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股市直击 - 正文

南京熊猫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原标题:南京熊猫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南京熊猫(600775)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面对严峻的发展环境和内外部各种挑战,公司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围绕“十四五”发展规划及年度目标任务,狠抓市场开拓、科技创新等多项工作,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生产经营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受公司部分产品结构调整,部分业务交货周期调整,以及部分业务模式转变综合影响,公司营业收入降幅较大;充分考虑到ENC对其他非流动资产的收回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该事项很可能对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产生重大影响,鉴于谨慎性原则,公司于2023年度财务报表中对ENC长期股权投资全额计提减值,利润总额大幅下降,出现亏损。按照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公司2023年度营业收入人民币291,231.15万元,利润总额人民币-17,374.51万元,净利润人民币-19,427.27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人民币-23,786.22万元。

  2023年,公司稳步推进市场开拓。在智慧交通领域,公司中标南京地铁6号线、9号线一期、10号线二期工程的自动售检票系统(AFC)供货项目、南通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智慧客服中心采购项目、郑州市轨道交通7号线一期工程自动售检票(AFC)系统采购项目、南京至马鞍山市域(郊)铁路工程通信系统供货项目,AFC业务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第一。在平安城市领域,公司紧跟国家战略步伐,开展新一代卫星通信终端相关技术研究,成功中标新一代卫星终端项目;公司中标多个智能化工程项目。在智能制造领域,公司立足优势行业,在液晶玻璃、新能源领域不断开拓市场。在电子制造服务领域,公司围绕重点客户等开展白色家电业务;进一步拓展汽车电子领域业务。

  2023年,公司不断加大科研投入,科技创新成果丰富。公司“面向设备产业链的跨行业关键生产设备远程智能运维平台建设项目”成果获批工信部2023年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专项,“支持动态重构的装备制造企业智能运营决策关键技术”获批2023年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信息产业公司获批江苏省轨道交通绿色智慧工程研究中心、南京市轨道交通智能运维工程研究中心;电子制造公司通过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

  2023年,公司全面落实改革任务,不断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持续加强基础管理,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公司被中国质量协会授予“2023年实施卓越绩效先进组织”荣誉称号,深圳京华获评第三届“深圳品牌百强”企业称号;进一步强化提质增效,推进减亏扭亏工作走深走实,强化“两金”压降,及时处理逾期债权和长期存货;全方位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新增江苏省卓越技师1人,江苏工匠2人,电子装备公司陆峻获评江苏省首批12位首席技师;做好全面风险管理工作,防范经营风险。

  2023年,企业发展还存在不足:公司在构建核心技术、科技成果向产品端转化方面成效不显著;高层次领军人才、市场拓展人才以及企业经营人才紧缺;部分单位依法合规、风险防控意识仍需加强。这是公司今后努力改善提高的方向。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所处行业的行业发展情况

  公司所处行业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电子信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规模总量大、产业链条长、涉及领域广,是稳定工业经济增长、维护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重要领域。2023年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逐步恢复。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4%,比高技术制造业高0.7个百分点。但同时,行业也面临需求不振、预期转弱等新情况,2023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15.1万亿元,同比下降1.5%;营业成本13.1万亿元,同比下降1.4%;实现利润总额6,411亿元,同比下降8.6%;营业收入利润率为4.2%。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3%,比同期工业投资增速高0.3个百分点。

  面对新的挑战,国家工信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2023-2024年稳增长行动方案》,通过扩大有效需求、稳住外贸基本盘以及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等举措助力电子信息制造业稳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以2023年12月为基期,近三月大型制造业企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持续上升,至2024年2月,PMI为50.4%,表明相关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回升。同时,随着智能终端、消费电子为代表的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助推了电子信息制造业整体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软件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网络强国、制造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必要支撑。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等高技术劳动资料,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力源泉,促进制造流程走向智能化、制造范式从规模生产转向规模定制,推动生产力跃上新台阶。近年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进入较快发展的成长期,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收入持续增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55194亿元,同比增长11.9%。未来,随着软件开发企业和部分电子制造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型,国家和各地数字化、智能化利好政策的逐步推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产业规模将持续增长,步入快速发展阶段。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工业生产稳步加快,企业效益持续改善,产能利用率稳步提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全年工业经济总体保持回升向好态势。

  (二)新政策制度对所处行业的重大影响

  公司的紧跟产业政策引导趋势,密切围绕国家相关发展战略规划方向开展各项主营业务。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2、《电子信息制造业2023—2024年稳增长行动方案》

