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财联社时评】为私募投研套上“紧箍咒”,还得有人“常念经”)
面对股市”小作文“满天飞的乱象,监管部门开始有针对性出手。日前,中国基金业协会下发《关于规范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开展投资研究活动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指出“三个禁止”、“四个不得”。其中,禁止私募证券基金投研人员主动打探内幕信息,禁止传播虚假、不实、误导性信息的规定,不得违规发布上市公司调研等规定,引起舆论广泛关注。
长期以来,市场对私募证券基金的印象是其比公募更为灵活,且面临的监管要求和约束也更少。近年来,不少公募基金经理选择“公奔私”,重要原因也在于此。但随着资金不断涌入,私募证券基金的规模在快速扩大。相关统计显示,截至2022年8月末公私募基金的总规模已经达到47.7万亿元,其中公募27.29万亿,私募20.41万亿。而且,公募的权益类基金达到了7.46万亿元,私募证券基金存续规模也达5.98万亿元,10年增长11.9倍。可以想见,私募证券基金对A股的影响力正越来越大。
笔者认为,《通知》的出台甚为必要,私募证券基金从昔日的“小白兔”成长为今天的“大笨象”之后,相应的监管力度也必须提升。虽然灵活是最大的特点,但和其他市场参与者一样,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也应当遵循法律法规和自律管理规定,这是行业的基本底线。
从《通知》的内容来看,监管层意欲将此前对券商研究所和公募基金研究员的管理要求,延伸到私募证券基金领域。比如“开展投资、研究活动中,禁止投研人员主动打探内幕信息,禁止传播虚假、不实、误导性信息,禁止从事或者参与内幕交易、操纵证券市场活动”、“私募管理人,上市公司调研纪要仅供内部存档或撰写研究报告使用,不得违规对外发布或提供给客户”的要求。此外,《通知》还对私募证券基金从业人员信息来源和披露方式等做出了更为明确的规定。
这种要求,一方面是对私募证券基金近年来发展的肯定,一方面也是明确的提醒。那就是作为机构投资者的重要一员,更大的灵活性不能成为私募证券基金不遵循市场规则的理由,更不能成为传播虚假、不实、误导性信息,甚至从事内幕交易、操纵证券市场的借口。
近一段时间以来,A股市场不断涌现出各类“小作文”。这些通过朋友圈、微博、抖音等互联网平台不断散播,或真或假的消息给投资者带来了不少扰动,一些资金趁机兴风作浪,牟取不当利益。市场普遍的看法是,除了游资以外,管理相对自由的私募证券基金也有可能是“小作文”的原产地之一。因此, ”三个禁止“、”四个不得“的出台,可谓来得正是时候。
一些观点认为,《通知》的下发意味着监管层在相关证券投资、研究活动等领域为私募证券基金从业者套上了“紧箍咒”。不过在笔者看来,为私募证券基金投研活动套上“紧箍咒”之余,还得有人“常念经”,以确保相关要求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在执行层面,这需要监管层组织常态化的督查活动,类似于市场监管部门对药品零售企业开展的不定期飞行检查,督促私募证券基金从业人员全面落实各项要求;另一方面,也要加快出台相应的处罚条例,并加大对违规者的惩罚力度,发挥典型案例的威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