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又一家IPO企业惹争议!被质疑靠并购做业绩,存巨额商誉减值风险)
如今,越来越多的公司都想要上市,哪怕是一些体量很小的公司,也想通过IPO攫取财富。
比如今天要说的这家公司——熙华检测。
熙华检测是一家医药研发外包公司,跟$药明康德(SH603259)$药明康德、$康龙化成(SZ300759)$康龙化成属于同行公司。2020年-2022年,熙华检测营业收入分别为2.12亿元、3.56亿元和4.67亿元,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824.8万元、4921.5万元和7283.2万元。
这里暴露了两个问题:
首先,作为药明康德的同行公司,相比于动辄上百亿的营收,熙华检测的体量非常小,属于小公司;
其次,从归母净利润来看,公司增收不增利,成长性似乎略显不足。
当然,这并不是这家公司最大的问题所在。
2019年3月、2020年5月和2022年9月,熙华检测分三次收购了Primera的股份,收购完成后,熙华检测持有其77.06%的股份。其中,第二次收购,也就是2020年,Primera就已经成为了熙华检测的控股子公司
2022年6月,熙华检测收购了主营业务为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的TCM,收购完成后持有其60%的股份。
争议点在哪呢?
第一,2022年,Primera营业收入为1.72亿元,尽管我们不知道其2021年营收情况,但是,如果对照熙华检测2020年营收的话,会不会感觉这占比有点高?是不是存在靠并购做业绩的嫌疑?如果这种方式可行的话,那么其他公司是不是都可以效仿?
第二,Primera和TCM两家公司都成立于2003年,于是问题就来了,成立20年营业收入只有1.72亿元(注意,是人民币),大家觉得这家公司的前景如何?
第三,两家公司都是美国企业,属于境外资产。
从财务层面来说,并购带来的后果,就是公司商誉越来越高。
根据招股说明书,截至2023年6月底,熙华检测的商誉为3.54亿元,占总资产的22.6%,占净资产的27%。
什么概念呢?
2022年,熙华检测归母净利润为7283.2万元;2023年上半年,这个数字是3209.7万元,所以,大家觉得,一旦公司对商誉进行计提的话,对净利润的冲击会有多大?是不是隐藏的一个巨雷?
注意,这还没完。
2020年-2022年,熙华检测研发费用分别为1596万元、1731万元和1874万元,合计是5200万元。
重点来了。
创业板IPO对研发费用是这样规定的:
“第一套标准是研发费用复合增长率不低于15%,且最近一期研发费用不低于1000万元;第二套是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金额不低于5000万元。”
熙华检测近三年合计研发费用5200万,刚好“踩线”创业板要求,那么问题就来了,每一笔都这么精准的研发支出,是否存在虚构研发费用的嫌疑呢?
注意,熙华检测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由2020年的7.54%,下降到2022年的4.02%,呈不断下滑趋势。
除此之外,这家公司还有诸多疑点。
比如说,截至2023年6月底,熙华检测拥有69项境内授权专利,但是,发明专利只有3项。其中,1项是继承而非原始取得,另外2项是2022年12月才获授权。
所以,作为一家医药研发外包企业,这合理吗?
再比如说,熙华检测第一大供应商叫上海义逊夫医药科技中心(有限合伙),但这家公司的成立时间是2019年,且参保人数有且只有三人。其中,公司持股比例50%的股东禹洋,其父亲为熙华检测实控人的一致行动人,且均为亲属关系。
再比如说,IPO前三个月,熙华检测持股比例超10%的二股东突然清仓退出,要知道,通常情况下,只听过突击入股,很少听到大股东溜之大吉的。所以,背后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原因呢?
最后,根据招股说明书,熙华检测募资7.56亿元,假设按照4420万股新股上限发行,对应的股价大概是17元/股。但是,公司发行前每股收益是0.07元/股,也就是说,市盈率远远超过了百倍。
所以,参考药明康德、康龙化成等同行公司,这个市盈率是不是到底离谱的地步?
#证监会重磅发声:严把IPO准入关##IPO企业重大舆情引监管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