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汤臣倍健走到十字路口)
$汤臣倍健(SZ300146)$
文:向善财经
近日,汤臣倍健公布2024年年报,实现营收68.38亿元,同比减少了27.30%,实现归母净利润6.528亿元,同比减少了62.62%。
业绩多少显得有点儿差强人意,直给的讲,这是汤臣倍健自上市以来,业绩出现的最大“滑铁卢”。
据财报信息显示,汤臣倍健的产品营收几乎“全线溃败”,片剂类、粉剂类、胶囊类产品营收分别同比下降41%、42.04%、25.62%,其他类产品则同比下降了20.19%。
作为保健品行业的龙头,汤臣倍健取得这样的业绩,多少让人揪心。
其实也正常,毕竟,没有哪个企业会一直一帆风顺,因此,企业寻找业绩下滑的原因就很重要,找对了,企业才能够对症下药。
业绩下滑,孰之过?
汤臣倍健董事长梁允超在《2025汤臣倍健董事长致股东信》中写道,“膳食营养补充剂(VDS)新周期、新格局正在急剧变化中,急挫比温水煮更让人顿醒”,“在医保和购买力双重影响之下,零售药店正发生重大的变化”。
从中可以得知,公司认为业绩下滑的原因可能存在两个方面,一是VDS行业新周期变化带来的挑战,第二是零售药店渠道变化带来的压力。
向善财经认为其说法并无道理。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发展,银发经济成为一片蓝海,越来越多资本开始入驻保健品行业,像许多奶粉行业都开始跨行做保健品,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
各家产品开始卷价格,汤臣倍健盈利能力出现明显下降趋势。
报告期内,汤臣倍健的毛利率为66.69%,同比下降3.2%,除了粉剂类产品毛利率有所上升外,其余皆下降;净资产收益率为5.81%,同比下降62.13%,下滑幅度较为严重。
在渠道上,药店一直是汤臣倍健的依赖渠道,根据中CMH的数据显示,2024年1-8月,全国零售药店VDS销售额同比下滑了20%。
主要受医保政策影响,医保不能再买保健品,目标客户购买力下降,汤臣倍健深受其影响。
但无论从是行业变化,还是药店渠道变化来看,这些都属于外部原因,那么汤臣倍健没有内部原因吗?
向善财经看来,汤臣倍健业绩大幅度下滑可能存在三个内因:
一是渠道全面发力,造成价格体系混乱。
汤臣倍健2017便开始发力线上渠道,到如今线上与线下渠道营收势均力敌。
2024年,汤臣倍健实现线下渠道实现收入34.18亿元,线上渠道实现33.63亿元。
随着线上电商渠道的崛起,保健品的渠道结构大规模调整,碎片化趋势明显。即便汤臣倍健要求遵守建议零售价,各个渠道之间为了生存也可能采取不同的价格策略,打折促销更是常态,汤臣倍健很难对终端价格进行制约。
特别是线上价格更为透明,如果线上价格明显低于线下价格,会不会让线下经销商雪上加霜?
截止2024年末,汤臣倍健境内经销商数量为738家,较上年末减少了200家。
渠道一直是保健品企业的痛点所在,直销带来了“权健事件”等诸多乱象,分销的话,整个经销体系未来将越来越难以把控,汤臣倍健的渠道难题解决不易。
二是汤臣倍健线上经营策略有待调整。
从今年保健品线上渠道销售数据来看,按理说,汤臣倍健的线上渠道营收不应该这么差劲。
根据欧睿最新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维生素与膳食补充剂行业零售总规模达到 2323 亿元,较上年增长约 3.7%,其中主要增量为直播电商。
汤臣倍健在削减其它项费用同时,线上投入的平台费却有所增加,2024年汤臣倍健平台费用为7.58亿元,同比增长了7.12%。
线下渠道收入缩减情有可原,那是因为行业与渠道外部影响,但线上行业规模整体增长,相关费用也有所增加,为何线上营收未能成为“顶梁柱”?
可能原因是汤臣倍健未能发掘直播电商红利,依赖传统电商模式,在抖音、快手等直播电商平台发力不足,以致于在直播电商红利中,未能挖掘出更多的“金币”。
汤臣倍健在抖音电保健品行业前十中,仅排名第八,这难免与保健品“老大哥”地位不符。
在如今人人可以成为网红时代,传统“强营销”红利开始褪去,汤臣倍健在电商平台的经营策略也需要顺势而为。
三是汤臣倍健“科技转型”成果不明显,未能显著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对于保健品公司而言,产品卖得好才是王道,增强销售竞争力的方法基本就两种,要么研发成果显著,有着“人无我有”的核心竞争力,要么销售费用投入高,营销做得好。
董事长梁允超于2021年《董事长致股东信》中就开始提起“2021—2023实施科学营养战略”。
不过到了2023年,梁允超在《董事长致股东信》中又表示,“将再用八年时间完成科技企业转型”。
三年之后又八年,梁朝伟当间谍的毅力尚且没这么强,从投资者角度度看,公司持续努力搞研发并不是件坏事儿,不过如今“亮眼”的业绩却引起市场对董事长关于“科技企业转型”的较强质疑。
从2021年至2024年,汤臣倍健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503亿元、1.585亿元、1.793亿元、1.486亿元。
公司一边声称积极搞研发,研发费用始终占总营收的不到3%。
而如今业绩滑坡,降本增效也开始有必要,研发人员相比去年减少了31.56%,其中30—40岁研究人员减少了21.29%。
口号上重科技、行动上轻研发,带来的结果也显而易见,产品竞争力上表现不足。
汤臣倍健主品牌营收同比下降30.79%、健力多下滑31.51%、life-Space同比下滑29.38%。
所以,部分投资者对其“科学营养战略”有质疑不无道理。
如今许多奶粉企业、制药企业都在跨界做保健品,如果汤臣倍健多年来的研发成果还不能转变为业绩护城河,未来的想象力恐怕令人担忧。
估值过高,出海会是新的价值增长引擎吗?
