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BBA们退下牌桌,持续18个月的汽车“价格战”何时触底?)
重压之下,越来越多的车企试图逃离价格战。
近期,随着BBA集体退下内卷牌桌,大众、丰田、本田、沃尔沃等多个品牌均决定,从7月起调整终端政策,降低终端优惠力度,或不再进一步降价。
这场价格战最早由特斯拉在2023年1月发起,2024年开春后加剧,如今已鏖战18个月,从电动车到燃油车,从自主品牌到豪华品牌,汽车行业几乎无一幸免,降价1/3不再是新闻。就连入行 30 多年的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也感慨,这降价幅度“在历史看来是惊人的水平”。
为何BBA们在这个节点选择逃离,这场内卷从何而来,又该走向何处?
为何BBA这时候撑不住了?
大家都累了。作为曾经利润最稳豪华品牌,宝马似乎从来不担心销量,然而,2023年它的全年折扣率达到17.66%,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骨折”般的降价也给经销商带来亏损压力。有奔驰4S店销售人员表示:"每卖一辆C级车要亏7万元,这种情况肯定是不会持续的。目前奔驰价格还处于比较平稳的状态,接下来肯定会涨价。"而宝马中国方面日前也表示,下半年宝马在中国市场将重点关注业务质量,支持经销商稳扎稳打。
可惜,降价没有换来销量显著增长。今年上半年,宝马中国累计卖出37.6万辆车,同比下滑4%;奔驰在华销量同比下滑近6%;大众集团在中国的交付量下降了7.4%。此外,各家净利润也出现明显下滑,宝马集团第一季度息税前利润同比下跌24.6%;奔驰一季度净利润暴跌25%,奥迪集团一季度营业利润同比下降74.3%。
长期来看,以价换量的代价远不止于此。对于BBA这些豪华品牌而言,加入“价格战”牺牲的并不只是短期利益,还有花费百年建立起来的品牌价值。相比财报数据,这才是更难修复的。
频繁价格战对车企的品牌信誉、利润都造成了重大打击,还没有换来销量增长,确实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因此,推出价格战,选择保住品牌和经销商团队,也是一种明智的止损做法。
全行业叫苦不迭,价格战何时触底?
放眼整个车圈,反对价格战的车企不少。奇瑞、江淮汽车、广汽、吉利等车企高管都曾在公开场合呼吁不要过度内卷。
比如,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曾在2024年重庆汽车论坛发言指出,无穷无尽的内卷,简单粗暴的价格战,其结果就是偷工减料,造假售假,不合规的无序竞争。
参考中国摩托车的例子,曾经风靡全球,如今影响力大不如前,很大原因就是疯狂的价格战,压缩利润空间,也压缩了质量空间,最终带来反噬,破坏了产业向上的发展势头。
频繁价格战不仅引发新车市场价格混乱、二手车市场价格濒临崩盘,也拉长了供应商付款周期,导致产业链上下游失序混乱。此前某车企闹出“克扣10%供应商货款”的风波,就是如今剑拔弩张的供应关系的真实写照。
更严重的是,不断降价带来企业利润的下滑,也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首先受到冲击的是研发投入的减少。广汽集团今年一季度研发费用同比下降5.50%,东风汽车去年研发费用同比降幅达到12.93%,长城汽车去年研发费用同比减少9.41%,新势力中蔚来汽车一季度研发费用同比下降6.9%,小鹏汽车研发投入增速也明显放缓。
并且成本压力还传导给产业链上下游。比如电池等零部件供应商,面对被压缩的利润空间,不得不拆了东墙补西墙,采取裁员、减少研发投入等能够加速降本的手段。今年一季度,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几乎所有主力电池企业的研发费用增速都明显下降。
然而,汽车产业是以技术创新为本的产业,价格战对产业技术创新性带来的损害,就如同伤害了大树的根基,影响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那么,随着BBA们的退出,价格战是否会放缓?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在2024年5月后,“价格战”已经有变缓趋势,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逐步达到40%以上,价格体系能力趋于稳定,后期主要以促销为主,不可能再出现动辄降价20%的状况。
花旗近期的一份研报也显示,目前高端车型可能不会再降价,入门级则已经降不动了,10万-20万车型为守住价格线,宁愿增配都不愿意再降价。此外,伴随动力电池成本的大幅下滑,电动汽车的降价空间也基本消失。
这意味着,眼下也快要触底了,价格战只是一种短期策略,价值战才是行业下半场的终极打法。$吉利汽车(HK|0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