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木林森拟收购低空经济资产,实控人四年累计套现超15亿元)
出品 | 创业最前线
作者 | 段楠楠
编辑 | 冯羽
美编 | 邢静
审核 | 颂文
1月4月晚间,木林森发布公告,计划收购低空照明企业新航科技51%的股权,进军低空照明行业。
双方初步达成协定,新航科技整体估值不超过7.5亿元,并将与相关股东签署业绩对赌协议,业绩对赌目标为2025、2026、2027年分别为5000万、6000万和7000万元。
作为国内LED照明灯龙头企业,木林森过去几年业绩表现并不理想,自2021年公司扣非净利润达10.53亿元以来,近几年公司利润水平一直在低位徘徊。
在业绩持续低迷的背景下,通过收购低空照明企业,能否让木林森重回巅峰?
1、募资超110亿元扩张,利润不增反降
公开资料显示,木林森成立于1997年,公司创始人是江西高安县人孙清焕。在创办木林森之前,孙清焕在一家名叫朗玛光电的二极管企业就职。
在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孙清焕便辞职创立了木林森。成立初期,公司仍以生产LED发光二极管为主。
彼时,由于中国经济快速腾飞,各行各业都在高速发展,LED照明行业也不例外。木林森创立没几年,原有的厂房便不能满足公司日常生产所需。为此,2003年木林森也将厂房搬到了民营科技园。也正是这次搬迁,让木林森整体生产能力再上一个台阶。
2003年底至2004年初,木林森开始切入全球节日装饰灯市场。正是该项举措,让木林森整体业绩迎来腾飞,到2010年木林森销售额高达8.14亿元。
2011年,是木林森发展史上极具战略转折意义的一年。彼时,公司将厂区搬入了现在的生产基地小榄工业园,该厂区占地达170亩,此次搬迁也为木林森后续产能扩张奠定了基础。
(图 / 木林森官网)
公司正是2011年决定切入LED下游应用,开始做照明。此外,对于木林森极其重要的林纪良在2011年加入木林森。
讲着一口流利英语的林纪良由于与国际芯片大厂相熟,加入木林森之初便担任公司营销总监一职。
在林纪良带领下,木林森通过大量砸钱营销的方式打开了LED照明灯市场。到2014年,木林森已经是一家年营收突破40亿元,归母净利润超4.4亿元的大型照明企业。
在业绩持续向好的背景下,木林森将目光投向了资本市场。2015年,公司正式在深交所上市,上市当天,公司市值便高达137亿元,成为国内市值最高的LED封装企业。
上市后的木林森利用上市公司融资之便,四处“出击”。2015年9月,木林森以1.8亿元参股开发晶照明(厦门)有限公司,2016年6月木林森又向该公司增资3亿元。
2016年3月,木林森以3.15亿元的价格收购超时代光源(集团)有限公司80%股权。2016年5月,以木林森为首的财团以4亿欧元的价格竞购欧司朗旗下子公司Ledvance。2017年,木林森又宣布投资30亿元建设井冈山覆铜板项目。
Wind数据显示,自上市以来木林森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金额便多达111.07亿元。利用资本的力量,公司产业已经延伸到LED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各个领域。
(图 / 公司融资明细)
虽然公司经营规模在急速扩大,但公司利润却在下降。2024年前三季度,木林森实现归母净利润3.63亿元,该利润表现甚至还不如2017年同期表现。
从结果来看,木林森通过募资四处并购的方式并不十分成功。此次木林森又计划以整体估值不超过7.5亿元的估值,收购新航科技51%的股权。
对此,「界面新闻·创业最前线」试图向木林森了解,公司收购新航科技股权是否会形成商誉?收购新航科技对公司现有业务是否有补充作用?收购新航科技的必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截至发稿,未获得木林森回应。
2、行业价格战惨烈,实控人四年累计套现超15亿元
从木林森近几年业绩表现及股价走势来看,公司日常经营并不理想,其核心产品盈利能力更是一再下滑。
从产品来看,木林森产品主要有灯具成品和材料两部分。而这两部分主要由公司收购的朗德万斯及公司自有品牌木林森完成生产。
作为环保类灯具,过去几年LED照明产业始终维持不错的增长空间。由于下游需求旺盛,不少企业纷纷加入,LED照明本身门槛并不高,为了获得市场份额,各大企业纷纷开始卷价格。
2014年年初,佛山照明拿出单价只要3元/只的LED球泡灯,而当时同类产品都要10多块。凭借低价的优势,佛山照明在初期获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反应过来的木林森快速跟进,开始降价抢夺市场份额。
