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公司新闻 - 正文

一边巨亏11亿,一边盈利11亿!交银人寿两份报告利润悬殊原因何在

来源:机构之家 2024-11-04 12:1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一边巨亏11亿,一边盈利11亿!交银人寿两份报告利润悬殊原因何在)

【来源:机构之家】

近期,保险行业2024年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纷纷出炉,整体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这主要得益于三季度资本市场的强势复苏。交银人寿亦不落人后,其偿付能力报告揭示,公司前三季度保险业务收入高达164.99亿元,净利润达到11.11亿元,综合投资收益率攀升至5.25%,较去年同期的3.91%上涨1.34个百分点。

来源:交银人寿2024年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

然而,这一光鲜的财务表现背后,却是另一幅截然不同的图景。据交银人寿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披露的2024年三季度报告,其利润状况与偿付能力报告大相径庭。尽管保费收入与偿付能力报告中的164.99亿元相吻合,但净亏损竟高达10.87亿元,与偿付能力报告中所宣称的11.11亿元盈利形成了鲜明对比,两者之间的差距令人瞠目结舌。

来源:交银人寿2024年三季度报告合并利润表

究其原因,两份报告之所以展现出如此迥异的财务状况,其背后的原因不仅仅是合并报表和母公司口径报告的不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它们所遵循的会计准则的根本性差异。体现出资本市场反弹在新会计准则下对交银人寿的巨大利好,然而,其中一份报告的巨亏却也无情地暴露了公司负债端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反映了公司财务健康的复杂性。

新旧准则造成利润表现截然不同

在会计的舞台上,数字不仅是财务状况的叙述者,更是变幻莫测的魔术师。而在错综复杂的保险业,这种现象尤为显著。新旧会计准则的更迭,仿佛翻开了财务报告的新篇章,展现了一个全新的利润图景。

交银人寿的偿付能力报告采纳了财政部在2017年和2020年修订发布的一系列“新准则”,涵盖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会计》、《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以及《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保险合同》。这些新准则为保险公司的财务报告搭建了一个更加现代化和精细化的框架。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合并利润表仍然依据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以及2009年的《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即“老准则”来编制。这些旧准则在某些方面显得过时,无法完全适应当前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动态变化。

新金融工具准则和新保险合同准则的实施,标志着对公允价值评估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要求依据评估日的利率曲线来确定资产和负债的折现率,从而增强了两者的一致性。

因而,在新准则的框架下,更多资产的计量转向公允价值,这导致交易性金融资产市值的波动直接体现在损益表中,增加了净利润的波动性。相较之下,旧准则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市值变动视为未实现的盈亏,除非满足特定条件导致减值,否则这些变动不会影响当期利润。会计处理的这一转变,正是导致交银人寿两份报告财务状况迥异的核心原因。

自2023年1月1日起,我国境内外同时上市的保险公司已率先步入新会计准则的时代。而对于其他遵循国内企业会计准则的保险公司,新准则的实施将从2026年1月1日起生效。监管层鼓励非上市保险公司提前完成从旧准则到新准则的过渡。

一些银行系保险公司已经抢先一步,采用了新准则。这种先发制人的举措,对于某些保险公司而言,新准则成为了业绩惊人提升的关键推手。通过新准则的切换,它们在偿付能力报表上的利润数据显得格外亮眼,尤其是在投资领域表现强劲的背景下。然而,这种光鲜的表象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负债端的真实状况。

分红账户失血22.33亿,未来满期支付压力山大!

