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7年走不出30亿难关,“老字号”五芳斋也焦虑)
出品 | 创业最前线
作者 | 王亚静
编辑 | 蛋总
美编 | 邢静
审核 | 颂文
“太老了”,当谈及五芳斋时,90后李越忍不住发出这样的感叹。
而这句评价,也折五芳斋面临的困境。“五芳斋”品牌始于1921年,是国内首批“中华老字号”企业之一。时过境迁,厚重的历史反成“枷锁”,过于传统的口味和包装,让五芳斋难以引起部分年轻人的共鸣。
李越告诉「界面新闻·创业最前线」,她曾买过五芳斋的粽子,结果发现包装和粽子都算中规中矩,“总觉得差点意思,很难有复购的欲望。”在她看来,这种老牌子太注重传统,“不够年轻”。
其实,五芳斋一直在尝试改变,紧跟年轻人的步伐。在产品上,公司与东方明珠、蜜雪冰城等联名;在经营上,短期内四次调整组织架构;在推广上,每年投入数千万资金。
焦虑的五芳斋左右出击,但始终难以找到一个真正的突破口,在转型的阵痛中苦熬多年。Wind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3年,五芳斋的营收一直在24亿元至29亿元之间徘徊,始终无法突破30亿元。
在消费市场极其“内卷”的当下,五芳斋这个老品牌还能焕发“第二春”吗?
1、控股股东贷款增持,上市后股价跌超40%
提起任何一个百年老字号,身上都不缺少故事,五芳斋自然也不例外。
1921年,商人张锦全在浙江嘉兴当时最热闹的张家弄口,开了一家粽子店,取名为“五芳斋”。从此,张家弄口飘散的浓郁粽香弥漫了一个世纪,五芳斋也成为了全国首批“中华老字号”企业。
(图 / 五芳斋官网)
历史洪流滚滚向前,五芳斋的掌舵者换了又换,如今到了厉建平、厉昊嘉父子手中。
截至2025年2月11日,五芳斋集团直接持有五芳斋31.75%股权,并通过全资子公司远洋建筑间接持有7.25%股权,合计持有39%股权,为控股股东。另据天眼查资料,厉建平父子持有五芳斋集团40%股权,为五芳斋的实际控制人。
其实,厉建平原本与五芳斋几无关系。1976年,他刚刚20岁,就已经是瑞安县的一名民警,在公安体系工作近20年的厉建平,最高官至嘉兴市公安局副局长,并在这个位置上工作了5年。
1995年,厉建平毅然下海,成为五芳斋集团董事长。自2001年起,五芳斋集团陆续从国有股东手中收购五芳斋的股权,最终拿下了控股股东之位,五芳斋也从国企“摇身一变”成为了民营企业。
拿下五芳斋多年后,厉建平又力推公司走上资本市场。但在递表前夕,发生了一件事情:2020年,原嘉实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冯水祥因受贿罪、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并处罚金100万元。
《刑事判决书》指出,2018年春节期间,冯水祥利用担任职务便利,为厉建平在企业担保融资过程中谋取利益,在美国收受厉建平0.8万美元,实际收受0.2万美元。不过,相关部门没有就该案追究五芳斋集团、厉建平的责任。
这个“小插曲”自然也没有影响五芳斋的上市路。2022年8月31日,五芳斋顺利登陆上交所,上市当天收涨44%。此后,五芳斋又连续收获两个涨停板,并在第四个交易日涨至盘中最高值30.28元/股。
有时候,资本市场更加现实、更加残酷。上市之后,五芳斋的股价起起伏伏,最终还是走上了下坡路。截至2025年2月24日,五芳斋报收17.98元/股,和巅峰时期相比下滑约41%。
面对跌跌不休的股价,厉建平决定贷款增持。
2024年10月30日,五芳斋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五芳斋集团拟增持公司股票,金额在5000万元至9000万元之间。当日,五芳斋集团与建行秀洲支行签订了贷款合同,借款金额不超过9000万元,用于支付增持股票交易价款和费用。
(图 / 五芳斋公告)
2024年12月17日至2025年1月22日期间,五芳斋集团共增持公司198.91万股股份,增持成交总额为3575.8万元(不含手续费)。
(图 / 五芳斋公告)
对于此次贷款增持,五芳斋方面告诉「界面新闻·创业最前线」,使用增持专项贷款主要是响应证监会及央行的相关政策,在使用资金过程中,严格遵守了贷款资金使用原则。
只不过,同为老字号的“狗不理”退市、全聚德在资本市场遇冷的经历都宣告:五芳斋的“股价保卫战”或许才刚开始。
2、走不出30亿,“老字号”很焦虑
曾经,五芳斋对自己“中华老字号”的品牌形象相当自信。
五芳斋原副总经理徐炜曾表示,五芳斋在2009年以前根本不做传播,因为作为老字号本身有积淀,特别在长三角本来已有比较大的名气。
但现实只会“打脸”。因为,时代已经改变,和过去人们买东西就认准“老字号”的习惯不同,当代大部分年轻人追求的是新鲜、潮流,反而认为老字号的产品有些“老土”。
在消费市场遇冷的滋味,五芳斋已深有体会。
Wind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3年,五芳斋的营业收入一直在24亿元至29亿元之间徘徊,始终没有突破30亿元。
曾经,厉建平对未来非常乐观。在2023年的股票激励计划中,五芳斋制定了非常积极的目标,其中一项就是在2022年24.62亿元的基础上,2023年的营收增长率不低于21%。
(图 / 五芳斋公告)
