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证券要闻 - 正文

监管高度重视破发,后续或挂钩执业质量评价,上交所组织投行座谈会,更有多位基金公司负责人谈破发

来源:财联社 作者:林坚 2022-04-24 21:24: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监管高度重视破发,后续或挂钩执业质量评价,上交所组织投行座谈会,更有多位基金公司负责人谈破发)

财联社4月24日讯(记者 林坚)新股破发近日来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22日,今年以来A股市场上市114只新股,其中有62只已经破发,占比达到54.39%,科创板共有30只破发,创业板则有25只,累计32只新股上市首日就遭遇破发。

数据还显示,今年以来,科创板新股首日涨幅中位数28%,跌幅中位数18%,打新总体呈现正收益。由此可见,今年科创板新股总体正收益。科创板新规后定价机制总体积极有效,促进了买卖双方博弈深化,有涨有跌。即使首日破发变多,但绝大部分破发新股的跌幅有限,且目前大部分新股首日破发后股价有所回升,少部分已回归发行价之上。

不难发现,破发,是新股发行过程中的一种常见情形,是市场化改革落地后必然发生的常态化博弈结果。以前会出现、现在会出现、未来也会出现。

市场是检验新股真正质地的“炼金石”。无论是在注册制改革之前还是当下,二级市场始终决定着新股定价的“水位”。在注册制改革之后,新股定价权交给了市场,无论是博弈方的数量还是博弈发生的次数都大大增加了。

全面注册制落地在即,注册制改革本质是令市场在发行、定价等方面,更加市场化,这是一个健康、科学、必然的过程。不仅如此,除了机构定价能力要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投资者也需加强对个股的深度研究和把握,这也是应对破发的题中之义。

基金公司负责人:一定程度的破发表明市场调节有效

财联社记者今年以来多次报道,上市公司、保荐券商以及参与定价的机构优化并提升定价能力,成为眼下新股破发的重要命题。目前,市场机构普遍认为,近期新股“破发”、大比例“弃购”的主要原因在于,二级市场整体下行,电子、生物医药估值回调;部分报价机构对二级市场变化缺乏预期和调整,未及时调整报价策略等。考虑到新股破发是在新股询价后的两周左右,有一定滞后,大部分机构建议暂时维持询价政策不变,给市场机制发挥调节作用留有一定时间。

来自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多家基金公司负责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受访的深圳一家基金公司负责人认为,当下出现破发,存在部分买方机构未转变策略,询价时主要参照前期科创板较高的打新收益率报价。近期二级市场整体下行,电子、生物医药估值回调,直接影响了该批新股上市后的股价走势,导致破发。

而对于近期高破发的原因,北京某基金公司负责人亦指出,询价新规后买卖双方的话语权较之前更加“对等”,但机构完全适应这种变化需要磨合周期。尤其很多机构习惯于在科创板新股高收益率的“热行情”下打新,对于可能面临的行情“变冷”缺乏合理的预期和调整,还是在“穿新鞋走老路”,报价不合理。

该北京某基金公司负责人进一步表示,破发是成熟市场买卖双方自发调节的体现。美国、香港市场的新股破发率为30%左右,近期香港市场破发率一度高达80%,部分新股取消或暂缓发行。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4月22日,因弃购金额高达7.8亿元创下A股历史纪录,而备受市场关注的年内最贵新股纳芯微正式登陆科创板,市场此前预期该股大概率会破发,但预言并未实现。纳芯微首发价报230元,上市首日高开,收盘报259.58元,涨幅达12.86%。

另外一家北京基金公司负责人指出,一定程度的新股破发表明市场调节是有效的,且具有积极作用。一是有助于买方清除“搏入围”策略的打新投机产品,留下审慎报价的机构。二是有利于卖方审慎定价,包销压力增大,市场约束效果显现。

在前文出现的深圳基金公司负责人看来,部分发行人自身预期太高,缺乏理性认知。当前Pre-IPO市场泡沫较大,私募股权市场和二级市场倒挂严重,估值终会在二级市场回归。

监管高度重视破发,后续或挂钩执业质量评价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除了市场广泛关注,监管对于机构提升定价能力的重视程度更是与日俱增。

4月21日,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召开全国社保基金和部分大型银行保险机构主要负责人座谈会。会议就指出,要发挥专业投资者功能,推动上市公司提高质量,重视培育新股发行定价能力,发挥专业买方作用。

21日当日,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上,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也特别回应了当前A股IPO破发问题。他表示,近期许多企业IPO跌破发行价,其原因不是因为IPO太多,而是定价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市场不认可就发低一点。