近年来,交银人寿的财务表现亮起了红灯。继2022年遭遇3.5亿元的亏损后,2023年仅勉强实现0.8亿元的微薄盈利,然而,根据旧准则,2024年仅前三季度便再次陷入10.9亿元的亏损泥潭。与2014年至2021年底长期保持盈利的辉煌历史相比,交银人寿的财务状况无疑正遭遇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若非投资端的支撑和新旧准则的切换,交银人寿的经营状况恐怕将极为黯淡。

来源:历年年报,旧准则下利润数据

交银人寿合并利润表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的赔付支出急剧攀升至37.78亿元,较去年同期的7.13亿元暴增超过五倍。这一剧变主要源于早期销售的理财型保险产品陆续到期,导致赔付压力激增。

2019年,交银康联的“交银优福共享两全保险(分红型)”以原保费收入29.72亿元位居榜首地位,成为公司的明星产品,其保险期限为5年,满期生存保险金将在2024年到期支付。同时,2024年三季度的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公司的分红账户业务净现金流为-22.33亿元,这一数字与2019年该产品保费收入的规模相当,暗示着流动性风险的严峻性。

来源:2019年年报

更令人关注的是,交银康联在2020年推出的“数来宝两全保险(分红型)”保费收入飙升至53.57亿元,而2021年交银人寿的金牛福两全保险(分红型)更是达到了69.34亿元,两者均需在五年保险期限后履行满期给付。这预示着交银人寿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将承受更为沉重的满期给付压力。在利率下行的大环境下,这种快速增长的赔付支出和赔付刚性下所暗含的利差损风险,凸显了交银人寿在风险控制和产品结构设计上的缺陷。

银行系保险公司,依托其独有的渠道优势,往往偏好推广万能险和分红险这类低价值、中短期产品,这些产品的保险期限普遍不超过五年,,导致在较短的时间内积聚了巨大的满期支付压力。同时,这些公司在过去几年中还承担了高额的佣金和手续费支出,两方作用之下,成为它们近年来利润普遍低迷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交银人寿为例,该公司早期分红险和万能险占据了公司保费收入的半壁江山。2019至2022年期间,仅2021年因万能险保费大幅缩水,导致分红险和万能险合计占比跌破50%,但在随后的2022年,分红险保费再度大幅增长至90.59亿元,达到了历史最高点。凸显出交银人寿对理财型理财产品的过度依赖,以及在产品多元化和风险分散方面的不足。

资料来源:中诚信评级报告

然而,到了2023年,公司开始积极调整险种结构,增额终身寿险产品的销量实现了显著增长。传统寿险规模保费及其在总规模保费中的占比均有所增长,超越分红险,成为公司的第一大险种。受市场利率环境和相关政策的影响,公司主动减少了分红险的销售,分红险退居为公司的第二大险种。这一转变显示了交银人寿在面对市场和政策变化时的适应能力和积极寻求转型的决心。

市场前线到副总宝座,一正两副新格局成型

交银人寿作为中日合资的保险公司,其股东结构为其提供了独特的资源和视角。交通银行和日本MS&AD保险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的双重背景,使得公司在业务决策上能够融合中日两国的保险市场经验。外方股东在董事会层面的参与,为公司提供了国际化的视野和风险管理经验,但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并未过多介入,这为公司管理层提供了较大的自主性,有利于根据市场变化灵活调整业务结构。

交银人寿在高管任命上似乎展现出了一种审慎的态度,与那些频繁从控股母银行调任高管的银行系险企形成鲜明对比。公司更倾向于将运营管理交给具有专业背景的人士,这种策略在当前的高级管理团队中得到了体现。在公司六位高级管理人员中,仅有总经理高军和副总经理严俊拥有交通银行的背景,而其他四位高管则是凭借其在保险行业的深厚经验占据要职,这显示了公司对于专业能力的重视。

今年2月,交银人寿销售总监(银保业务)韩献光晋升为公司副总经理,这是自2022年四季度交行出身的前副总钱陈慧去职后,公司补充的唯一一位副总。韩献光的市场经验丰富,从基层一路晋升至太保寿险支公司、交银人寿分公司、总公司等各级职位,韩献光的晋升不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肯定,或许也是公司业务转型的一个重要信号。

来源:公司官网

在低利率的市场环境下,利差损风险如影随形,依赖新准则和资本市场的回暖,交银人寿确实获得了宝贵的发展窗口。但资本市场的波动性要求交银人寿在这种不确定性中寻找稳健的发展路径。未来几年,公司将面临大量满期给付的压力,这要求公司在风险控制和产品结构设计上做出更为精准的调整。否则,新准则切换后带来的短暂高光可能难以为继。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交通银行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