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前瞻2022之技术:千里续航、高压快充、激光雷达 车企“军备竞赛”热捧与争议并存)
财联社(北京,记者 徐昊)讯,2021年,新技术叠出让市场转型中的汽车行业竞争加剧、变革加速。
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成为汽车行业的重头戏,一场在新四化领域的“军备竞赛”正如火如荼的展开。其中,1000公里续航、800V高压快充,以及激光雷达,都成为新能源车企参与2022年,乃至今后竞赛的的“入门”门槛。
然而,虽然消费者对未来技术憧憬的热情已被点燃,但技术、成本层面尚存争议。在智能电动化赛道,无疑仍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
千里续航价格难控
2022年将有一批续航里程高达1000公里以上的车型上市,而最早以此为卖点的是蔚来汽车。早在2021年1月,蔚来发布首款豪华电动轿车ET7;同时按照规划,蔚来将在2022年第四季度量产能150kWh固态电池包。
这款半固态电池,将把蔚来ET7送入1000km+俱乐部。
在蔚来之后,1月5日上市的广汽埃安AION LX Plus则是“全球首款续航突破1000km纯电动汽车”。据广汽埃安介绍,海绵硅负极片电池技术可让电池内部的硅负极像海绵一样柔软有弹性,使硅在充放电过程中的膨胀和收缩被限制和缓冲,不会碎裂的同时,还能像海绵吸水一样,让硅负极发挥大容量的优势,储存更多的能量。得益于海绵硅负极片电池技术,AION LX Plus电池整包能量密度达到205Wh/kg以上,实现144.4kWh超大带电量,实现1008km的续航里程。
此外,上汽集团旗下高端品牌智己汽车也宣布,旗下车型将搭载一款应用了掺硅补锂技术的电池,可实现超过1000公里的最大续航,预计在今年年内上市。
不过,新技术的推出也伴随着更多的争议。“从技术上看,1000公里续航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伴随高续航而来的是安全技术要求变高、成本控制变难。”针对1000公里续航,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曾表示,“千公里续航更可能出现在豪华车SUV上,一是有安装电池的空间,二是消费者愿意为此买单。”
正如欧阳明高所说,已经上市的AION LX Plus“千里版”车型售价高达45.96万元。
“1000公里续航更像是类似探索火星、月球一样,探索续航的极限,有技术层面的价值所在,但在实际生活中意义不大。”蔚来副总裁沈斐坦言,1000公里续航车型更像是一场品牌间的“内卷”。
高压快充仍待完善
对于解决里程焦虑问题,除了增加续航里程,也有不少车企采用了加快充电速度的办法,大功率快充成为不少车企在2022年的布局重点。
根据佐思汽研《2021-2022年800V高压平台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比亚迪、吉利、长城、小鹏、理想、零跑等相继发布了800V高压技术的布局规划。从量产时间看,各大车企基于800V高压技术方案的新车将在2022年之后陆续上市。此外,华为给出了一套比较明确的技术目标:到2025年将推出电压平台超1000V、功率600kW的快充方案,5分钟即可实现30%-80% SOC充电性能。
以小鹏汽车为例,小鹏汽车的超级补能体系由车端、桩端、站端同步推进。车端部署搭载800V高压SiC平台的量产车型,桩端将率先量产铺设480kW高压超充桩,站端部署自研的储能充电技术,一次储能可以满足30辆车的不间断大功率超充需求。
目前基于800V高压技术平台的车型已进入量产阶段,超级充电桩的部署也在有序推进。而主机厂除了与运营商合作部署充电网络外,也在积极自建充电网络。无论自建还是合作运营,高压都是重要的发展趋势。
与此同时,在800V高压平台零部件升级过程中,长城、上汽、吉利、北汽等车企也在积极加码SiC等第三代半导体的布局。在“智能吉利2025大会”上,吉利汽车宣布将于2023年量产自产800V高功率SiC芯片。
不过,对于目前车企追求的400KW、800V的高压超快充技术来说,也存在着一些待完善的技术问题。欧阳明高表示,“超级快充完全充满,同时电池还需要具备安全性和长寿命,这是很难折衷的。”
“从充电原理看,锂离子电池是从正极出发,经过隔膜、电解液,到达负极,包括脱出、迁移和嵌入三个过程。而在单位时间内迁移和嵌入的锂离子越多,充电速度越快。如果造成析锂,不仅使电池性能下降,循环寿命大幅缩短,还限制了电池的快充容量,并有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等灾难性后果。”联动天翼首席战略官刘冠伟对此解释道。
激光雷达密集“堆料”
除了解决里程焦虑,L3级以上的智能驾驶也成为了新车型的标配。其中,激光雷达凭借角度分辨率高、细节识别清晰、长距离测试等诸多方面优势,已成为车企硬件“堆料”的重点。
据国金证券研究显示,2021年共有19款车型宣布搭载激光雷达,预计2022年行业渗透率快速攀升。招商证券则表示,随着蔚来、长安、北汽、长城等车厂陆续发布搭载激光雷达的自动驾驶方案,2022年或将成为激光雷达量产元年。其中,蔚来ET7和ET5、小鹏G9、哪吒S、理想X01、威马M7、上汽智己L7、长城机甲龙、长安阿维塔11、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等皆是在2022年上市的配有激光雷达的新车。
激光雷达的批量上车,也掀起了又一轮融资。1月10日,一径科技宣布完成数亿元Pre-C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小鹏汽车领投,上汽集团旗下尚颀资本、东风交银汽车基金、老股东英特尔资本继续加注。这距离2021年12月24日速腾聚创宣布获得比亚迪战略投资并且签署战略协议只过去半个月的时间。
在此之前,蔚来更早的通过李斌控制的蔚来资本投资了激光雷达初创公司Innovusion;禾赛科技则获得了小米、百度等科技造车企业的资金支持,并已经获得了集度汽车的定点。
根据Yole等第三方的预测,未来5-10年将加速放量,预计2025年和2030年全球激光雷达出货量分别有望达到约660万和7934万颗,其中中国分别出货292万和3154万颗左右。
但在追求L3以上级别的智能驾驶的同时,现实是目前L2级的智能驾驶基础仍然不牢固。日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发布了针对特斯拉Model3、蔚来EC6、比亚迪汉EV、小鹏P7等6款车型智能辅助驾驶的测评数据报告,结果显示,6款车型的智能驾驶平均得分率仅为67.2%,总体表现不佳。
“目前车辆对于单车道跟随和弯道处理尚可,但对于危险场景识别能力不足。”中汽中心测评技术管理部部长周博雅认为,客观来说,市场上主流智能汽车距离稳健、可靠的L2级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量产车无限接近L3的功能但是不脱离L2的定义,是现阶段最稳妥也最常见的做法。未来或将是L2+和L4长期并行的状态。”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李晓龙对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