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何氏眼科交出上市以来最差成绩单,在市场中持续掉队?)
近期,何氏眼科(301103.SZ)披露了2024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交出了上市以来最差成绩单。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65亿元,同比下降8.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1637.55万元,同比大幅下滑83.53%。
尤为严重的是,第三季度净亏损达768.85万元,同比下降136.5%。这不仅是利润由盈转亏,也是何氏眼科在激烈竞争的眼科医疗市场中持续掉队的表现。 在行业增长逐渐放缓的背景下,何氏眼科的表现更显逊色。
对比同行,2024年前三季度,爱尔眼科(300015.SZ)实现营收163.02亿元,同比增长1.58%;华厦眼科和普瑞眼科分别实现31.82亿元和21.37亿元的营收,而何氏眼科仅8.65亿元,同比下降8.4%。净利润方面,何氏眼科同比下滑83.53%,与其他企业的正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
区域依赖困局:无法走出的辽宁“舒适圈”
从业务布局看,何氏眼科仍深陷区域依赖。2023年,其辽宁省内业务收入占比高达90%以上。这种单一市场依赖,不仅限制了业务增长空间,也大幅削弱了抗风险能力。
一位医疗行业分析师表示,区域化发展使得何氏眼科难以规避地方政策、消费环境和市场波动的影响,进一步挤压了公司利润。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爱尔眼科、华厦眼科等同行早已通过全国化布局实现业务多元化,减少对单一区域的依赖。
例如,爱尔眼科近年来的营收来源覆盖全国甚至海外,区域市场收入分布均衡,这也是其营收和利润稳步增长的重要支撑。
销售费用飙升,扩张乏力
在盈利能力下降的同时,何氏眼科的销售费用却不断攀升。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销售费用达1.33亿元,同比增长6.4%。然而,这笔费用的投入并未带来预期的市场回报。公司试图通过“多渠道开拓市场”提振业绩,但结果却进一步暴露了其市场竞争力不足的问题。
与此同时,公司扩张策略长期偏保守。上市以来,何氏眼科始终坚持自建医疗机构的形式扩展业务。截至2024年上半年,其医疗机构数量为123家,低于华厦眼科的126家,远逊于爱尔眼科的513家。在行业普遍通过并购扩张实现规模化增长的趋势下,何氏眼科的谨慎策略显得速度过慢、灵活性不足。
募投项目延期,资金使用效率存疑
何氏眼科上市时曾募资12.96亿元,超募比例高达107%。然而,截至目前,多项募投项目进展缓慢。沈阳何氏医院扩建项目原计划2024年3月完成,但如今延期至2025年12月;信息化建设项目也从2024年3月推迟至2025年7月。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项目延期,公司却已将3.3亿元募资转投理财。
更令人质疑的是,何氏眼科频繁“顶格”使用超募资金用于补充流动性。今年4月,公司宣布使用2亿元超募资金补充流动资金,占超募总额的29.82%。这种操作引发市场担忧:公司在低资产负债率(15.91%)情况下“补流”,究竟是出于真实需求,还是另有其他考量?
从自建到并购:能否突破发展瓶颈?
面对持续的业绩压力,何氏眼科终于选择向并购模式倾斜。近期,公司出资2.4亿元设立投资并购基金,试图通过收购实现外延式扩张。这被视为其尝试模仿“爱尔模式”的重要一步。然而,简单复制并购策略并不等同于成功。
业内人士指出,并购扩张虽能带来短期收入增长,但也伴随整合风险和管理挑战。对于何氏眼科这样一家长期依赖单一区域市场的企业而言,是否具备资源整合能力、能否应对并购后的债务负担,仍是未知数。
走向何方?
何氏眼科的转型挑战才刚刚开始。从区域依赖到扩张乏力,从募投项目延期到成本结构失衡,再到并购模式的初次尝试,如何走出辽宁市场、提升核心竞争力,成为其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正如业内人士所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民营眼科医疗市场加速分化的大背景下,何氏眼科的未来充满变数,也值得市场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