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公司新闻 - 正文

招联消费金融六年来首次营收、利润“双降”,或成下一个捷信?

来源:中访网 2025-03-20 10:52: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3月18日,中国联通(600050.SH)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揭示了其联营公司——招联消费金融(下称“招联”)的经营情况。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招联消费金融营收同比下滑11.7%,净利润同比下降16%,双双创下六年来首次“负增长”。此外,资产规模收缩,不良贷款处置大幅增加,行业龙头地位正受到严峻挑战。面对行业竞争加剧、监管趋严以及盈利能力削弱的多重压力,招联消费金融是否会成为下一个捷信?

(原标题:招联消费金融六年来首次营收、利润“双降”,或成下一个捷信?)


3月18日,中国联通(600050.SH)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揭示了其联营公司——招联消费金融(下称“招联”)的经营情况。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招联消费金融营收同比下滑11.7%,净利润同比下降16%,双双创下六年来首次“负增长”。此外,资产规模收缩,不良贷款处置大幅增加,行业龙头地位正受到严峻挑战。面对行业竞争加剧、监管趋严以及盈利能力削弱的多重压力,招联消费金融是否会成为下一个捷信?

业绩“坠落”:六年来首次营收、利润“双降”

2024年,招联消费金融全年营收173.18亿元,同比下降11.7%,净利润30.16亿元,同比下降16%。不仅如此,招联的业绩已出现“倒退三年”:2024年的营收已低于2022年的175.01亿元,净利润甚至不及2021年的30.63亿元,公司已连续两年陷入增长瓶颈。2024年下半年,业绩加速恶化,营收环比下降13%,净利润环比下降25%。

持牌消费金融行业整体正在经历大洗牌,但招联的表现尤为惨烈。相比之下,宁银、杭银等城商行系消费金融公司正在逆势扩张,形成“弯道超车”的趋势。在市场竞争加剧、持牌机构激增的情况下,招联的盈利能力正在逐渐萎缩。

资产负债表恶化,不良贷款率持续攀升

截至2024年末,招联消费金融的总资产为1637.51亿元,相比2023年的1764.21亿元减少126.7亿元,表明公司在缩减业务规模,或遭遇资金回笼困难。同时,负债从1560.54亿元降至1410.88亿元,整体呈现收缩趋势,资产负债率依然处于高位。

更令人担忧的是,不良贷款率持续走高:2021年为1.83%,2022年为2.22%,2023年为2.45%,2024年尚未公布,但不良贷款转让大幅增加,显示风险已进一步恶化。

2月12日,招联一次性挂牌出售5个不良贷款资产包,总计38.07亿元,折价率仅0.33折。其中,最大单一不良贷款包“第5期”涉及未偿本息15.88亿元,仅以0.55亿元起拍,折扣仅3.5%,反映出贷款回收难度极大。如此大规模的不良资产处置,意味着公司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坏账风险。

获客模式失灵,股东支持也救不了招联?

招联消费金融依托两大股东——招商银行(600036.SH)和中国联通(600050.SH),通过股东生态体系获得大量客户:“沃信用分”、“欠费不停机”等联通APP产品被大量用于引流;招商银行的信用卡与消费信贷体系,为“好期贷”提供流量支持。

然而,即使享受股东资源的全力扶持,招联的获客能力仍在逐年下滑: “好期贷”作为现金贷产品,规模持续下降;“信用付”作为消费分期贷款,虽有增长,但规模仍然较小,难以填补“好期贷”衰退的空缺。

尽管中国联通倾尽资源扶持,但招联仍未能稳住市场份额。这或许说明,单纯依靠股东生态导流,已不足以支撑消费金融业务的增长。

高管频繁更换,风险管理面临挑战

面对业绩下滑,招联的管理层也在频繁变动:2024年4月,陈忠岳接任董事长,2025年1月,深圳金融监管局核准蔡学聪担任首席风险官。

特别是风险管理岗位的更换,或许反映出招联在不良贷款控制方面的问题。管理层的频繁更换,可能意味着内部战略调整未达预期,或风控问题已引起监管关注。

从当前趋势来看,招联消费金融的挑战远未结束。随着消费金融行业进入新一轮洗牌,招联消费金融是否会步入捷信消费金融的“覆辙”,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曾经的行业龙头,如今却深陷业绩下滑、资产质量恶化、管理层变动等多重危机。招联消费金融的盈利模式正在被市场重塑,而竞争对手正借机加速超越。未来,如果招联无法有效改善获客能力、优化风控体系、提升盈利模式,那么它或许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甚至逐渐被边缘化。

面对即将到来的行业大洗牌,招联消费金融能否迎来“第二春”?市场正拭目以待。(内容来源|商业晨刊)


fund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国联通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