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5亿元“卖身”,曾经的行业标杆何以沦为亏损王?)
近日,工业机器人企业新时达(002527)25亿元出让实控权的消息震动资本市场。
而与此同时,更多关于这家公司的隐秘病灶开始显现。作为曾经制造业国产替代的先锋,巅峰时期电梯控制系统市场份额国内第一、全球前四;SCARA机器人出货量国内第一、全球第四的新时达,已经面临连续三年亏损,累计亏损超15亿元;且盈利能力低下,疯狂并购却整合不力,警示监管与高管涉案等等一系列问题,共同勾勒出一幅业务光环褪色、管理失控的危机图景。
拟25亿出让控制权,原实控人套现离场?
今年2月份,新时达发布公告称,拟通过协议转让、表决权委托及一致行动安排等一系列操作引入新股东海尔集团。一系列操作完成后,海尔集团将取得新时达10.00%的股份,以及19.24%股份所对应的表决权,合计控制上市公司29.24%股份所对应的表决权。同时,海尔集团后续还拟包揽定增1.53亿股,耗资12.19亿元。
这意味着,海尔集团拟耗资25.19亿元,最终实现持有新时达股权比例达26.83%,总表决权超40%,将成为新时达新的实际控制人。
而交易的另一边,新时达现在的大股东及实控人纪德法、刘丽萍、纪翌实为一家人,其中纪德法与刘丽萍为配偶关系,纪翌为纪德法与刘丽萍之女。这意味着,若此次交易完成,纪德法一家将以远超市场平均价的19.61元/股套现近13亿元,放弃全部表决权后“潇洒离场”。
交易双方表示,此次交易完成,海尔将与新时达共享全球供应链、数字化营销、精益管理、品牌资源等各项能力,帮助上市公司提升资产管理效率,实现海外市场协同,提高核心技术壁垒,把握新兴市场机遇。
未来,二者的协同性如何仍然有待市场观察;但现在的新时达,怎么看都像是一个“烂摊子”。
从“行业灯塔”到“遥遥落后”
资料显示,新时达成立于1995年,作为业内老牌的电梯控制系统与变频器企业,也曾风光无限。2010年,公司是以国内第一、全球前四的电梯控制系统配套供应商的身份在深交所完成了上市。彼时,汇川技术也才刚刚崭露头角,几乎在同一时间完成创业板上市。在两家企业的招股说明当中,他们互为竞争对手。
上市后,两家企业的业务发展轨迹也几近趋同,都是基于驱控技术延伸下游应用场景。其中,新时达自创业时期将控制技术应用于电梯行业,上市后将控制技术向外横向延伸至机器人行业和工控行业。目前公司主业包括三大块:电梯控制产品及系统业务、机器人产品及系统业务、控制与驱动产品及系统业务。
而汇川技术则是以变频器为起点切入工业自动化领域,逐渐形成了通用自动化、电梯电气、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工业机器人等四大战略业务板块。
上市以后,新时达在电梯控制系统领域的先发优势并没有保持多久就被汇川技术这个“后来者”追赶上,然后被远远甩在身后。
2024年上半年,新时达电梯控制系统业务营收仅为3.10亿元,占公司整体营收比重仅剩两成,即便加上电梯线缆以及电梯其他这些低毛利率业务合计也才4亿元出头。相比较而言汇川技术2024年上半年电梯电气系统收入23.31亿元,是这位曾经行业老大哥的5倍有余。尽管电梯业务这个赛道受到地产不景气大环境的不利影响,但是汇川技术用实力证明了什么叫做“强者从不抱怨环境”。
并且,新时达拓展的工控领域、机器人领域也惨遭碾压。如今,汇川技术在工控与机器人行业的龙头地位毋庸置疑。其在2024年半年报表示,公司在通用伺服系统、低压变频器产品(含电梯专用变频器)国内份额第一、小型 PLC 产品国内份额第二、内资品牌第一,工业机器人国内份额第三,其中SCARA机器人产品销量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约26.3%,位居第一名。而SCARA机器人这个行业国内第一的位置,在5年前还是新时达子公司众为兴的,不禁令人唏嘘。
