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韩歆毅携投行经验出任CEO,蚂蚁集团重启IPO 倒计时?)
【来源:机构之家】
2024年12月8日,支付宝和蚂蚁集团迎来了二十周年的重要时刻。在这一特殊的日子里,蚂蚁集团董事长兼CEO井贤栋发布了全员信,宣布了一项重大的领导层变动。根据董事会决议,自2025年3月1日起,韩歆毅将正式接任蚂蚁集团CEO一职,全面负责集团的各项业务及日常管理工作,并直接向井贤栋及董事会汇报。未来,井贤栋将专注于董事长职务,并全力支持韩歆毅及整个管理团队。
图 蚂蚁集团董事长 井贤栋
井贤栋,1972年出生,拥有上海交通大学经济管理与决策科学系技术经济专业工学学士学位,以及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MBA学位。他积累了丰富的大型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经验。井贤栋的职业生涯包括:2004至2006年担任百事可乐CFO。
2007至2009年担任阿里巴巴资深财务总监及财务副总裁;2009至2014年担任支付宝资深副总裁及CFO;2014至2021年先后担任蚂蚁集团首席运营官、总裁及首席执行官,现为蚂蚁集团董事长。
图 蚂蚁集团CEO 韩歆毅
韩歆毅,男,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分别获得经济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1年加入中金投资银行部,担任执行总经理,主要负责互联网、铁路、电信等行业的投资银行业务。自2014年加入支付宝以来,韩歆毅在公司内历任多个关键职位,包括战略投资副总裁、CFO及集团总裁。
这并非井贤栋第一次卸任CEO一职。事实上,早在支付宝成立15周年时,井贤栋就通过内部信宣布了类似的变动。2019年12月,蚂蚁集团宣布全面提速全球化、内需、科技三大战略,随之进行了一次领导层调整。蚂蚁集团总裁胡晓明接任CEO,并向井贤栋汇报,而井贤栋则继续担任蚂蚁集团董事长。
然而,2021年3月12日,胡晓明宣布辞去蚂蚁集团CEO一职,转向负责蚂蚁与阿里社会公益相关项目。这一决定令人意外,因为胡晓明仅担任蚂蚁集团CEO一年多。背后的原因,正与蚂蚁集团在2020年11月遭遇的重大变故息息相关:原定的IPO计划被紧急叫停,随之而来的是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四部门对蚂蚁集团的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及总裁胡晓明的监管约谈。
自2020年蚂蚁集团IPO被暂停以来,集团经历了长达三年多的整改调整。直到2024年11月,关于蚂蚁集团有望重启IPO的消息才再次引起广泛关注。回顾2019年支付宝成立十五周年之际,胡晓明接任CEO后,蚂蚁集团迅速递交了上市申请书,然而因监管问题遭遇IPO暂停。尽管如此,井贤栋在当时的内部备忘录中依然表示,蚂蚁集团对最终完成上市充满信心。
四年后,随着蚂蚁集团经历了一系列战略调整,并迎来支付宝二十周年的关键时刻,董事会决定任命具有投行背景的韩歆毅接任CEO。这一领导层的变动,是否预示着蚂蚁集团将在新的管理团队的带领下,真正重启IPO进程?
三年整改后,盈利复苏但颓势未改
蚂蚁集团成立于2004年,最初作为阿里巴巴的支付宝支付平台推出,逐步发展为涵盖支付、消费金融、财富管理、保险、贷款和投资等领域的综合金融科技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独立金融科技公司之一。凭借支付宝的广泛普及以及创新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如“花呗”和“借呗”,蚂蚁集团成功吸引了大量用户和资本,奠定了其在数字金融领域的领导地位。
然而,蚂蚁集团的成长并非一路顺风。2020年,原定的首次公开募股(IPO)因监管环境的突变而被紧急叫停,随即进入了为期三年的整改期。在此期间,蚂蚁集团的净利润出现了连续三年的下滑,直至2024年中期,集团的盈利才逐渐回升,但与其曾经的巅峰业绩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尽管蚂蚁集团自2020年以来已不再单独披露财报,但我们可以通过其控股股东阿里巴巴的财报间接了解蚂蚁集团的经营状况。由于阿里巴巴采用延后一个季度确认投资损益的策略,蚂蚁集团的财务数据通常滞后阿里巴巴一个季度。根据阿里巴巴持有蚂蚁集团33%股份的情况,2020年蚂蚁集团净利润为575.3亿元,2021年为730亿元,2022年降至312亿元。2023年,蚂蚁集团的净利润进一步下降至238.2亿元,同比下降23.7%。
图 蚂蚁集团中2024年中期净利润。
数据来源:阿里巴巴财报。
不过,2024年上半年蚂蚁集团的业绩出现了转机。上半年累计净利润为191.85亿元,同比增长22.7%,较2023年下半年的80.32亿元更是环比增长了138.86%。尽管如此,2024年第一季度(截至3月31日)蚂蚁集团的净利润约为117.51亿元,较2023年第一季度的130.92亿元下降了10%。这一变化反映出蚂蚁集团尽管有复苏迹象,但依旧面临一定的市场压力。
综上所述,蚂蚁集团在经历了监管压力、整改调整和市场波动后,尽管有一定的恢复迹象,但其盈利能力的恢复仍然面临严峻挑战。新领导团队的接手并未能彻底扭转公司的困境,市场竞争依然激烈,而不确定的监管环境也给未来的发展蒙上阴影。尽管蚂蚁集团依托其创新的金融科技产品和一定的市场影响力维持着行业地位,但是否能够成功重启IPO进程,并在未来实现真正的跨越式发展,仍然充满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