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股市直击 - 正文

加息4次+缩表 2022年市场的不可承受之重?

来源:金融界 作者:东吴证券 2022-01-28 08:53:57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加息4次+缩表 2022年市场的不可承受之重?)

来源:金融界

作者:东吴证券

2022年开年以来,在美联储货币政策加速收紧的预期阴影下,美股、美债出现了大幅回调,全球市场随之动荡。市场目光都聚焦在美联储2022年“首秀”会透露出怎样的信号。目前年内加息4次、年中缩表已基本成市场共识,我们认为以下三点内容值得市场重点关注:

首先,缩表可能正式提上日程。鲍威尔曾暗示,需要召开“两次、三次或四次”会议来敲定缩表计划,从2021年12月的初步讨论开始,可能会在2022年1月、3月和5月的会议上进行讨论,这意味着可能6月正式宣布,7月落地。

其次,可能暗示3月加息。Taper将在3月结束,而根据我们的测算美国通胀的高点可能也出现在2月(3月公布数据),美联储很可能在1月纪要中提及在未来的会议(upcoming meeting)中开启利率正常化,暗示3月开始加息。

第三,通胀形势依旧严峻。随着美国就业市场继续改善、逐步接近充分就业,由供给瓶颈和工资上涨带来的通胀压力依旧是在1月会议中居于重要地位,成为美联储加速收紧货币政策的主要风险。

我们认为美联储2022年内加息4次、年中开启缩表的可能性在上升。市场可能比较担心4次加息和缩表会不会让市场和经济无法承受,我们认为这种想法可能多虑了,不过进一步超预期的紧缩则可能成为真正的“不可承受之重”。我们的观点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观察:

参考上一轮紧缩周期(2015年至2018年)来看,类似的市场环境下,美联储具备年内加息4次和缩表的空间。2017年6月,市场预期未来一年内加息2次,且缩表预期强烈(美联储在6月议息会议公布了缩表指引)。除此之外,当时10Y-2Y美债利差在0.78%左右,近乎当前水平,而这一利差水平反映的是市场对于经济和政策的预期情况。2017年6月之后,美联储于9月宣布开始缩表,12个月内加息3次。结合本轮与上轮加息原因的区别,即通胀远超美联储目标区间、通胀上行压力依然较大,本轮紧缩政策相较更加激进是合理的,2022年年内加息4次+年中宣布缩表可能并不如市场预期中那么不可承受。

2017年6月之后市场并未因加息和缩表而崩盘。虽然当时加息预期不及2022年1月激进,但也可以作为大类资产表现的重要参考点:

股指方面,2017年6月后,美股、A股和港股都发生了短暂的回调,7月美股和A股横盘震荡,但在强劲的经济基本面的支撑下,8月各大股指重回上行态势,最终缩表“安全落地”。总体来看,加息和缩表预期并未阻断各大股指后半年的上涨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同期港股的表现更好、弹性更大。

债券方面,美债出现了“三段式”行情演绎,2017年6月缩表预期渐浓时10年期美收益率上涨,随后的回落主要反映了该预期的阶段性降温,9月缩表落地后美债收益率重回上涨,这主要是由于缩表能明显削弱加息对期限利差的压缩效果。而这一典型的“三段式”行情演绎对于2022年的市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汇率方面,2017年美元指数整体偏弱,主要的原因是全球经济强劲复苏,以欧元区为代表的非美经济体纷纷开始边际收紧货币政策。这一重要基本面因素在2022年能否出现还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不过缩表带来美债收益率(尤其是实际收益率)上涨,阶段性支撑美元指数走强,可能会在2022年年中再现。

此外,从信用债市场来看,2022年初以来的股市波动可能是过度的。美国发达的信用债市场对于货币政策同样敏感,从历史上看每次美股转熊必然伴随着高收益债期限利差的大幅走阔。2022年初以来标普500指数虽然已经下跌超过8%,但这一信用利差依旧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且保持稳定,也低于2017年加息和缩表时期。美联储政策的紧缩(预期)程度可能尚未突破市场的极限。

退一步讲,对美联储来而言,“说”可能比“做”更重要。回顾2021年,美联储对于通胀“暂时性”的坚持导致市场对联储货币政策“可信度”产生较大质疑,一个典型的表现是流入TIPS(美国通胀保值债券)ETF的资金创下历史纪录,10年期TIPS利率并未随着Taper落地而脱离历史低位。不过2022年初以来美联储官员的偏鹰似乎让市场相信了联储的决心,除了实际利率大涨外,市场通胀预期并没有随着油价创7年新高而继续上涨,反而有所回落。对于央行来说,如果政策可信度能够回归,“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可能是更优的选择,这可能也是市场更愿意看到的场景。

风险提示:疫情变异和扩散超预期;供需紧张和地缘政治危机下商品价格超预期大涨

(分析师 陶川、李思琪)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东吴证券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