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中概股 - 正文

对话陆金所控股管理团队:数字经济技术底座要如何搭建?

来源:国际金融报 作者:余继超 2021-05-26 22:47: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对话陆金所控股管理团队:数字经济技术底座要如何搭建?)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开启数字经济大发展之年。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建设“数字中国”,《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也明确表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

发展数字经济有赖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的应用,而这些作为数据经济底座的技术,要如何发展才能赋能数字经济?数字化浪潮又将如何推动金融科技的创新发展?

《国际金融报》记者近日采访了陆金所控股联席董事长兼CEO计葵生、陆金所控股CTO毛进亮、平安普惠首席科技官兼科技中心科技总监张思明、陆金所控股CTO特别助理朱益盛,与他们共同探讨数字化浪潮下,金融科技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计葵生认为,金融科技仍然拥有巨大的增长潜力,未来金融科技公司之间、金融科技公司与传统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很有可能创造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银行模式——尚未进入金融科技领域的高流量平台为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提供场景,帮助最大化场景内的流量和数据。“随着AI、数据技术的成熟,监管要求会越来越高。我们不断尝试多边计算等新的技术手段来满足更高的合规监管要求。积极探索如何把用户的体验做得更‘有温度’”。

金融科技发展夯实数字经济技术底座

中国金融科技近些年的快速发展,为“数字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依据陆金所控股今年3月底发布的《金融科技2020技术应用及趋势报告》(下称“报告”),全球范围内金融科技行业投融资热度在过去五年稳居前列。CB Insights数据显示,金融科技行业融资活动和金额在2018年(包含)前一直处于快速上升趋势,并在2018年达到金额和数量顶峰。

从地区分布来看,在相对较成熟的市场(如美国、亚洲、欧洲)中,融资活动逐渐趋于冷静;而在新兴市场,如南美洲、非洲、大洋洲,融资活跃度势头上扬。其中,美国和中国是表现最为抢眼的两个国家。

中国金融科技企业在推出数量上的表现尤其亮眼:2017年以来,总部位于中国的15家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金融科技公司通过IPO或并购交易退出。从行业分布来看,支付、保险科技、财富管理最受投资市场青睐。其中,支付吸引了金融科技投资者最多的兴趣,借贷也一直保持热度。

毛进亮表示,整个平安集团数字化转型是马明哲董事长亲自抓的,他2019年就提出希望透过数字化经营,达到“三先”、“三提”、“三降”。“三先”是通过数据化经营先知、先觉、先行,从而起到经营效益、工作效率、产能的“三提”,以及经营成本、经营风险、人力成本的“三降”。

在“数字平安”的大战略里面,陆金所走到了智能化的阶段,并形成“4KY”体系,即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体系(KYC)、产品适当性管理体系(KYP)、风险适当性管理体系(KYR)、意图预测模型体系(KYI),以及智能理财服务体系、智能灾备、大数据业务信息安全风控系统。“我们透过AI的方式,选择资产做KYC匹配的时候,用智能化的方式降低坏资产的风险,同时提升运营的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毛进亮称。

具体来看,KYC通过产品评级以及借助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方式对投资者“精准画像”,最终实现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与产品风险的精准匹配,让投资者买到合适的产品;KYP能帮助客户更精准地评估陆金所提供的投资产品的风险特征;KYR是动态调整的信用评估模式,可以对借贷人的信贷状况进行深入地分析;KYI的核心功能则是“动态意图预测”的能力,基于KYC、KYP、KYI融入了基于经济行为学理论而设计的投资性格测评体系,帮助平台更深层地理解用户的金融偏好,以此针对性地为用户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不同时点、不同的金融需求提供服务。

朱益盛介绍称,“我们现在的很多服务都是通过机器人完成的,团队运用AI、大数据、知识图谱等智能技术,精准定位用户问题,前置预测需求,及时预告风险,力争为用户提供更安全、更便捷的财富管理体验。”

数字化潮流引领金融科技发展新趋势

随着数字化的演进,金融科技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报告发现,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数据与计算四大底层技术正在分别引领金融行业三大应用趋势,并在技术的交叉融合与应用发展中拉动金融行业演进。

首先,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正在促使后端金融系统性业务数字化和自动化、前端金融产品在线个性化、金融全流程服务智能化和弹性化。以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为代表的常用型技术,以自监督学习和自动因子、小数据和隐私计算为代表的探索中技术,以及数字化信息建设、数字化购买渠道、数字化支付平台和数字化网络生态,共同加快金融信息和金融数据的流动速率。