  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2023—2024年稳增长行动方案》,方案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强化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持电子信息制造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为工业经济稳增长提供有力支撑。目标2023年—2024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速5%左右,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突破24万亿元。

  3、《新产业(300832)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

  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科技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标准委印发文中指出:“新产业是指应用新技术发展壮大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发展前景广阔等特征,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局。”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未来产业包括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等9大未来产业。

  4、《“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

  规划指出,超大特大城市轨道交通加快成网,建设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融合衔接,合理推动轨道交通跨线运营。超大特大城市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快速公交网络,科学有序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推动轨道交通、常规公交、慢行交通网络融合发展。

  5、《“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

  规划提出,2025年我国将实现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推动一批机器人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取得突破,整机综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关键零部件性能和可靠性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及一大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成3-5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

  6、《十四五数字经济规划》

  规划指出,我国要加快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动5G商用部署和规模应用,前瞻布局第六代移动通信(6G)网络技术储备,加大6G技术研发支持力度,加快布局卫星通信网络等,推动卫星互联网建设。提高物联网在工业制造、农业生产、公共服务、应急管理等领域的覆盖水平,增强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接入能力。

  7、《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开展“人工智能+”行动。

  8、《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

  方案提出,到2027年,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重点行业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环保绩效达到A级水平的产能比例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报废汽车回收量较2023年增加约一倍,二手车交易量较2023年增长45%,废旧家电回收量较2023年增长30%,再生材料在资源供给中的占比进步提升。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一)主要业务

  公司以智慧交通与平安城市、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绿色服务型电子制造为三大主营业务。

  在智慧交通与平安城市业务领域,公司以建设现代数字城市为主导方向,综合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手段,重点发展智慧交通、平安城市业务集群,进一步拓展智慧城轨、平安城市通信、数字园区、高新电子、储能电源等业务。

  在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领域,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入融合,依托智能工控装备、智能机器人、智能物流装备及其他新型智能制造专用和通用装备等产品门类,集成应用自主开发的工业软件平台,专注于制造业企业的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和升级,提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工厂系统解决方案。

  在绿色服务型电子制造领域,通过智能化、柔性化和精益化管理,为国内外品牌厂商提供3C、新型显示模组组件、白色家电核心部件、汽车电子、通信设备及其它电子产品的研发、工艺设计、采购管理、生产制造及仓储物流等完整的制造服务。

  (二)经营模式

  1、管理模式

  公司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深入开展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市场化转型、全力锻造核心竞争力,从科技创新、市场开拓、队伍建设、深化改革、提质增效和风险防控等多方面入手,围绕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主线,依托中国电子计算体系优势,统筹内外智能制造资源,推进数智装备产业体系建设,完善产业生态链,提供行业系统解决方案,服务重大系统工程,成为国家智能制造重要支撑力量。

  2、研发模式

  公司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秉承“响应+引领”的双向驱动研发模式,深入解读国家战略方向以及充分研判市场和客户需求,实行“三紧”研发策略,紧系国家战略方向,紧跟技术发展趋势,紧贴市场需求导向,保证公司持续创新能力和行业先进性。

  3、生产及服务提供模式

  公司根据市场和客户需求,组织研发和生产活动,实现产品和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及系统工程项目的交付。同时,积极并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不断进行技术更新迭代,通过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服务,不断加强与客户的合作深度和广度,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最终实现公司与客户的共同发展。

  (三)主营业务发展概况

  在智慧交通与平安城市领域,公司不断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新突破。在智慧轨道交通业务板块,经过了多年的深耕细作,以创新的技术体系和设计理念不断打磨淬炼自身水平,取得了客户的信任和行业的信赖,现已逐步成长为国内首屈一指的能够同时提供城市轨道交通综合指挥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票务清分系统以及通信系统等相关解决方案、软件服务和核心设备的供应商,并形成品牌效应,售检票系统和设备在国内同行中位于第一梯队,轨道交通通信系统总承包业务也走在了行业前列。在智慧城市、智慧园区等业务板块,公司基于数字孪生、人工智能、泛在操作系统、可信数据空间等技术,以全面感知和泛在联接为基础构建人机物的深度融合体,完成数字园区泛在操作系统系列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推广,推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多个行业领域场景的垂直应用,增强公司在数字城市领域的综合竞争力,助力垂直行业数字化转型,形成新的价值增长点。

