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大教授刘国恩揭秘医保灵魂砍价背后的科学性,呼吁按居民健康程度给医院结算收入)
*网易财经智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
出品|网易财经智库 北大国发院
编辑|岳佳彤 主编|杨泽宇
《中国经济新动能》是网易财经智库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出品的高端财经访谈节目,抖音作为特别支持平台。针对财经焦点及社会热点,我们与北大国发院的知名专家学者进行深入探讨,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探寻在当前形势与不同研究视角下国家、企业和个人如何寻找发展的新动能。
NO.07专访北大国发院刘国恩教授:大健康产业与医疗体制改革
【本期介绍】
在大健康视域下,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现民众合理就医,解决民众就医难、就医贵是当务之急。这次我们走进北大国发院,邀请到了国发院经济学教授、北大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国恩老师。他将围绕“大健康与医保制度”深入探讨,厘清健康产业、医药创新、健康人力资本等与经济增长相互影响的机制,并对现存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60S要点速读:
1、假设我们能够探讨一个更有效的方式,能够按照居民的健康程度来支付我们的医疗服务——提供服务的主体生的病越少,医保给这些主体支付的越多;生的病越多,则要从我们给的支付里面扣除。这样医疗服务提供方才有动力和积极性来开展预防性的服务,开展促进健康的服务,因为这样做它们才可以留下更多的钱。这样的结果是,医疗服务提供方希望患者少生病,这和患者的利益是一致的,同时医保方作为支付机构也没有增加额外的支出,从而使得三方的激励相容。
2、世界卫生组织有一个不成文的、大家都遵守的标准,关于一个新的医药技术,它如果应用到患者身上,能够延长一年的寿命,只要不超过这个患者所在国家人均收入的三倍,就属于一个值得购买的、可以被推荐的医药技术。
以下为内容精编:
呼吁试点按照居民健康程度来支付医疗服务的新医疗卫生体制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未来在两个方面可以做更多工作。一是如何更有效地完善支付手段。因为现在的医疗服务是通过医疗保险第三方去购买的,发挥了政府筹资的作用,又发挥了市场作为购买方的作用。
但是作为第三方去购买服务的时候,如何能够让医保方、患者方和医疗服务提供方的激励能够越来越相容,达到的目的才是最佳的。假设我们继续沿用现在的做法,中国也好,很多其他国家也好,都是按照疾病来进行支付的。这样带来的问题是:住院费用通常来说会高于门诊费用,作为医疗服务提供机构,当然希望住院的人越多越好;但从医保方和患者方的角度来说,个人当然不愿意得大病,医保那边还要支出更多的钱。因此,医保方、患者方和医疗服务提供方之间的利益是冲突的。如果这个激励不相容,各方就会在矛盾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