从估值角度看,汤臣倍健的估值可能还是有点高了。
考虑到整个业绩表现,基于当下的股价看,市盈率31.42倍,对比看,东阿阿胶TTM为24.77,而且对比行业平均水平看,这个市盈率是有点高的。
考虑到消费环境变化、行业竞争加剧以及药店渠道下滑的影响,估值有进一步下探的空间。
用DCF估值法来看,2025年起营收年均增长5%-10%,假如未来几年净利润率回升至10%-12%,折现率8%-10%,合理估值区间约250-350亿元。
值得注意是,这只是理想状态下的估值,实际上,考虑到未来消费行业的压力,VDS市场增速断崖式下滑以及经营现金流的增长压力等影响,合理的估值区间要打个7到8折。也就是175亿-200亿左右。
现实里,汤臣倍健的市值为203亿,显然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市场对汤臣倍健是高估的。
高估的原因不难猜,一个是高毛利的保健品生意本来就有溢价。另外一个是市场对公司未来的利润修复期望比较高。
但问题是,接下来行业竞争加剧,消费环境持续变化,VDS市场增速承压的情况下,能不守住现有的毛利率和净利率?
接下来,汤臣倍健如何做显得尤其重要。
董事长梁允超在致股东信中写到:“防守不是我们的基因和强项,开疆辟土和进攻才是汤臣倍健的选项。 2025年将全面升级国际市场业务拓展策略。”
面对业绩下滑,一般消费品企业在业务上要么选择深耕产品,要么选择拓展市场。
东阿阿胶就是保健品企业深耕产品从而业绩翻盘的案例,自2019年业绩暴雷,东阿阿胶当时并未选择拓展市场,而是选择了深耕核心品类,转型为“中药+健康消费品”双轮驱动。
汤臣倍健为何不去抄东阿阿胶作业?
一是主要如前文所说,汤臣倍健“实施科学营养战略”未能成功,护城河依靠的是高营销费用,相比如此,东阿阿胶有着较强的文化内涵,虽然当时业绩下滑严重,但在阿胶赛道上产品依然保持着“垄断式竞争力”。
二是在如今大势下,消费者追求性价比,各类产品内卷得厉害,汤臣倍健产品整体定位偏向于中高端市场,价格优势不明显,自己主动产品降价进行竞争,一方面影响经销商信心,一方面与多年积累的品牌形象不符。
那么出海开拓市场会是一个好的选择吗?
积极的一面是,近两年来,中国电商出海如火如荼,汤臣倍健可以借助电商出海的东风,帮助产品动销。
尤其是在东南亚地区,近年来新兴市场发展较快,表现出较强的保健品需求,据魔镜oversea数据显示,2023年东南亚保健品电商平台(Shopee和Lazada)销售额达到113.42亿人民币,相比为2022年增长了25%以上。
不利的一面是,肉多狼也多,汤臣倍健不仅要面对当地本土品牌的竞争,也要面对中国出口品牌及发达国家出口品牌的竞争,像在印尼市场,已经有DHC、Swisse占据市场。
可以说,汤臣倍健出海竞争压力并不比国内小。
这个观点在财报也可以验证,汤臣倍健境外营收为11.39亿元,同比下降了22.72%。
因此,也有投部分资者通过对“科学营养战略”的认识,认为其看似会升级国际业务拓展,但其实与“科学营养战略”一样,雷声大,雨点小。
不过从现金流情况来看,汤臣倍健开拓国际业务确实要谨慎烧钱。
虽然汤臣倍健在国内算的上保健品老大哥,但出了国,品牌影响力将大打折扣,那么拓展国际市场,在国外营销等费用上必然要花一笔不小的费用。
2024年,汤臣倍健的现金流量净额为6.859亿元,同比减少了66.56%。
其中自有现金流占净利润比例仅为0.28,远低于健康标准线0.5。
这表明汤臣倍健存在较大的财务压力,在以国内市场为主的前提下,汤臣倍健每年尚且要支付占营收超30%以上的销售费用来维持整体业绩发展,如果加注发力国外市场,本来资金就有限,会不会存在不仅外部业务没发展好,由于国内广告及营销费用减少,导致国内业务进一步出现下滑的风险?
所以整体来看,汤臣倍健未来发展充满着较大不确定性,不过这也都是商海沉浮的常态,能不能实现这惊险一跃,还需要汤臣倍健管理层更加精准地判断,最后还是希望汤臣倍健能翻盘成功。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