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柳州区域城投风波不断,票据逾期超2000万,存量债利率大幅上调50bp,“流动性”隐忧拆解| 聚焦网红城投⑨)
财联社4月3日讯(编辑 李俊)近日,柳州市城市投资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柳州城投”)针对此前票据逾期发生“技术性违约”的清偿情况进行了公告,表示已将2150万元逾期票据结清。然而,近日在柳州网红区域引起热议的不止这一家城投,广西柳州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柳州建投”)近日将票面大幅上调50bp,同样引起市场广泛关注。
“技术性违约”柳州城投票据逾期2150万
有市场人士表示,无论是技术性违约,还是大幅上调票面利率,市场对主体关注的核心是事件背后的流动性问题。
据柳州城投公告显示,由于公司财务人员未能及时应答提示付款信息,导致有商业承兑票据发生逾期。据统计,2022年9月1日至2023年2月28日柳州城投累计有5张商业票据发生逾期,逾期金额2150万元,截至3月15日,下述逾期票据已全部结清。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财联社整理)
柳州城投同时表示,本次票据逾期未对公司其他债务偿付构成影响,将持续关注自身债务情况,合理规划还款安排。
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柳州城投有存续17只债券,总规模108.02亿元。其中,私募债51.52亿元,占比47.69%。从剩余期限分布来看,公司1年内到期规模96.4亿元,占比已近90%,2023年年内需偿还本息90.61亿元,另外11.62亿元为剩余期限1-3年债券。
同时,中诚信国际也在最后一期评级报告中指出,柳州城投2023 年到期债券(含回售行权)规模较大,面临较大的短期偿债压力。自2021年起,柳州城投经营活动净现金流由负转正并持续增加,截至2022年3季度末达63.26亿元,EBITDA 对债务本息的覆盖能力略有增强,但仍然较弱。此外,公司可用货币资金规模小,对短期债务的覆盖缺口很大。截至2022年3季报数据显示,柳州城投货币资金由2021年年末54.17亿元下降至40.91亿元,同比下降44.3%。
业内人士称,需要明确的是,技术性违约的背后不仅只有纯技术性原因,或存在发行人因资金面紧张而导致所谓技术性违约的可能。无论是纯技术性还是资金面问题,技术性违约最终对发行人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会面临信用评级被下调,同时其存续债券的估值也会受到影响,更重要的是,后续债券信用风险增高,银行授信获取资金支持将难度增大,进而导致再融资能力受挫,或出现进一步实质性违约等后果。
票面利率大幅上调50bp,或流动性吃紧所致?
除柳州城投外,3月28日上交所披露,柳州建投决定将“20柳建01”票面利率上调50bp,将本期债券存续期第四年和第五年的票面由7.0%上调至7.5%,调整后起息日为2023年4月30日,并在2023年4月30日至2025年4月29日固定不变。据资料显示,“20柳建01”期限5年,发行总额9亿元,将于2025年4月30日到期,采用单利按年计息,不计复利。同时,该券内含回售,调整票面利率和交叉保护条款。
有市场人士认为,有足够的流动性可选择还了再借,但将票面大幅上调或表明公司流动性紧张,支付高额利息,但对于本金的偿付有困难。第三方机构YY评级指出,该事件也反映了区域到期压力较大,同时再融资持续为负,上调利率或体现流动性紧张。
截至目前,柳州建投有存续债券73.8亿元,未来12个月兑付高峰为2023年9月12.85亿元。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也是公司在未来3年内的兑付高峰时期,而柳州建投所有债券中剩余期限在一年内的占比过半达58.4%,规模43.1亿元。新世纪评级指出,柳州建投因承担的市政项目工程建设任务重,项目回款缓慢,持续存在投融资压力。同时,截至2022年三季报显示,公司货币资金与2021年年末29.17亿元持平,现金比率由2021年三季度的0.37下降至0.18,短期债务规模大,需偿付的债券本息占有一定比重,公司面临的刚兑压力较大。
值得一提的是,2023 年2 月21 日,柳州市召开恳谈会,提及“确保柳州市属国有企业所有债券均能够按期足额偿付”。柳州市相关负责人在会上表示,柳州市将持续拓展融资渠道,通过成立柳州市偿债准备基金、统筹财政资源银行再融资等多种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柳州市属国有企业所有债券均能够按期足额偿付,确保债券投资人的合法权益,坚决维护好柳州的良好资本市场环境和信任基础。
然而,中泰证券指出,与之前其他省份恳谈会类似,柳州此次恳谈会也只保证了债券的按时兑付。从之前其他省份的恳谈会经验看,恳谈会对市场提振信心较少,市场更为关注恳谈会相关精神的落地。诸如甘肃、山东潍坊、贵州等恳谈会之后城投债利差仍一路攀升,主要原因是区域内非标仍在违约,债务管控仍较弱,天津是当前唯一一个恳谈会之后出现利差下行的省份。
此外,天风证券认为,目前公募城投债总体违约风险可控,但需高度关注债务压力较大的区域,即使短期实质性违约风险不高,但若债务到期压力高企,将对主体的调配资金和再融资能力产生巨大考验。同时他们也表示,在资金面紧张的情况下,各类舆情事件或仍将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