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央行年度会议备受关注,权威解读来了!)
2025年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工作会议1月3日—4日召开。会议总结2024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部署2025年工作。
受访专家认为,2025年,在新的货币政策框架之下,央行将继续创新丰富金融工具,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着力拓展货币政策空间;更好把握存量与增量的关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力有效稳经济
过去一年,货币政策取向采取“稳健”,实际运行下来是“适度宽松”,既稳经济大盘,又着力于薄弱环节。
从总量看,央行分别在2024年2月与9月两度降准,累计释放中长期流动性约2万亿元,支持年初经济“开门稳”与下半年全力稳增长。2024年7月明示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为政策利率,并同步下调10个基点,9月再次下调政策利率20个基点至1.5%的历史低位,中期借贷便利(MLF)、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在政策利率引导下持续下行。在2024年,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累计下行35个和60个基点,有力带动企业和居民贷款利率下降,促进全年社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从结构看,货币政策更加聚焦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着眼于金融“五篇大文章”发力,持续优化信贷结构。央行先后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1000亿元,设立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9月下旬首次设立支持资本市场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首期规模5000亿元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首期规模3000亿元的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截至11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8%;“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2%,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3%左右。以上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从价格看,目前,贷款利率保持在历史低位水平。11月份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45%左右,比上年同期低36个基点;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为3.08%,比上年同期低92个基点。
总体来看,过去一年央行坚持实施支持性的货币政策。随着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释放积极信号,市场专家普遍预计,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将更加有力有效。
货币政策框架改革蹄疾步稳
2024年,货币政策通过各类已有政策工具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也在加快自身政策框架的改革完善,以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为进一步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2024年,货币政策框架改革蹄疾步稳。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调整为固定利率、数量招标,创设临时正、逆回购并明确利率以7天期逆回购为“锚”加减点确定,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改为固定数量、利率招标方式,推动MLF回归中长期流动性供给工具的定位……这些改革都在强化7天期逆回购利率作为唯一政策利率的地位,央行聚焦于管好短端利率,进而理顺各项货币政策工具由短及长的利率传导机制。
央行《2024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通过调整政策利率,也就是7天期回购操作利率,影响货币市场利率(如同业存单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如国债收益率),并影响存贷款利率,如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和银行存款挂牌利率,进而促进消费和投资,提升社会总需求,支持经济发展。
总的看,当前我国政策利率能够有效传导,但不同市场的传导效率存在差异,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基本与政策利率同向同幅波动,但存贷款利率尤其是存款利率受银行“内卷式”竞争影响,存在“降不动”的问题,高息揽储、“花钱冲存贷款规模”的行为一直存在。
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国家统计局、央行调整优化金融业核算方法,对金融业增加值季度核算中涉及货币金融服务业增加的值计算,由过去基于银行存贷款增速的方法改为基于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等指标进行核算。该项优化后的核算方式主要参考银行利润指标,有利于消除地方和有些银行单纯扩规模的冲动。与此同时,重拳精准治理存款市场竞争秩序,规范存款市场利率定价行为。上半年,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倡议,规范银行业“手工补息”,治理企业“低贷高存”的空转套利行为;2024年下半年,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再度发布倡议,针对部分非银同业存款利率畸高情况予以规范,推动同业活期利率向政策利率收敛。
金融业“去虚胖”“挤水分”利于提高资金使用质效,更真实地反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运行情况。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此前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金融发展不仅需要考虑规模,同时更要考虑质量,这也是推动我国金融发展由大变强的关键。
进一步拓展货币政策空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2025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定调货币政策要“适度宽松”,并提出保持流动性“充裕”,在不少分析观点看来,今年还会继续适度降准降息,与此同时,2024年创设的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国债买卖等货币政策新工具也将为流动性供给提供更多选择。
货币政策表述调整,意味着2025年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对实体经济较大的支持力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指出,这有利于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宽松的流动性环境,向市场传递稳增长的强烈信号,提振市场信心。在他看来,调整货币政策基调是扩大内需、推动物价合理回升、防范金融风险、顺应全球流动性环境变化的需要。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2025年,在新的货币政策框架之下,央行将继续创新丰富金融工具,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加强市场前瞻引导,防止单边一致性预期强化;并缩窄利率走廊,强化对资金利率的管控;最重要的是,继续强化利率政策执行和传导,着力提升存贷款利率协同性,降低息差约束,进一步拓展货币政策空间。
经过2024年两次降准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6.6%。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在2024—2025中国经济年会上指出,进一步降准还有空间,央行开展二级市场国债买卖的探索也更趋成熟,搭配用好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提供充足的中长期流动性,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
从政策空间看,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预计,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现券交易频率、体量可能加大,一方面提供基础流动性支持,另一方面强化对财政政策的协同配合,辅助政府债券顺利发行。
2024年12月31日,央行发布公告显示,12月开展1.4万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全月净买入债券面值为3000亿元,再结合当月MLF到期和续作规模综合看,12月实现5500亿元中长期流动性净投放。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结合近期中央定调要“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等表述,预计在货币政策配合财政政策、增加流动性供给的诉求下,2025年央行将继续加大国债净买入规模;同时,MLF存量逐步回笼的过程中,预计央行也会加大买断式逆回购的投放力度来弥补中长期流动性缺口。整体看,预计这两项工具将会得到更多投放。
考虑到2025年我国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率的提升,超长期特别国债与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规模的增加,都指向更大规模的政府债券供给力度。市场专家普遍认为,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同将主要体现在央行买卖国债的力度与节奏上。
在财政、货币等各类政策加力的支撑下,财信金控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表示,2025年社融增速有望回升至8%至9%附近,M2(广义货币)增速也有望明显提高,基本实现两者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更加精准有效稳楼市稳股市
除了已有的货币政策工具继续发挥更大效能外,市场还期待新的一年如何进一步充实政策工具箱。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探索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创新金融工具,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新表述,市场对货币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平稳发展有更多期待。
明明认为,可考虑扩展抵押补充贷款(PSL)的资金使用范畴,PSL提供资金一方面可以支持地方政府实施地产收储,缓解供给端压力,另一方面可以用于提供购房补贴等需求端支持工具。此外,直达实体经济工具或存在创新空间,以丰富流动性支持。例如,可设立特殊目的载体(SPV)支持消费贷投放、延期还本付息或减轻房贷付息压力等。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24年会上曾指出,中央银行必须与时俱进,把资产价格稳定纳入自己的调控视野。近期,央行创设首期规模5000亿元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提升机构的资金获取能力和股票增持能力,支持资本市场发展。
“2025年支持股市、楼市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有望得到加强,稳定市场预期,促进股市和楼市的健康发展。”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房地产领域可以继续优化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定价机制,适当降低首付款比例要求;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比如通过专项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延长部分房地产金融政策的有效期限,给予开发商更多时间调整业务模式。资本市场方面,可以继续推进支持资本市场的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速落实,从而提升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和稳定性。
田利辉认为,新的一年,货币政策工具可以更加注重精准性和有效性。例如,可以通过定向降准、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股市和楼市的信贷投放;同时,也可以加强对股市和楼市的监管和风险防范,确保货币政策在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会引发金融风险。
责编:李丹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