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走向海外的“小巨人”是如何炼成的?记者探访节卡机器人|一线)
《科创板日报》10月30日讯(记者 黄心怡) 机器人挥舞着“手臂”,一分钟的时间,一杯咖啡就冲好了,还带漂亮的拉花。另一边,机器人化身智能冰淇淋机,一小时可以制作72杯冰淇淋。
这是《科创板日报》记者上海节卡机器人公司现场看到的“表演”。
2014年,一群工程师与机器人学者联合创立了节卡机器人,这家AI机器人创业公司希望在机器人行业能够“节节胜利”。杰卡的英文名JAKA((Just Always Keep Amazing),是创业者勉励自己,拒绝平庸。公司上下努力追求做出让人惊艳(Amazing)的好产品,让杰卡的机器人“普及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
今年7月,节卡机器人完成由淡马锡、淡明、软银愿景基金二期以及沙特阿美旗下多元化风投基金Prosperity7 Ventures联合领投的D轮融资,融资金额折合人民币约10亿元,同时其也在去年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
近日,财联社、《科创板日报》“掘金硬核 前瞻未来”栏目走进节卡机器人位于上海闵行区的总部。
▍协作机器人快速崛起
记者一进入展示大厅,映入眼帘的便是节卡标志性的红色。
曾经的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四大家族”占据优势地位。不过,随着“人机共融”成为重要发展趋势,协作机器人作为能与人类共同工作、近距离互动的机器人,迎来了发展机遇,是近年快速发展的机器人新兴赛道。创立于2014年的节卡机器人,正是在这股风潮中诞生并成长。
“协作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距今仅10年左右的时间,并不算太长。原因主要在于市场端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人力成本越来越贵,另一方面后端制造等领域又需要人机协作。” 节卡机器人副总裁常莉指出。
“协作机器人不需要配置一定的安全围栏,工作空间较小,对工厂来说坪效更高。工业机器人更多的是无人化操作,与人进行物理隔离。同时在能源方面,协作机器人的耗电量只有工业机器人的三分之一,成本更低。”常莉解释。
从具体的应用场景来看,协作机器人与传统的工业机器人是相互补充和共存的关系。以汽车行业为例,一辆汽车生产出来大致需要经过5个车间:冲压、焊接、喷涂、总装、动力总成。前三个车间讲究高效率的规模化制造,以传统的工业机器人为主。而后两个车间涉及到大量的人工场景,成为了协作机器人的需求点。
在当前的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协作机器人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数据显示,2022年Q2中国市场协作机器人总出货量4678台,同比增长8.77%;其中国产3959台,占比85.54%;外资669台,占比14.46%。
“‘协作+工业’的应用,当下仍处于高速发展期。目前公司产品年销量保持倍数增长。” 常莉向记者透露。
▍中国机器人密度还仅有韩国一半
除了守好国内市场,近两年机器人厂商逐渐将部分市场延伸至海外。截至目前,节卡机器人已在亚洲、欧洲、北美等地设立服务团队,更好地服务全球客户。
10月26日,节卡机器人面向海外市场正式发布节卡MiniCobo和节卡Pro系列协作机器人。
“日本市场是公司在海外的一大布局重点,主要满足日系车企的业务需求。” 常莉向记者透露,“其次的重点市场为欧洲德国。中国、日本、欧洲作为全球三大机器人的产业集群,随着业务的逐步落地,海外这些国家对机器人技术的沉淀,会促进公司整个能力水平再提升。”
从细分行业来看,节卡机器人落地的主要场景为工业制造领域,涵盖汽车、消费电子、半导体、工业电子、以及食品加工和精密制造等行业。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机器人密度246台/万人,排名从第25位上升至第9位。按照《“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机器人产业营收年均增速要超过20%,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要增长100%,即450台/万人以上。
常莉认为,“国内的机器人发展空间还很大。排名第一的韩国,其机器人密度为932台/万人,即使中国达到450台/万人,距离韩国还有一半的差距,未来能覆盖的应用场景还是非常多的。”
▍第三产业机器人应用潜力巨大
除了工业领域,机器人在商业消费领域亦有较大的拓展空间。《科创板日报》注意到,英国首家24小时无人餐厅今年底将在牛津开业。该餐厅没有服务员,并且无需预订和等餐,机器烹饪只需三分钟就可以做出一道菜。
常莉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节卡在2021年与上海的虹桥街道、合作伙伴熙香已经打造了全国首家AI食堂。
这个虹桥社区AI食堂占地约133.74平方米,包括自助生产区、无人面档区、自助结算区、网订柜取区、数据中台区、智慧小吃机,可实现批量出餐。自助生产区可以烹饪1000多道菜品,智能烹饪系统会自动根据当日菜单识别食材并进行煎烤蒸煮、收汁回温,可同时完成100份菜品烹饪。
“这类社区食堂,以服务保障社区老年人就餐需求为重点,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一个途径。相比传统食堂,AI食堂通过数字化管理和全无人烹饪,可以避免第三方经营或食品安全的潜在隐患,并节省人力成本。” 节卡内部人员表示。
此外,教育、餐饮、医疗等第三服务产业也存在对机器人的潜在需求,有望促进机器人行业质量与品类的快速提升。
“教育的需求增长较快,具体需求可以分为高校科研类、本科专业课程的教育应用、高职院校的技能人才培训,以及青少年教育四大部分。”常莉指出。
在餐饮领域,机器人的价值主要在于减轻人力成本。常莉以咖啡厅为例。“从星巴克、瑞幸咖啡的门店人员配比来看,差不多30平米的店面配备6-8个员工,分为运营、做咖啡、收银等岗位,每个门店机器人至少可以替代两个人,包括制作咖啡、自动化收银。这样粗略计算的话,未来的市场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
▍元宇宙与机器人互促
当下,AR/VR为代表的元宇宙技术与工业机器人相结合,打造面向智能制造的远程解决方案,为工业元宇宙的落地带来了遐想空间。
在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 节卡机器人发布了“节卡元宇宙共融交互系统”,利用场景相机把现场环境实时传输到元宇宙设备中,用户可在虚拟数字空间看到工作现场实况,通过VR手柄及手势识别远程操控物理世界的机器人同步作业。
常莉介绍,这套方案主要在工业、建筑、医疗等领域应用。“我们做元宇宙的初衷,主要是针对一些特殊场景,比如较为危险、难以到达的区域,或者企业招工较难的岗位。人可以远程操作,由机器人来现场执行。此外,我们还探索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让有经验的专家利用医疗机器人对病人远程诊疗,用机器人来完成进行诊断筛查。”
相比工业、商业场景的逐步落地,对于机器人要走入千家万户,常莉认为,还有挺长的路要走。
“智能家居机器人的刚需,主要在看护老人、孩子以及病人等场景,这对于机器人在性能、安全性以及外形智能化等方面,有非常高的要求。工业应用的环境较为固定,而家庭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多,需要机器人具备高感知、高认知,能够快速决策并准确地完成。当下,机器人想要走进千家万户,还有待解决一系列的落地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