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指数投资浪潮下,主动权益基金实现超额回报的底气在哪里?)
出品|公司研究室基金组
文|曲奇
2024年,A股在大开大合中收官。
这一年是国内ETF成立的第二十年,也是以ETF为代表的指数化投资跨越式发展的一年。
2024年的公募基金行业,一面是被动的指数化投资迅速崛起,规模快速扩张,一面是主动权益投资规模缩减,市场份额下滑。
这种分化,部分源于投资者对主动权益的失望,转而加入指数投资的队伍。
然而,自9月24日至年末,部分绩优的主动权益类产品通过调仓换股、风格切换等相对灵活的思路,实现了净值的迅速攀升,主动权益类产品占据公募年度业绩前十。
主动与被动,孰优孰劣?主动权益能否实现超额收益?又一次引起市场热议。
主动权益长期表现优于指数
2024年,被视为国内指数投资的大年,公募基金市场整体呈现出了被动产品崛起、主动型基金遭遇赎回的趋势。
Wind数据显示,2024三季度末,被动指数型基金市值达到3.16万亿元,首次超过同期主动权益类基金2.89万亿元的总市值,A股市场的指数投资迎来历史性时刻。
同时,市场波动加大、投资者偏好变化,以及主动权益类基金近年来整体回报逊于指数等原因,主动投资受到质疑。
关于主动与被动孰优孰劣的话题引发广泛讨论。
短期来看,过去三年,主动权益基金确实遇到了较大的挑战。然而,线性外推是投资大忌,最坏的时候往往孕育着较好的投资机会。
与2022年和2023年相比,2024年主动权益基金整体表现出现回暖。
根据申万宏源报告,2024年主动权益基金全年业绩的中位数为3.56%、均值为3.47%;63.59%的主动权益基金实现正收益。
此外,2024年,公募业绩排行榜的前十名被主动权益类基金包揽,收益率均在45%以上。其中,排名前三的大摩数字经济A、财通景气甄选一年持有A、工银新兴制造A收益率分别为69.23%、51.85%、50.28%。
如果以长周期的视角来看,主动权益基金整体跑赢被动基金。
兴证全球基金研究团队数据显示,2009年以来,主动权益基金指数累计收益为318%,被动权益基金指数为191%,主动权益基金相较被动型基金指数的年化超额收益为2.29%。
虽然,过往整体业绩无法代表单个基金的表现,也不能预示未来主动权益基金整体的业绩表现。对于未来,多家机构认为主动管理基金在A股市场具备长期创造超额回报的能力。
中泰资管权益公募投资部总经理姜诚表示,“未来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也许会出现主动权益基金整体很难显著战胜指数的情况,譬如现在海外成熟市场呈现的那样,但前提通常是机构投资者占比达到了较高程度,目前我国似乎还没到这个阶段。”
根据信达证券报告,2023年A股机构投资者占比仅20%左右,而相似口径下美股专业投资者持股占比则接近40%。此外,A股外资占比3%左右,相似口径下美股外资持股占比达到20%。
超额收益的本质是聚焦市场的无效和低效,机构占比越高,市场会越有效,超额也就越难挖掘。与美国这样的发达市场相比,国内机构化、国际化程度还有长足发展空间。
在A股成为一个高度有效的市场前,优秀的主动权益产品仍有望为投资者带来可观的超额回报,但随着市场有效性提升,对主动基金管理人的能力要求会越来越高。
挖掘超额收益
相较于被动基金,主动基金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其策略的独立性与多元化,以及持续不断的更新迭代能力,确保始终领先市场并难以被简单复制。
主动基金经理的择时和选股能力,是主动基金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主动基金超额收益的主要来源。
以工银新兴制造为例,2024年一季度和二季度,该基金主要重仓股为水电及核电等清洁能源行业公司。到了2024年三季度,该基金的重仓股切换到半导体板块。
对于这种调仓,基金经理在三季报中写到,“随着海外和国内降息周期开启,国内稳经济政策密集出台,权益资产性价比具有吸引力,三季度我们积极在科技成长行业里面寻找投资机会,主要包括半导体等方向。”
工银新兴制造通过对持仓的及时调整,成功抓住了“924”以来科技板块的行情,2024年实现50.28%收益率,为基金持有人取得了超额回报。
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发现,2024年部分收益率靠前的主动权益类基金在科技板块的持仓比例高达90%以上。
对于2025年行情,多位年度收益率靠前的基金经理继续看好科技板块。
