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首周私募备案数457只,量化私募又发力,今年行情如何看?)
财联社(深圳,记者 周晓雅)讯,上周以来震荡行情为节后“开门红”添上些许冷意,但在私募市场上,多家私募管理人发力备案新产品。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2022年首周市场新备案了457只私募基金,其中,深圳百亿私募凡二投资备案产品数最多,达8只;跟随其后的是恒邦兆丰资产、星阔投资,备案产品数量分别是6只和5只。
拉长周期来看,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的新备案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达到了30463只,同比增长幅度为51.72%。上半年领衔备案的都是一些老牌百亿私募,下半年备案主力开始向去年新晋的百亿私募转移。
此外,多家私募也在近期发表对2022年行情的展望以及近期市场波动的看法。在业内人士看来,在2022年以及未来一段时间里,指增策略的超额收益仍较为可观,短期市场波动不影响对全年市场行情的判断,大消费与服务产业或迎来逆向投资机会,新能源板块整体估值较高,但仍值得更多研究与投入。
年后首周新备案私募产品超450只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首周的备案产品来自364家私募管理人。其中,百亿量化私募凡二投资备案8只产品,包括5只量化500指增基金、2只量化对冲基金、1只CTA交易基金。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量化基金对冲机构,凡二投资成立于2013年,在去年10月份新晋百亿私募的行列,是茂源资本全资子公司。茂源资本是国内最早的量化投资公司之一,成立于2007年,前些年专注期货自营,2017年延展到股票投资。
在去年量化500指增基金投资火热之际,凡二投资旗下的产品曾一度夺得该策略的年内收益榜首。截至去年年末,该私募旗下股票多头产品去年全年收益最高达56.46%。
恒邦兆丰资产则在上周备案了恒邦企成系列的5只产品,以及1只指增型产品。该公司官网显示,恒邦兆丰资产坚持价值投资理念,专注研究驱动的投资,自上而下的选择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成长性行业,深度挖掘低估值优秀企业,遵循科学投资流程,有效控制风险,追求复利增长。
另一去年新晋的百亿私募星阔投资,也在上周备案了5只基金,分策略来看,量化多头基金居多(中证1000指增、全市场选股、沪深300指增),仅有1只为市场中性策略基金。
作为去年国内第27家百亿量化私募,星阔投资成立于2020年9月,2020年12月在协会完成备案登记。2021年2月份,星阔投资备案登记旗下首只私募“星阔云起1号市场中性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而不到十个月后,该基金成为百亿私募。
秉持数量化、模型化、程序化的投资理念,该公司的产品主要包括指数增强和市场中性两大类,截至去年末,该公司整体收益近30%。
此外,睿郡资管、环懿、立心资管、辰钰财富、泰银等5家私募上周备案产品数量为4只,明扬、赛亚资本、千象资管、弘尚资管、鑫绰投资、隽贤投资、益安资本、思勰投资、仁布投资等9家私募上周备案产品数量为3只。
去年新备案私募产品超3万只
整体来看,据私募排排网不完全统计,去年全年的新备案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达到了30463只,同比增长幅度为51.72%。其中,在上半年领衔备案的大多是老牌百亿私募,而新晋百亿私募则成为去年下半年的备案主力。
从各家私募的备案情况来看,有22家私募备案数量超过100只,灵均投资的备案数量领跑,全年备案产品超过450只,另外九坤投资、高毅资产的备案数量也超过了300只。
而从产品类型来看,随着去年指增型产品一度业绩表现亮眼,不少私募也在去年布局该类型产品市场。不完全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12月22日,年内共新增备案中证1000指数增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269只。其中,百亿量化私募衍复投资发行相关产品最多,年内新备案中证1000指增产品142只,其次是启林投资备案34只,稳博投资备案16只。
另外,数据显示,年内私募共备案895只中证500指增产品,是备案中证1000指增产品的3.3倍,其中启林投资、宁波幻方量化备案中证500指增产品均超过100只。
私募如何看2022年市场行情?
虽然指增产品去年曾在市场走俏一时,但随着策略同质化情况出现,指增产品整体收益也有所收窄,未来指增产品的投资性价比也成为市场的热议话题之一。
“由于中国市场无效波动较大,因此存在着超过美国等成熟市场的Alpha收益。”为此,黑翼资产认为,2022年以及未来一段时间里,指数增强投资还存在着较为可观的超额收益。
黑翼资产进一步解释称,负Alpha在市场都普遍存在,指数增强策略恰恰是针对市场的负Alpha现象,只要市场不是随机波动,就可以被统计规律所捕捉。“通过量化模型选股,承担指数的Beta波动,赚取增强收益Alpha,最终获取的收益是(Alpha+Beta)。”
经历前一周的震荡行情,沣京资本对全年判断未改,系统风险不大。他们在行业方向上仍然沿着三个方向,即景气赛道寻找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方向,逆向布局寻找空间和格局更优的公司,疫情重估寻找未来可能弹性更大的机会。
高毅资产首席研究官、资深基金经理卓利伟则在去年末发表观点称,大消费与服务的产业大逻辑的变化是从过去的“渠道与分销的效率提升”逐步转到“产品供给侧的差异与创新”。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从“需求的风口”转化为“供给的差异”。
在他看来,大消费行业在供给侧的优化与创新仍有非常多的结构性机会,宏观增长的压力与疫情的影响反而提供了观察优质公司如何经受考验的时机,这也是行业低质量产能出清的过程,2022年反而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逆向投资的时候。
对于医疗服务板块,他认为,医疗健康行业的预期与估值仍处于较高的水平。综合考虑未来基本面的发展趋势与当前估值的情况,以下三个细分领域值得关注,不过,这些领域不同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细节仍有很大的差异,之间也会出现估值分化。
一是在创新相关的领域,基因疗法与创新器械仍处于渗透率提升的早期;二是在全球产业分工与医保支付压力的双重逻辑下,部分原料药与CDMO企业在化学合成技术、EHS与GMP方面逐步积累了较好的系统性能力,兼具精细化工与药物认证双重能力的产能是有壁垒的;三是与自费支付、消费升级相关的产品与服务,仍是一个长期持续增长的态势。
“资本市场对产业链中材料、锂电、整车、软件等相关公司的估值都比较慷慨,行业快速增长的Beta掩盖了不同公司之间Alpha能力的差别,市场对行业前几名的公司都给了第一名的估值,所以这需要我们更深入地研究来规避个股估值分化的风险。”卓利伟还认为,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将彻底改变燃油车的供应链体系及整个产业的全球分工体系,更是中国企业可能超越欧日美企业的历史性机会。尽管整个板块的估值较高,但仍值得投入更多的研究与产业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