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车辆生产准入许可管理新政征求意见:强化网络数据安全 “代工”模式被禁止)
财联社10月29日讯(记者 徐昊) 为适应行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汽车行业主管部门加快了政策更新的频率。
10月28日,工信部发布《道路机动车辆生产准入许可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2年11月27日。
《征求意见稿》的发布,距上一版政策的实施仅仅过去三年多。对比新旧两版政策不难发现,“征求意见稿”不仅以管理条例形式发布,级别和效力高于2018年版管理办法,在具体政策条文中更强化了车辆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及个人信息保护。同时,2018版中有关鼓励“代工”的条文在《征求意见稿》并未出现,这意味着“代工”模式已被禁止。
“这一管理条例是为了适应当前汽车行业‘新四化’的发展趋势,针对汽车行业发展的新阶段和出现的新问题,推出的规范汽车行业准入的新规定。”在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田永秋看来,《征求意见稿》新增的10则条文内容,主要与当前汽车行业发展新阶段密切相关的智能网联汽车等有关,适应了当前汽车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为未来汽车行业的健康规范发展打下了制度基础。
“管理条例的立法层级较高,需要经过全国人大立法程序,所以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正式生效施行。”田永秋表示。
智能网联持续高增长、加强数据安全管理迫在眉睫
《征求意见稿》总则第一条即为车辆生产准入许可管理新政定下了基调。该条文明确:为了保证道路机动车辆具备安全、环保、节能性能,提升道路机动车辆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保护水平,推动道路机动车辆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条例。
据财联社记者统计,在这一总计近8000字的《征求意见稿》中,“安全”出现的频率高达近40次,凸显了新政在智能电动时代下对产品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和车联网卡安全等的高度重视。
《征求意见稿》提到,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应当建立车辆产品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车联网卡安全管理、软件升级管理制度,完善安全保障机制,落实安全保障措施,明确责任部门和负责人,落实安全保护责任。智能网联汽车产品所使用的软件和硬件应当符合国家网络安全相关强制性标准要求。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在产品销售、使用等过程中收集和产生的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应当依法在境内存储。因业务需要确需向境外提供的,应当通过国家网信部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等有关部门组织的安全评估,并向相关部门报备。
随着汽车智能化的深入,车辆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等被置于了空前的高度。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今年年1-8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标配搭载组合式智能网联(L2级辅助驾驶+数字联网座舱+OTA)合计上险交付210.52万辆,同比增长111.13%,前装搭载率为16.89%。
在今年8月举办第九届国际智能网联技术年会上,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发展局二级巡视员李常青表示,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已经成为各国共识,预计2022年我国智能网联系统装配率将达到53.3%,2025年装配率将达到75.9%,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日渐广泛的互联互通使汽车行业的数据库不断扩张,保证网络、数据安全,不仅有利于行业发展,更是保证国家战略安全的切实需求。
明确自动驾驶说明书制、“代工”模式被禁止
与《征求意见稿》强化网络、数据安全等信息安全同样值得关注的,是车辆的使用安全。 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今年1-9月,L2级辅助驾驶搭载量为395.19万辆,同比增长69.53%,前装搭载率为27.69%。然而,随着辅助驾驶搭载量的提升,因部分厂商的虚假宣传和消费者对辅助驾驶功能的认知模糊所导致的道路交通安全事故也随之上升。
在《征求意见稿》中,特别以二则条文明确了车辆生产企业的义务。其中,第22条规定: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其产品使用说明书应当明确告知消费者使用车辆自动驾驶功能的限制条件、车辆安全和应急装置使用方法、驾驶员职责、相关人机交互设备指示信息以及车辆自动驾驶功能的激活、退出方法等信息;第23条则明确,产品广告宣传不得含有夸大产品性能、混淆产品实际生产企业等不实或者具有误导消费者的内容。
此外,《征求意见稿》亦对车辆软件升级(OTA)作出了需向工信主管部门进行备案的规定;与道路机动车辆产品安全、环保、节能等性能相关的车辆软件升级,生产企业应当在实施软件升级、完成产品准入许可变更后方可销售。
《征求意见稿》中另一项与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是新政中删除了有关“代工”的内容。
2018年版管理办法第二十八条明确:鼓励道路机动车辆研发设计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允许符合规定条件的研发设计企业借用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申请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这一条文彼时也被业界解读为“代工”模式的“合法化”。
“蔚来、小鹏等新势力都是通过‘代工’模式取得了产品的准入。一定程度上,政策促进了智能电动时代的到来,加快了行业变局。”有不愿具名的某新势力企业内部人士称,随着行业成熟度的提升,避免造车门槛降低后的无序竞争成为必然之举,“只是这样一来,跨界造车将变得更为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