在此影响下,公司净利润率越来越低,2017年木林森净利润率还有8.28%,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净利润率下降至2.97%。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公司甚至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形。2017年木林森营业收入为81.69亿元,同期公司归母净利润为6.69亿元。2023年,木林森营业收入增长至175.4亿元,但归母净利润却下降至4.3亿元。
由于业绩持续低迷,木林森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截至2025年1月20日,公司股价报收8.28元/股,较2015年巅峰时33.40元/股下跌近75%,该股价甚至跌破了公司发行价(注:由于公司进行过分红除权,故统一采用除权后价格)。
由于股价持续下跌,木林森实控人孙清焕此前高价质押的股权也有平仓风险。2015年,木林森上市后,实控人孙清焕为了支持企业发展,将其持有的大部分股权进行质押,所得款项又借给木林森对外投资并购。
2020年,由于公司股价连续下跌,实控人孙清焕降低质押比例,在二级市场减持套现了近5亿元。2022年及2023年,孙清焕通过大宗交易的方式再度套现超4.6亿元。
2023年6月27日,孙清焕又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以8.26元/股向济南汇盛转让了7420.83万股,套现6.13亿元。自2020年木林森业绩开始萎靡后,实控人孙清焕通过二级市场减持及协议转让的方式套现超15亿元。
对此,「界面新闻·创业最前线」试图向木林森了解,公司实控人孙清焕在公司业绩下滑之时,频繁巨额减持公司股份是否不看好公司后续发展?截至发稿,并未获得木林森回应。
3、货币资金超46亿元仍借贷,公司财务成本高企
除业绩下滑和实控人减持外,木林森财务表现也令人捉摸不透,尤其是财务费用披露上。所谓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费用。
以木林森2023年披露的财务费用为例,2023年公司财务费用支出为1.441亿元。其中利息支出和银行手续费及其他是木林森财务费用支出的大项。
(图 / 2023年财务费用明细)
从木林森2023年披露的年报来看,公司超1.81亿元利息支出很大一部分或许是来源于租赁负债产生的利息费用,从公司披露的长期借款利息来看,其借款利息支出并不高。
即便公司借款利息并不高,但木林森是否有借贷的必要值得商榷。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木林森在手货币资金高达46.73亿元,且高达38.71亿元资金是可以随时动用的银行存款,在货币资金如此充足的背景下,为何木林森会选择向银行借贷?
(图 / 2023年货币资金明细)
某上市公司董秘曾对「界面新闻·创业最前线」表示,一般而言上市公司在自身货币资金极为充沛的情况下不会向银行借贷,毕竟银行借贷需要利息支出。若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充沛,且短期没有大项支出的情况下,公司还会选择将部分资金用于理财。
从木林森近几年经营性现金流来看,其现金流入极为充裕。2021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木林森经营性现金流流入金额分别为40.10亿元、1.64亿元、19.84亿元、12.10亿元。以木林森在手货币资金及经营性现金流来看,公司并不缺钱。
对此,「界面新闻·创业最前线」试图向木林森了解,公司在货币资金如此充足且经营性现金流如此强劲的背景下,公司为何很少选择理财,又为何会向银行借贷?截至发稿,未获得木林森回应。
除利息支出外,木林森银行手续费及其他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木林森利润。2022年至2024年上半年,木林森该费用支出分别为1.87亿元、1.53亿元、4978.23万元。
在定期报告中,木林森对该笔费用的支出并未详细说明。对此,「界面新闻·创业最前线」试图向木林森询问,该笔费用具体支出的方向,截至发稿,未获得回应。
对于木林森而言,通过持续的对外并购,公司扩大了营收规模。但行业内卷加剧,木林森出现增收不增利的现象。在此背景下,实控人选择大手笔套现。
如今,在主营业务遭遇困境的背景下,木林森寄希望于收购低空经济资产来打造公司新的增长曲线。至于能否成功,「界面新闻·创业最前线」将持续保持关注。
*注:文中题图来自木林森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