大摩数字经济基金经理雷志勇认为,人工智能产业链在2025年仍有机会。他表示,2025—2026年算力需求依然强劲,在算力内部,电源、散热、液冷、封装测试等相关环节有望有更好的表现。
工银新兴制造基金经理马丽娜表示,在宏观经济修复,流行性宽松的背景下,2025年看好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AI驱动的科技产业;另一个方向是内需中过去两年供给出清,格局优化的方向。
银华数字经济的基金经理王晓川表示,目前人工智能是全球科技最大的浪潮,看好AI终端、AI应用、AI+是未来诞生牛股的方向。
基金经理对科技成长板块的看好,也与A股长期以来的特有属性相关。
信达证券认为,A股主动股基持仓的成长属性长期较强,主动股基持续高暴露于成长因子。而A股独特的成长股成长机制,决定了国内主动权益基金更多是对长期贝塔的追逐,是对时代的追寻。
也因此,当主动权益基金把握住产业浪潮,并对行业明显超配时,就会明显跑赢宽基指数。
平台化投研更能穿越周期
投研能力向来被视为公募基金公司最核心的竞争力。
过去三年,市场的震荡让基金公司也更加注重对于自身投研能力的锤炼,由过去打造明星基金经理的经营策略,转向对投研平台的布局和建设。
监管方面也在大力倡导基金公司朝着团队化、平台化的方向打造投研体系。
2022年4月,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引导基金管理人构建团队化、平台化、一体化的投研体系,提高投研人员占比,完善投研人员梯队培养计划,做好投研能力的积累与传承。
2024年3月,证监会再度提及摒弃明星基金经理现象,强化“平台型、团队制、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前主动权益投资正处于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基金经理需要面对“多、少、烈、大”四大难题,即公司数量多、单个基金经理投研精力有限、同业竞争激烈、产品品类多且个别体量大。
此外,近年来基金经理变更常态化。Wind数据显示,2024年公募行业共发生4150人次基金经理离任,共有361位基金经理离职。
在此背景下,平台型基金公司的产品对基金经理的依赖度更低,更加能穿越周期。
比如,长期秉持“研究驱动投资、投资指导研究”理念的工银瑞信,建立了包括宏观、行业、公司等多个层次在内的研究体系。其“全员研究,投研一体”的模式,意味着基金经理进行投资决策时,可以共享到工银整个投研团队的集体投研成果,投研效率提升显著。
而经过20年的沉淀,工银瑞信通过“长效培养”和“传帮带”,也实现了投资风格与投资能力的充分多元。
如擅从长期视角进行轮动、长期业绩优异的杜洋,均衡的价值选手、回撤控制极佳的杨鑫鑫,不同风格搭配、擅长个股挖掘的宋炳珅,风格稳健、布局广泛的李昱,优于医药、TMT领域的赵蓓、马丽娜等等。
他们各自擅长不同的风格或领域,共同构成了强大的主动权益投资团队,沟通平台型公司的基本涵养和素质。
根据海通证券发布的《基金公司权益及固定收益类资产超额收益排行榜》,截至2024年末,工银瑞信旗下主动权益基金近五年的超额收益率达到49.80%,位列权益类大型公司第一。
可见,在新的基金投资时代,平台型公募基金才能实现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有助于提高获取长期Alpha的胜率。而良好且稳定的业绩表现,不仅得益于管理人的主动管理能力,更要归功于基金公司管理制度自上而下的更新迭代、与时俱进。
风险提示
基金管理人依照恪尽职守、诚实信用、谨慎勤勉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财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工银新兴制造混合A为混合型基金,预期收益和风险水平低于股票型基金,高于债券型基金与货币市场基金。本基金可投资港股通投资标的股票,需承担港股通机制下因投资环境、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投资者投资基金前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及更新等法律文件,在全面了解产品情况、费率结构、各销售渠道收费标准及听取销售机构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品种进行投资。基金投资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