滑主要原因之一,是产品的结构调整。

目前的保险产品经过两轮的预定利率下调后,分红险保底收益在2%,传统险在2.5%;在今年一季度中港股市回暖的映衬下,对于客户的吸引力大幅缩水。

产品形态上,比起过去主推的固定收益年金+万能险组合,包括平安人寿在内,保司现在主打的分红险是 “保底+浮动”的结构。这对于过往习惯利益演示表“所见即所得”的客户而言,显得相当陌生。

而2024年公布的分红实现率大规模下滑,再给分红险发展蒙上了一层阴翳。

2023 年,平安人寿124款分红险产品平均红利实现率为35.2%,较2022年的87.2%下降超50%,为近十年首次低于 100%。

此外,佣金大幅度下滑,也挫伤了代理人积极性,并进一步打击个险新单保费增长。

有平安人寿代理人向金妹妹反映,目前个险佣金水平较之前下降幅度很大,甚至有产品佣金,直接腰斩。

在5年间或主动或被动“清虚”80万保险代理人后,平安人寿的代理人队伍迎来企稳。

2024年,平安人寿个人寿险销售代理人数量为36.3万人,实现连续三个季度正增长,代理人平均收入也首次破万。

但在客户普遍购买***降低、个险佣金大跌双重打击下,即便是行业风向标,平安的个险代理人队伍,依然展业不易。

为了稳定来之不易的局面,平安人寿于近日对内发布“升级版”基本法,预计在2025年二季度或更迟实施。

基本法是保险机构内部与代理人队伍分配利益的基本依据,是保险机构个人代理人队伍的“根本***”。

该基本法将代理人分为P1-P9等级,等级和绩效激励挂钩。借此鼓励人人达到P4——即月佣金水平在3500元。这会令队伍基础更加稳固。

在一些绩优代理人看来,新的基本法让利益向一线倾斜。相对前一版基本法,这一版些微放松的考核标准,低阶代理人考核压力更小。

但对于大绩优代理人而言,佣金比例下降后,达到P9的难度则有所提高。“但毕竟在平安这么多年了,只能顶着压力干下去。”这位代理人苦笑。

当然,平安当前所处的情况绝非寿险业的个例,而是普遍现象。

多数险企在1月-2月都经历着个险渠道新单保费的下滑。但他们比平安更困难之处在于,既没有个险渠道的积淀,也没有庞大的银保渠道补位。

03 银保上位

从平安人寿看,尽管个险渠道标保下滑排名行业前列,但其银保渠道首两月期交保费增长同比翻倍,十分亮眼。

从价值贡献上,平安人寿2024年的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62.7%,增速远超代理人渠道的26.5%。

银保渠道的异军突起,是“报行合一”和大卖储蓄险的必然结果。

“报行合一”政策实施后,银保渠道的费用水平大幅下降,银行更偏爱与有品牌背书的大险企合作。

这对于过去不愿烧钱抢市场、又坐拥平安银行(000001.SZ)这一专属渠道的平安人寿而言,是极大利好。

管理层乐见其成。在2023年,平安集团总经理兼联席CEO谢永林便喊出:未来五年,平安新银保渠道有望成为平安寿险的主要渠道之一。

依靠培养多年的银保优才队伍,以及不断拓展的合作银行规模,平安人寿在银保渠道上高歌猛进不足为奇。

另一方面,银行本身的金融理财属性,与售卖储蓄险更为契合。

有曾从事平安电销渠道工作的人士表示,银行在做储蓄型保险上存在巨大的优势,这一点是个人代理人和保险经纪无可比拟的。

“银行具有大量的客户,又对客户的财富水平较为了解。同样的电销坐席,拨打银行客户得到的产能,比其他渠道客户高出许多。”该人士表示。

不过,尽管平安人寿的银保渠道表现可圈可点,但该渠道的价值贡献仅占20%不到,尚不足以填补个险保费下滑带来的巨大缺口。

并且,银保渠道还与个险渠道存在一定竞争关系。如何平抑“此消彼长”,而是让增长一致向外,正在考验2025年平安人寿的管理层。

为了迎战2025年更为复杂的环境,时隔14年后,平安人寿在4月宣布大举增资200亿。

这一针强心剂下,已成为行业风向标的平安人寿会打出怎样的组合拳?还需要时间给出答案。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平安银行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