新时达各项业务的节节败退,反映到财务端的表现,新时达当前正面临着系统性失血。2022-2024年,新时达营收增长基本停滞,净利润亏损分别达10.57亿、3.79亿和1.85-3.67亿元(业绩预告),三年累计已经亏损超15亿元。并且,公司经营性现金流也持续为负。
公司的惨淡表现,与汇川技术的营收利润三连涨形成鲜明对比。
图表:新时达与汇川技术财务表现对比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
连连亏损财报数据背后的直接动因,一方面是公司业务盈利能力的严重不足。数据显示,过去5年,新时达产品的毛利率水平一直在20%以下徘徊,与行业竞争对手汇川技术、埃斯顿30%以上的水平差距甚远。
图表:新时达与竞争对手毛利率水平对比
资料来源:公司定期报告
而另一方面,则是新时达过去近10年来疯狂并购之后吞下的苦果。
并购发展之路上的瞎折腾
行业巨头的成长史往往伴随不断的兼并收购,汇川技术亦是如此。以2011年收购汇通电子进入编码器领域为开端,汇川技术先后收购了江苏经纬、上海莱恩、上海贝思特、阿斯科纳等等企业拓展多个赛道进而成长为行业龙头。
新时达也意识到只靠电梯业务并未长久之计,上市后不久就开启了买买买之路。
2014年,公司以6亿元对价收购众为兴100%股权,拓展运动控制及机器人业务。此后2016年,公司又以8.6亿元的对价,收购了会通科技100%股权;以1.40亿元对价收购了晓奥享荣 49%股权。公司曾表示,收购这两家企业,将进一步优化公司业务结构、完善公司在运动控制及机器人业务领域的产业链、扩大公司业务规模。2017年,公司又以4.05亿元全现金收购了之山智控100%股权,补充了集成式伺服一体机、全数字智能型伺服、步进等运动控制单元产品。
巨额的收购对价导致公司资产负债表账面上的商誉金额也是水涨船高,于2017年末达到了14.58亿元的水平。
而这些高额商誉也为公司后来的业绩表现埋下了隐患,成为了亏损的导火索。
并购之后的三年看起来整合进展十分顺利,三家企业在业绩对赌期间内的业绩完成情况都相当可观。然而,业绩对赌期一过,业绩变脸纷至沓来。
2018年,新时达净利润-2.96亿元,迎来上市首亏,罪魁祸首正是当年公司对众为兴、晓奥享荣分别计提了商誉减值2.81亿元,1028.12万元。
2022年,公司亏损超10亿,与之对应的是当年公司计提了7.54亿元的商誉减值,其中,会通科技、之山智控分别被计提了4.14亿元、3.06亿元。
2023年,公司继续亏损3.79亿元,对应当年计提商誉减值2.71亿元。
截止2023年底,公司商誉账面余额仅剩1.13亿元,不足2017年高峰时的10%,而这些减少90%,都化成了公司的亏损。
此时再看会通科技、之山智控等公司的业绩表现,2023年净利润分别仅剩1501万元,187.46万元。新时达曾经花费巨资购买的“优质资产”,如今已泯然众人。
以并购促发展本无可厚非,但“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并购决策之前,如何识别市场上的优质资产,以及收购后如何很好地整合,都是对于一家企业管理水平的重大考验。
而事实也证明了,就新时达现有团队的水平而言,寄希望于通过并购做大做强,实属勉强。
况且,这家企业的内部管理,本来就存在很大问题。
治理危机:监管警示与高管涉案
2023年6月19日,深交所一纸监管函揭开公司治理黑箱:因未及时披露重大事项及信披违规,新时达成为当年首家被公开谴责的机器人概念股。
更大的风暴来自管理层。2024年8月,原副总经理金辛海因涉嫌职务侵占罪被刑事拘留,后经检察机关批准逮捕。这位掌管变频器事业部逾十年的技术高管,被曝通过虚构采购、关联交易等手段侵吞资产,涉案金额可能突破刑事立案标准。尽管公司声称"日常经营不受影响",但这一事件暴露出了新时达内控体系的重大漏洞。
展望未来,结合工业控制、工业机器人等行业竞争格局与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来看,能够预见的是,“卖身”后新时达要想摆脱当下业务、财务与治理的困局,依然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