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六部门发文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A股适合价值投资还是价格投机?)
六部门发文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并且推动专业机构投资者建立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同时提出了提高权益投资的比重等。
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有利于为A股市场带来可观的增量流动性补充。在A股市场中,主要分为机构投资者和散户投资者,两者都是A股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A股市场中,机构投资者可以划分为几大类,包括国家队资金、外资机构投资者、公募私募基金、险资资金等。上述提及的机构投资者管理庞大的资金规模,它们的增减持行动都可能会对资本市场带来较大的影响。
稳住股市,先从机构投资者下功夫。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卡点堵点,为A股市场带来源源不断的增量资金补充。
第二部分,积极引导机构投资者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行为,以机构投资者作为表率,引导股市的价值投资。
其中,在第一部分中,可以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潜在资金规模巨大。在国内机构投资者的结构中,包括了商业保险资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公募基金等。
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角度出发,一方面可以从政策层面上提升上述机构投资者投资权益资产的投资比例;另一方面是通过营造市场赚钱效应等方式提升机构投资者入市的积极性。
以保险资金为例,早在2020年发布了相关的政策措施。
根据2020年发布的《关于优化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配置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显示,明确八档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最高可到占上季末总资产的45%。
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为32.15万亿元。其中,三季度末人身保险公司和财产险公司的“股票+基金”的投资占比为13.2%,距离权益资产可投资上限比例,还有比较大的空间。
因此,提升权益资产的投资比例,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升资金的入市规模。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权益投资比例上限在不断提升,但普遍险资的权益投资比例大概在15%,距离权益投资比例上限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由此可见,仅依靠政策层面提升权益投资比例,还是不够的。关键还是要增加A股市场优质资产的比例,提升险资等机构资金的入市积极性,提升它们在权益投资上的比例。
针对第二部分内容,A股市场长期存在机构投资者自律性不足,部分机构投资者投机性高于散户投资者的现象。
机构投资者擅长利用各种投资工具实现投资套利,他们凭借信息优势、人才优势以及资金优势,在资本市场中占据了很好的竞争优势。这些优势,也是普通散户投资者无法媲美的。
A股市场长期徘徊在3000点至3500点的位置,很大程度上与部分机构投资者热衷于价格套利、波段操作的投资策略有关。
在实际操作中,当市场指数跌破3000点,机构投资者开始大量进场,买入廉价的优质资产。同时,擅长利用投资工具的机构投资者,他们还会提前在股指期货做多,利用杠杆工具提升做多的力量。当市场指数接近3400点、3500点,机构投资者却开始大量抛售获利筹码,甚至开始通过股指期货等工具在高位布下空单,一旦市场出现下跌,则可以通过空单赚钱。一旦市场向上突破3500点,并打开新的上涨空间,那么这个策略将会失效。
对不少大资金来说,股市长期处于3000点至3500点之间震荡徘徊,最容易保障他们的利益。他们利用“低位做多,高位做空”的策略进行反复套利。股市维持这个区间震荡的时间越长,他们的获利空间越大。
如何打破A股市场长期徘徊在3000点至3500点区间震荡的局面,关键要改变机构投资者与散户投资者在投资工具上的不对称问题。
全面放宽散户投资者的风险对冲工具,恢复散户投资者的T+0,机构投资者保持T+1,这种模式最有利于股市打破长期震荡徘徊的困局。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股市长期徘徊在3000点至3500点,不想做价格投机的资金机构,也不得不改变思路,利用股市的反复震荡规律做波段操作。最终,市场价格投机氛围变得越来越浓厚,价值投资却在市场里行不通。
A股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价值投资市场,首先要提升机构投资者的自律性,让他们带领市场进行价值投资、长期投资。只有机构投资者与散户投资者共同做多,股市才能够从根本上摆脱3000点至3500点的束缚,A股市场才能够迎来新的春天。#六部门联合印发: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