监管机构始终关注新股发行环境。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4月22日主持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会议分析了当前市场关注的重点敏感问题,研究了应对措施和政策储备,对近期国务院金融委有关安排进行再落实、再推动。会议强调,要及时回应市场关切,引导市场预期,激发市场活力、潜力,进一步提升市场韧性,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运行。

为了更好地促进资本市场平稳运行,监管积极应对、积极护航。财联社记者从多方面了解到,就在近日,上交所组织多家券商召开座谈会,对当前市场“破发”现象进行了研讨。

会上,参会的主承销商总体认为,科创板询价新规调整后,机制运行充分有效,买卖博弈深化,近期破发率较高等情况是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的阶段性现象。目前,科创板出现的破发情况主要有以下四点原因:

一是从外部因素看,受外围市场、疫情反复等多重因素影响,A股二级市场跌幅较大;

二是从报价机构看,部分报价机构未适应新规,不重视投研工作,对二级市场波动、行业和公司基本面的调整缺乏甄别和预判能力;

三是从发行人角度看,部分发行人及其股东对新股估值预期过高,尤其是当前的Pre-IPO市场存在一定的估值泡沫,层层传导,推高IPO定价;

四是从板块特点看,科创板企业成长性高,今年上市的非盈利企业、创新行业企业占比较高,在市场波动环境下易受冲击。

与会券商还指出,破发率升高是市场对各方认知的“再教育”和“必修课”。当前新股发行来之不易的改革成果需要各方呵护,也应相信市场本身的自发调节功能,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应保持监管定力,现有询价定价机制无需大幅调整,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规则一时的改变会影响市场的定价策略,避险情绪驱动下,机构的趋同性会导致出现另一种结果,比如“报团”。没有一种机制是完美的,改革是有机的系统工程,发行定价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长远来看,对于提升机构定价能力,买方机构应加强内控建设,深化专业研究、独立客观报价,卖方机构提高报告撰写质量,完善业务流程,不断提升承销执业水平。

如何加强新股承销工作,降低破发、弃购风险,几家券商负责人会上均承诺,将充分履行资本市场市场“看门人”职责。

他们表示,首先,将进一步规范投价报告撰写要求,审慎进行估值假设,估值结论要客观体现公司合理价值。其次,在定价时以头部保险公司、公募基金等长期投资者的报价作为主要参考,合理审慎确定发行价格。然后,做好发行人及股东预期管理,及时传导近期市场情况,做好发行人教育,引导发行人合理募资、谨慎选择发行时间窗口。最后强化路演沟通,传递企业合理投资价值,充分做好市场风险揭示工作,要求网下投资者遵循合规报价要求,提醒网上投资者弃购合规风险。

据财联社记者了解,上交所在会上强调,各主承销商应当按照协会规范要求审慎撰写投资价值报告,充分开展投资者路演沟通工作,提升市场风险,管理好发行人估值定价预期,合理规划募投项目,在充分考虑市场、行业及承销风险后,审慎确定发行价格。下一步,考虑将大比例破发等指标纳入主承销商执业质量评价等。

上交所自律委:促进投行合理收费、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新股破发的另一面,则是企业上市融资的真实诉求。而作为主承销商,投行对于企业解决融资的需求有着极大的助力,为此,监管也高度重视投行以及中介机构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就在4月22日,上交所发文称,近日,上交所第二届科创板股票公开发行自律委员会召开了第二次工作会议,重点研究了科创板IPO中介机构收费情况等事项,并就进一步规范中介机构收费提出行业倡导建议。

自律委员会认为,为更好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发展,中介机构在保证执业质量的同时,在促进合理收费、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等方面,存在进一步支持服务的空间。

为此,自律委员会发表三点行业倡议,内容如下:

一是建议中介机构规范收费行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切实承担社会责任;

二是建议保荐承销机构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进一步完善收费管理制度,并遵循公开、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综合考虑服务内容与质量、业务复杂程度、企业承受能力、承担的风险与责任、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合理测算服务支出、规范服务收费;

三是鼓励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证券服务机构进一步提供优质便捷的专业服务,合理控制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水平,规范收费标准。

上交所对自律委员会作出的行业倡议表示认可与支持,并呼吁市场各方共同遵守上述行业倡导建议,支持科创板市场进一步稳定发展。

上交所也指出,将在日常监管中对中介机构遵守行业倡导建议的情况予以关注,同时对保荐承销业务收费超出行业正常水平的情况予以重点关注,并及时向中国证券业协会通报。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