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证券要闻 - 正文

“人造太阳”10年后有望实现发电 国内企业蓄势“逐日”|行业动态

来源:财联社 作者:肖良华 2022-12-19 14:44: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人造太阳”10年后有望实现发电 国内企业蓄势“逐日”|行业动态)

财联社12月19日讯(记者 肖良华)日前,有关美国国家实验室核聚变点火成功、实现净能量增益的消息引爆全球媒体,依托于核聚变技术的“人造太阳”将何时投入实用?我国的相关企业是否做好了准备?

就此话题,真锂研究CEO、首席分析师墨柯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对于核聚变技术的突破,他近期与多位专家进行过交流,了解到“净能量增益”在科学上或者说物理上意义重大,但商业化应用仍需时日。“这个在科学上叫点火,即能够实现输出大于输入,从报道来看,目前(能量出入)倍数还是比较低,等做到 1:10 或者更高倍数,就可能实现发电。不过,实现这一目标或许仍要十年。”

据了解,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科研团队今年10月在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即核聚变)的科学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HL-2M等离子体电流突破100万安培,创造了中国可控核聚变装置运行新纪录。而在11月,中国参与的全球最大“人造太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中,由中国所承接的核心部件已率先突破。

此外,财联社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进行咨询,天沃科技(002564.SZ)、炬光科技(688167.SH)等企业均表示,公司曾为“人造太阳”项目提供部分配件,公司会对技术趋势进行跟踪,并积极布局。

物理意义重大

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给出的定义,核聚变是模仿太阳的原理,使两个较轻的原子核结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结合期间释放出大量能量。

上周,美国能源部和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共同官宣科学家首次在聚变反应中,实现了净能量增益——也就是说,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比注入的能量还多。

对此,墨柯向财联社记者表示,去年8月到现在的1年多时间里,核聚变输入输出功率从70%提升到120%,即实现了能量增加,这个似乎确实是个大突破。“从物理上,我们能够懂得点火是什么,虽然发电尚不现实,但是它的物理意义还是比较重大的。”

不过,墨柯进一步表示,因为它的时间太短,打一发时间,持续的时间是十的负12次方秒。因此,距离发电等应用还是有很大距离。等做到1:10或者更高倍数,就可能用来发电了。那时候,人类可以真正实现可控核聚变的实用化,也就是造出所谓的“人造太阳”。“从目前来看,可能至少需要10年,到那时,今天的电厂投资计划或许都要修改。”

据悉,“人造太阳”是世界瞩目的大科学问题,最具代表性的项目是2006年启动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中国、欧盟、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印度等成员参与其中,各国共同造出来的一颗“人造太阳”,是目前世界规模最大的核聚变反应堆,坐落在法国卡达拉舍。

相关企业积极布局

尽管可控核聚变技术和托卡马克装置最早起源于国外,但中国已经实现了后来居上,处于世界前沿。建成于2006年的中国“人造太阳”EAST,全称为“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又称“东方超环”,由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建在安徽合肥。

据了解,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科研团队今年10月在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科学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HL-2M等离子体电流突破100万安培,创造了中国可控核聚变装置运行新纪录。而在11月,中国参与的全球最大“人造太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中,由中国所承接的核心部件已率先突破。

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王志斌表示,中国的可控核聚变发展,过去是跟跑,如今已和欧美并跑。

中国核电(601985.SH)董事长卢铁忠上周在公司业绩会上回应称,核聚变是未来核能发展的方向,是人类能源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中国核电将贯彻国家核能发展三步走战略(压水堆-快堆-聚变堆),与大股东协力做好聚变相关技术研发及工作布局。

高澜股份(300499.SZ)公司证券部工作人员表示,公司参与了超导托卡马克试验装置,也称“人造太阳”EAST项目,为其提供热管理解决方案。 “公司有这方面的技术储备,对技术的发展一直比较关注,面对可能到来的商业化场景,公司会积极参与。”

炬光科技(688167.SH)生产的高功率半导体激光产品被应用于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国家惯性约束可控核聚变试验装置重大项目。公司近期中标“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LD泵浦放大器组件采购项目”。公司12月7日答复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2022年在该应用领域的收入增长很快,收入预计1亿元左右;且目前国家不断加大相关领域资金投放,相关产品持续上量,该业务未来三年将保持高速增长。

天沃科技方面,公司证券部工作人员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公司2016年与中广核合作,为人造太阳项目配套过不锈钢蒸汽冷凝罐,但近期没有相关订单。“对于核聚变技术突破会保持跟踪,目前公司‘人造太阳’相关业务营收占比不大。“

此外,财联社记者梳理发现,西部超导(688122.SH)自主开发了全套低温超导产品的生产技术,代表我国完成了ITER项目的超导线材交付任务。东方电气(600875.SH) 为“人造太阳”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提供关键核心部件。安泰科技(000969.SZ)钨铜复合偏滤器部件助力中国“人造太阳”创亿度百秒纪录。

(编辑:曹婧晨)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安泰科技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