但结果是,五芳斋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26.35亿元,仅同比增长7.04%,预期落空。
(图 / 五芳斋财报)
与之相比,同是“老字号”的广州酒家创新求变取得了积极成果,自2017年上市以来营收一直保持增长,在2023年时已经达到49亿元,距离50亿大关只有一步之遥。
被“现实教育过”的五芳斋开始四处出击,寻求改变。
在产品创新上,五芳斋与东方明珠、八马茶业、蜜雪冰城等多个品牌联名,但与喜茶联名草间弥生、茅台联名瑞幸迅速“出圈”不同,这些联名产品没有掀起太多波澜。
曾经“根本不做传播的”五芳斋,如今每年豪掷数千万元用于广告宣传。2022年至2024年上半年,五芳斋投入的广告宣传费分别为5798万元、6459万元及4611万元。
(图 / 五芳斋2023年财报、2024年中期财报)
近一年半时间里,五芳斋更是四次调整组织架构,重心从产品转向营销。
在2023年9月首次调整组织架构时,五芳斋的组织架构主要以产品为划分标准,包括粽子事业部、非粽事业部等。
到2025年1月第四次调整组织架构后,经营管理架构中出现更偏营销的商贸业务中心、电商业务中心等。
(图 / 五芳斋公告)
对于这种转变,五芳斋方面向「界面新闻·创业最前线」表示,公司坚持以产品为核心。只不过,公司要“在保障产品品质的前提下,致力于提升全渠道运营效率,实现高质价比产品的竞争。”
焦虑的五芳斋左右出击,但难以找到一个真正的突破口。2024年前三季度,五芳斋营收同比下滑15.20%至20.48亿元。以此来看,其2024年的营收大概率仍然走不出“30亿怪圈”。
五芳斋方面表示,公司不断寻求创新和突破,积极拓展产品线及区域市场,后续公司也将持续优化经营水平,推动公司业绩稳步向好。
(图 / 五芳斋财报)
只是商场如战场,没有敏锐且富有经验的将领指挥,团队就难以找到明确的目标、清晰的战略,士兵手中的子弹或会四处乱射,最终陷入自我消耗,错失良机。
可以说,五芳斋“原地转圈”背后,也面临类似的困境:一心奔赴年轻人,却没有一个年轻化的管理团队。其披露的资料显示,“一把手”厉建平已年近70岁,他的“副手”副董事长魏荣明也年过60岁。
不仅如此,以厉建平、魏荣明为代表的多位董事、高管都有在体制内或国企工作经验,这样的管理团队似乎注定了企业的管理风格、行事方式不会很灵活,大约很难精准把脉年轻人的心思。
不过,有一位高管却略显不同——厉建平之子厉昊嘉。厉昊嘉是“85后”,公司仅有的两位年龄不超过40岁的高管之一,按理说他应该了解当前消费市场的潮流趋势,且他已经拿到了法国国籍——这个时尚和潮流的发源地,彻底“融入”了时尚的国度。
对于公司年轻化的问题,五芳斋方面表示未来将积极拥抱市场变化,持续促进老字号焕发新生机。
3、粽子销售下滑,第二增长曲线难寻
五芳斋以粽子起家,又以粽子闻名百年,但五芳斋一直想要走出粽子的围城。
原因之一在于,粽子的节日属性极强,存在明显的季节性,这让五芳斋业绩能否保持增长一直备受质疑。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早在2018年,厉建平接受媒体采访时就坦承,全国粽子市场规模仅30亿元,而五芳斋当时已占到了25%的份额,“粽子圈子也就这么大,差不多到‘天花板’了”。他也明确表示,要突破“天花板”就一定要走出来,不能只做粽子。
而数据也证明,粽子的增量空间越来越低。华经产业研究院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粽子行业市场规模增速近年来逐步放缓,从2016年的14%以上放缓至2023年的7%左右。
为了摆脱对粽子的依赖,五芳斋不断进行多元化尝试,先后打造了月饼、青团、汤圆等节令食品,以及绿豆糕、面包、烧卖、馄饨、腊肠、半熟预制菜等一系列蛋制品、糕点及餐食,但收效甚微。
2024年前三季度,五芳斋实现营收20.48亿元,其中月饼系列,餐食系列,蛋制品、糕点及其他系列的营收均在2亿元以下。
(图 / 五芳斋公告)
若放在行业中来看,更是差距甚远。以五芳斋重推的月饼为例,2024年前三季度,广州酒家月饼系列营收达到14.41亿元,是五芳斋的7倍之多。
(图 / 广州酒家公告)
新产品难以支撑五芳斋业绩的快速增长,老产品粽子又面临下滑危机。
2024年前9月,其粽子系列实现营收15.15亿元,同比下滑19.42%,是所有产品中下滑速度最快的一个。
粽子销量快速下滑,但五芳斋对粽子的依赖不降反升。Wind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3年,来自粽子系列的营收占总营收的比例从62.01%上升到73.63%。到了2024年前三季度,粽子系列贡献的营收比例进一步提升至73.98%。
这和厉建平的愿望几乎背道而驰。按照厉建平的规划,2017年粽子在五芳斋销售额的占比为59%,“估计在3年内会降到50%以下”。
五芳斋方面表示,公司正在打造“粽+”产品矩阵,引导消费者转向品质和附加值更高的鲜粽产品,并打造了一系列非粽子业务。
过往百年,五芳斋穿越了历史的风风雨雨,如今却在资本、业绩、产品这个“三角阵”里艰难挣扎,像是一位迷失在新时代浪潮里的老将,虽有底蕴却难寻新方向。
未来,在年轻化、市场化的浪潮中,五芳斋能否重塑品牌活力,仍然需要时间验证,只是从目前来看,五芳斋还没有找到开往“第二春”的列车。
*注:文中题图来自摄图网,基于VRF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