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618电商平台“暗战”供应链 零售日渐近场化)
上海疫情一度造成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物流瘫痪,供应链断裂,这也给电商企业敲响警钟。对京东、天猫这样的企业来说,不只是仓运配等基础服务保障,更要关注货主企业的供应链稳定。
今年618期间,京东高调公布“织网计划”成果,打出“有责任的供应链”。天猫超市则公布了农产品直采计划,打出了“确定性的供应链”,物流供应链已悄然结网成片。平静618之下,是电商之间的供应链角力。
京东织网与阿里结网
以自营业务起家的京东,曾长期在物流基建领域大举投入。今年618之前,京东公布“织网”成果,布局43座“亚洲一号”大型智能物流园区和全国范围内运营的约1400个仓库,为全国1000多个农特产地和产业带开展了供应链服务。
阿里巴巴以平台业务起家。但去年开始,阿里巴巴整合自营业务成立了阿里巴巴B2C零售事业群,主要涵盖了天猫超市、天猫国际和天猫奢品。
虽然事业群是新成立,但是旗下业务发展时间最长的已有超过10年的历史。长期以来,依托于阿里旗下的菜鸟物流,已经搭建了一张自营的仓网体系。包括天猫国际背后的保税仓网、天猫超市背后的城市前置仓网、天猫奢品背后的贵品仓网,以及自营的物流配送体系天猫直送。
完善的物流供应链网络,为消费者带来的直接好处是体验的提升。有业内人士指出,在过去的几年里,送货上门的服务,以及当日达和次日达的物流时效成为各电商平台追逐的目标,正是基于自营的物流供应链体系,自营体系带来了可控的服务品质。
“有些快递服务是有不确定性的,有可能明天来,有可能后天来。京东和天猫超市在自营服务这块,下单的时候,就会做提示我会在什么时候送来,具有了比较强的确定性。”前述业内人士介绍。
据京东官方公众号,京东物流“织网计划”2007年启动。618期间,浙江义乌和温州的两座“亚洲一号”智能物流园区正式投入使用,加上已有的物流仓配网络,使得浙江省内京东自营订单当日达/次日达的比例达95%。全国方面,京东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约90%的京东自营线上订单实现当日和次日达,以及全国93%的区县、84%的乡镇实现当日达和次日达。
天猫超市的当日达和次日达同样成为标准服务。从2020年起,天猫超市在送货上门上表现尤为激进。在快递员的服装、快递车辆甚至在快递箱子,涂上醒目的“送货上门,不上必赔”,建立了较强的送货上门心智。在不少网友关于快递的评论中,通常只有京东、天猫超市和顺丰被提及可以送货上门。
商家需要的确定性
消费者需要服务的确定性,商家需要发展的确定性。供应链本身是一个要求高度计划性的体系。尤其面临疫情的反复,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加。“上海疫情期间,我们上海仓库有一批牛奶无法发货,眼看着有效期临近,非常的焦虑,但是毫无办法。“一家奶企位于上海的经销商告诉记者。
很多商家将物流供应链的稳定提到了第一优先级。电商自营的物流供应链,显然能有效缓解商家的焦虑。据了解,今年上海疫情期间,京东在上海亚洲一号仓因疫情被封闭后,曾通过全国仓库向上海配送物资。天猫超市上海嘉兴仓则通过人员闭环管理,让整个仓持续保持了运转,同时也从江苏无锡、浙江嘉兴等地仓库调配物资,确保上海的配送。
这对商家来说,意义重大。广西亿小瓶水牛奶公司负责人于泽滨表示,天猫超市这种灵活的切仓策略,多仓齐发,避免了一仓被封控全国停发的局面,为亿小瓶在疫情期间的经营带来了确定性。
广西水牛奶是广西的特色农牧产品,今年618在天猫超市实现同比200%的增长。天猫超市相关负责人受访时表示,618之前,直采10万吨农产品,并开通农牧产品优先入仓绿色通道,将农牧产品智能分仓存储,提前存入离消费者最近的仓库,保障了特色农牧产品“出得来、卖得动、送得快”。
京东零售CEO辛利军认为,“2022年疫情突发等因素的影响,让供应链的重要性被社会、行业和消费者更广泛、更深入地认知,让基础设施布局和数智化社会供应链的价值充分展现,中国的供应链建设也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新零售不断创新发展的形势下,随着消费升级的需求和推动,全渠道、全场景的零售加速线上线下零售业的变革。为推进流通市场的统一发展,国务院今年4月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建设现代流通网络。优化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数字化建设,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形成更多商贸流通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