  在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领域,立足优势行业,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以及智能制造工业软件业务,持续提升智能制造服务能力,不断拓展延伸业务集群,为客户提供强有力的全套智造方案。作为本地首批“智改数转”服务商,公司在智能生产、智能管理、智能制造服务等多个应用场景拥有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解决方案。在机器人的研发迭代和生产进程中,目前已经掌握工业机器人控制器的运动控制和算法。公司持续深耕液晶玻璃智能化工厂市场,同时在新能源、信创、立体车库、仪表装配线等领域实现突破。着力培育关键软件技术自主研发和安全可控能力,增强基础支撑能力,提升集成应用、智能制造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水平。

  在绿色制造服务领域,加速对接国家“碳”发展政策。公司提供具有一流供应链管理能力和能够实现智能化、柔性化、精益化生产制造的绿色电子制造服务,发展规模、生产能力、技术响应水平等在业内名列前茅。公司在南京、成都、深圳建有多个电子产品制造工厂,能够提供年产能6,000万片的高效、优质、绿色的电子产品生产制造服务,实现MES与SAP-ERP系统深度融合,生产线采用全自动跟踪、全流程闭环的生产管理和工艺控制。公司还加大投入,建立产品检测中心,并通过CNAS认可,全力保障产品质量,保证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形成整套电子制造服务产业链,在电子产品制造服务领域中具有核心竞争优势。公司目前在液晶显示面板、汽车电子、白色家电等领域已逐步形成规模化和专业化。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1、公司创新能力建设成绩突出,科研阵地根基日渐强固。2023年,信息产业公司获批江苏省轨道交通绿色智慧工程研究中心、南京市轨道交通智能运维工程研究中心,公司现有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电子制造公司获批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公司现有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家;现有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公司7家主要子公司均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以数智产业研究院为抓手,统筹把握各研发中心发展路径,深入分析行业趋势,加快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布局孵化前沿性产业,完善能力建设,增强核心能力,为公司技术产品的持续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重视研发投入力度,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公司坚持科技创新自强,坚持科技创新战略主体地位,着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技术和产品升级,持续增强创新驱动能力。2023年全年科技投入金额超2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7.25%。2023年,公司科研项目申报取得突破,“面向设备产业链的跨行业关键生产设备远程智能运维平台建设”项目获批工信部2023年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专项,“支持动态重构的装备制造企业智能运营决策关键技术”项目获批2023年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

  3、公司知识产权申请工作快速突破,智慧城市、智能制造领域专利池不断完善。全年获国家授权专利72件,其中发明专利21件;软件著作权登记完成50件。截至2023年底,公司拥有有效专利661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195件;拥有软件著作权490件。公司通过了国家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贯标;下属公司获批2023年度南京市高价值专利培育项目。2023年公司深入推进知识产权体系管理和政策宣贯等工作,强化了员工知识产权意识,构建了高效的管理机制。

  4、健全的品质管控体系。公司始终坚持以质量为本、服务至上的经营理念,保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ATF16949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等认证资质。公司拥有完整的售后服务体系,保持着五星商品售后服务认证、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认证、信息系统建设和服务能力评价CS4级(优秀级)认证等。2023年,公司荣获中国质量协会“2023年实施卓越绩效先进组织”、“202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表现突出单位”、国防企协管理创新成果三等奖等多项殊荣。也是一级纳税与AAA级银行信用企业,企业社会责任、信用与运行状况优良。

  5、“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2023年公司联合东南大学等打造新型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构建了“低轨卫星互联网终端产业链联盟”;与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共建研究生工作站4个,其中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的研究生工作站获评“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此外,公司还与国内多所高校共同合作承担了数项国家、省级专项,拥有长期稳定、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a)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2023年度,公司努力保持平稳有序经营。受部分产品结构调整,部分业务交货周期调整,以及部分业务模式转变综合影响,营业收入降幅较大;充分考虑到ENC对其他非流动资产的收回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该事项很可能对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产生重大影响,鉴于谨慎性原则,公司于2023年度财务报表中对ENC长期股权投资全额计提减值,利润总额大幅下降,出现亏损。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电子信息行业作为科技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其格局和趋势正在不断演变和发展。当前,电子信息行业呈现出多极化、产业链呈现出高度专业化的发展态势,在全球竞争格局中,我国凭借庞大的市场规模和不断提升的技术水平,在全球产业链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电子信息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而电子信息制造业作为稳定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领域,其规模总量大、产业链条长、涉及领域广。根据工信部的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整体呈现持续恢复、结构向优的发展态势。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2023-2024年稳增长行动方案》,提出2023至2024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速5%左右,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突破24万亿元。