其次,云计算在金融行业的应用,也在引领三个趋势:云驱动的业务、支持并混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安全至上。云计算因带来更高效低成本的业务处理可能,逐步受到金融行业的青睐;但安全作为企业应用云计算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需要被正视和重视。

数据与计算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则引领着数据采集和传输的安全性、数据加工和使用的协同性、数据分析与结果的流通和共享性等趋势。从采集合规到传输安全、从基于密码学的数据加密到结果共享,金融机构和技术公司正在叠加式利用数据保护方法,来保护数据全周期的安全性和多方交换的可行性。

此外,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同样在引领三个趋势:跨链协议、混合式协同创新、DeFi(DecentralizedFinance,去中心化金融)。未来,去中心化金融平台、跨链数据检索、跨链资产交换、区块链+多方安全计算、区块链+零知识证明、区块链+可信执行环境的结合与应用,将更多地出现在金融行业中。

计葵生认为,金融科技的竞逐虽然激烈,却也不乏生存空间。在这个门槛越来越高的时代,赢家往往是拥有金融DNA、数据应用场景双全、掌握突破性核心技术的公司。

5G和数字货币会引领未来金融科技发展趋势。“张思明表示,随着5G技术发展和应用,通过5G短信服务提供类似APP、小程序的服务模式,或者通过互动视频的模式去做金融服务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此外,”金融科技面临强监督、强监管,这是行业技术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这意味着合规技术、监管科技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朱益盛表示,“随着数字化的推进,我们的服务方式由原来以产品为主转变成以客户为中心。同时,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的不断完善,不断拓展服务的能力和边界,能够让金融触达到更广泛的群体。”

集成式技术创新助推数字经济新发展

整体而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数据与计算四大底层技术交叉融合,复合式技术应用、集成式技术创新是下一阶段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市场和产品竞争的加剧将使底层技术创新、金融服务数字手段创新势在必行。

在技术进步基础上,金融产品、商业模式和业务的创新力度也将加大,多方参与者实现数字能力建设、数字资产流转,以及更广泛的利益共享。对金融科技企业来说,科技创新愈发成为发展第一推动力,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合作,将是提高竞争力的源头所在,“无科技不金融”已成行业共识。

计葵生指出,“智能化在中国的发展才刚刚开启,金融科技仍然拥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在当今的金融领域,金融科技的市场规模仅占5%至6%,我们从用户远未得到满足的财富管理需求中,看到了其中蕴藏的巨大市场空间。相信中国市场在未来五年内,有机会从过去缺乏人工投顾跃升至去‘人工化’的智能时代,实现跨越式发展。”

毛进亮则认为,科技发展的最终目标必然是让金融行业的服务成本下降,通过智能投研、智能投顾、智能营销等个性化应用提供更加有温度的智能解决方案,让客户享受便利。搭建智能理财交互体系离不开三个核心要素:底层基础、智能算法模型和人工智能交互能力。

AI技术正在从各个层面重塑财富管理行业。它不仅能解决传统人力理财顾问普遍面临的供需端失衡、利益导向、成本高、门槛高、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的痛点,还可以通过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为投资者进行‘精准画像’,让机构更了解客户需求、资产状况、风险偏好等,真正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服务。从监管层面来说,AI技术与其他技术的配合,也能让财富管理服务流程更加公开透明,并且有完整的服务记录,为有效监管提供支持。朱益盛称。

首先,AI解放了人力的限制,用低成本有效缓解了庞大客户需求与金融服务人员人力的问题,提高了客户服务的普惠性;其次,AI降低了客服人员知识结构、服务水平差异对服务的影响;第三,AI能够有效避免利益冲突问题,真正从客户需求出发,以客户需求为价值导向,避免了传统人工服务因业绩导向而产生的利益冲突问题。张思明进一步补充称。

对于目前数据权属相关的问题,张思明认为,“当前我们属于数字化转型的初期,更注重数据收集和安全方面。而数字化经营较成熟的国家,已从‘数据为王’向‘数据应用为王’转变。随着我国相关法律的完善,数据权属明确之后,也会往这个方向转型,大家关注怎么用数据、怎么保护数据,多于怎么去存数据,这可能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