  在数字城市领域,在政府陆续出台的各种支持交通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相关规划建设顶层设计的布局和指引下,数字城市行业发展的动力和信心不断增强。到2035年,江苏省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率要达到95%,智慧交通产业规模全国领先,交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全国轨道市场增量预期可观,根据测算,预计至2025年,中国内地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将达到60个,运营里程将超过13,000公里,2030年末累计运营里程将达到18万km,总里程比2020年会翻一番。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到了都市圈、城市群、区域一体化的新阶段,轨道交通被赋予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圈、轨道上的城市群、轨道上的区域化(一体化)”的新使命。城轨网络化、都市圈同城化和城市群一体化将是发展趋势。因此,我国城轨在未来十年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将面临快速发展和可持续运营的双重机遇。

  目前公司在数字城市领域主要布局智慧交通、平安城市和数字园区产品门类。在智慧交通发展方向上,加快了国产化研发的脚步,掌握了移动支付、应急通信等核心技术,公司从设备制造到系统平台建设,研发成果应用遍布全世界60多个城市,逐步成长为国内首屈一指,能够同时提供城市轨道交通综合指挥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票务清分系统以及通信系统等的核心设备供应商。在数字园区和平安城市集成服务能力建设中,能够提供数字园区多场景整体性解决方案,掌握多模融合通信终端设计、视距通信等核心技术。未来将在轨道交通专用通信系统技术、数字孪生虚实交互模拟仿真、卫星互联网终端技术等方向继续拓展和深化,实现更加精细化和智能化的系统集成技术支撑。

  全球工业互联网平台市场持续保持高速增长,预期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3.4%。在国家、地方政策的支持和指导下,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整体蓬勃发展,目前全国具有一定区域、行业影响力的平台数量超过百家,可以说市场前景宽广,竞争也同样激烈,机遇与挑战并存。这就对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专业化、全面化赋能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产品、技术、设备、物流、科技服务等要素上更加高效的对接。

  目前公司在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领域,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基础,通过人、机、物的智能互联,实现信息数据在各生产环节和生产要素间无缝传递,从而实现降本增效、提质升级。公司在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领域将持续聚焦技术发展趋势,在数据挖掘治理技术、5G+边缘计算、智能决策、机器视觉等方向持续投入投入,力争突破,结合产业场景需求,拓展差异化技术发展路线,关注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在机器人故障自诊断与预测技术、高端装备远程控制等技术领域持续投入、加快创新,推进高端装备领域先进技术的发展和迭代。

  (二)公司发展战略

  1、公司战略

  作为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公司注重夯实基础能力优势,不断培育发展新动能,以国家政策为指引,紧贴战略规划部署和任务要求,准确定位行业突破口,对符合国家产业主导方向的核心产品以及毛利较高的核心产品或项目加大投入,更好地融入中国电子自有核心产品元素及其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主业突出和相关多元的产业生态,进一步推动公司高质量新发展,加快打造国家数智装备可靠力量。

  公司发展战略:抢抓数字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绿色发展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全面融入中国电子战略布局,大力发展智慧交通与平安城市、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绿色服务型电子制造三大主导业务,奋力打造数智装备核心竞争优势,加快构建数字化转型服务和智能制造产业链,提升数智装备领域核心竞争力,成为国内领先的数智装备系统方案提供商和服务商。

  2、主要经营模式和业务模式

  (1)生产模式

  公司产品生产采用按计划排产与按订单生产相结合的方式,以满足公司客户所需产品的交付要求。生产经营计划由年度计划与月度计划组成。年度计划由公司运营管理部在每年年底根据董事会要求和上级主管部门指导意见进行下一年度公司生产经营计划编制工作。月度计划由产业公司对年度计划进行分解,并结合市场经营的变化进行调整编制。公司生产计划实行公司、产业公司及所属生产经营单位的三级计划管理网络体系,以保障生产工作顺利实行。

  (2)采购模式

  公司建立了完善的采购管理制度和订单流程体系,并严格执行,包括但不限于供应商选择与管理、采购计划制定、供应商负面行为管理等各个环节。

  公司采购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级管理体制。公司下属各企业每年要根据自身经营需求制定年度总体采购计划,并将总体采购计划细化至季度、月度的详细采购计划,确保科研、生产、经营和销售的需要。公司充分利用中国电子网上采购平台实施各类型采购,加强采购数据信息化管理,保障采购数据安全,做到采购全过程、全覆盖闭环管理,实现采购交易管理全流程电子化。

  (3)研发模式

  公司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制定公司技术创新及产品研制战略规划。以“自主研发为主、合作研发为辅、创新平台支撑”的模式开展研发工作。

  公司以数字产业研究院为抓手,统筹把握公司各研发中心研发资源,牵头做好人工智能、数据治理、数字孪生、智能物联、区块链等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突破和迭代应用,培育可持续发展潜力。

  3、主要业务未来发展定位

  (1)现代数字城市相关产业

  智慧交通业务:大力推进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着力开发好专用无线集群调度系统跨线路贯通运营、地铁智慧场段应急协同等关键技术,强化智慧交通领域的跨域运作、协同管理能力,助力实现都市圈智慧化的互联互通。使公司成为国内智慧交通应用领域的一流服务商。

  平安城市业务:深耕卫星移动通信、北斗定位导航、自组网通信、地面专网通信等技术,着力开展好低轨卫星互联网在轨测试终端研发、一站五机窄带数话同传数据链系统等方向的研发工作。依托5G+系统应用为主的智慧产业解决方案,进一步拓展智慧园区、智慧教育、智慧医疗、应急广播、应急电源等业务,致力于将公司打造成行业领先的平安城市专用装备研发制造及相关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2)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产业

  在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领域,公司将充分运用中国电子系统内智能制造资源,推进数智装备产业体系建设。将深化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入融合,依托智能工控装备、智能机器人、智能物流装备及其他新型智能制造专用和通用装备等产品门类,集成应用自主开发的工业软件平台,专注于制造业企业的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和升级,把公司打造成行业领先的工业互联网、智能工厂系统解决方案和智能制造关键设备供应商。

  (3)绿色服务型电子制造产业

  拥有解决定制化需求、快速响应和灵活生产的电子制造服务能力,向3C、新型显示、汽车电子、信息通信、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提供技术研发、工艺设计、采购管理、生产制造及仓储物流等完整的制造服务,对接国家“双碳”发展政策,加快推进新能源业务,加快推进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努力成为国际知名的一流电子产品EMS制造商。

  (三)经营计划

  1、报告期内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的进展情况

  2023年,面对严峻的发展环境和内外部各种挑战,公司紧紧围绕“十四五”发展规划及年度目标任务,继续深耕三大主业,努力稳住企业发展态势,生产经营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但是,于报告期内,公司部分产品结构调整,市场未达预期,部分业务交货周期调整,未达到结算要求,以及部分业务模式转变,导致公司营业收入下降明显,对净利润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充分考虑到ENC对其他非流动资产的收回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该事项很可能对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产生重大影响,鉴于谨慎性原则,公司于2023年度财务报表中对ENC长期股权投资全额计提减值,导致公司净利润大幅下降,出现亏损。

  2023年度公司的经营目标是:营业收入人民币410,000万元,利润总额人民币10,300万元。根据经审计财务报告,2023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291,231.15万元,利润总额人民币-17,374.51万元,净利润人民币-19,427.27万元。

  2、2024年度经营计划

  2024年度公司经营目标是:营业收入人民币360,000万元,利润总额人民币6,000万元。2024年,公司将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加快探索企业发展的新思路,统筹推进转型升级、深化改革、风险防控等各项工作,持续锻造核心竞争优势,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董事会根据外部经济整体发展形势,充分考虑了公司所处行业的发展状况,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上经营目标。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公司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公司将秉承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稳中求进,努力实现经营目标。

  一是落实好“十四五”规划中期调整决策部署,做好顶层设计,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技术发展方向和市场定位,加快形成核心竞争优势。

  二是以数智产业研究院为抓手,加强行业分析,协同各层级研发机构,加快突破共性关键技术,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扩增量,努力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

  三是加大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深化机制改革,统筹推进研发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创新活力。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技术风险

  公司所处数智装备领域的技术发展快速变革,公司在尖端科研技术积累、高层次领军人才培育、创新发展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不足,对关键技术和专有关键技术掌握和成果转化不够显著。为切实提高研发技术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发展,公司将抓好数智产业研究院建设,完善科研工作体系,锚定核心关键技术加强投入,深化激励机制改革,形成正向创新工作氛围,推动公司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

  2、市场风险

  公司主业处在完全竞争市场领域,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发展环境、市场开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客户端需求降低等因素影响公司的市场开拓工作。为更好地应对市场风险,公司将推进市场工作体系建设,围绕产业优势开展市场工作,推进市场开拓方法创新,加强市场开拓激励力度,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紧跟市场动态,把脉行业趋势,强化资源共享,努力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探索海外业务市场,寻求新增长点。

  3、诉讼风险

  近年来,公司诉讼纠纷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为做好诉讼管理,公司将投入精力做好诉讼处置,通过司法程序全力避损、挽损;加强内部管理,进一步提升依法合规工作能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减少商业纠纷。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机器人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