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证券要闻 - 正文

触发股价维稳机制,邮储银行大股东出资5000万增持,通胀预期下低估值的银行股还有机会吗?

(原标题:触发股价维稳机制,邮储银行大股东出资5000万增持,通胀预期下低估值的银行股还有机会吗?)

5月24日晚,邮储银行发布稳定股价方案,控股股东邮政集团拟不少于5000万元增持公司股份。此次增持股份计划的实施期限为自5月24日起6个月内。

据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包括邮储银行在内,已有6家上市银行出手稳定股价,其中西安银行拟增持金额最高,计划增持不低于8993.33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5月25日收盘时,金融板块迎来大涨,其中厦门银行涨停,兴业、招商、宁波银行涨幅均超过5%,邮储银行涨幅也有3.13%。

目前38家A股上市银行仍有31家处于“破净”状态,占上市银行八成。通胀预期下银行股能否迎来机遇期?

参与定增又加仓 邮政集团累计增持63亿股

今年来涨势普遍良好的银行板块,近期却有多只个股触发稳定股价条件。

Wind数据显示,截止5月25日,28个申万一级行业当中,银行板块年初至今的涨幅为13.33%,位列第四位,排在前面的分别为钢铁、休闲服务、采掘。

年内银行板块整体上涨,热度提升,但包括邮储银行在内,已有6家银行因为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每股净资产,而出手增持股票稳定股价。

以邮储银行为例,自2019年12月在上交所上市以来,股价长期低于每股净资产,已经两次触发稳定股价条件。

年初以来,邮储银行走出先涨后跌的倒V字型,从1月4日的4.68元/股上涨至2月10日盘中的历史最高价6.46元/股,之后整体呈下跌趋势,5月25日当天收盘5.27元/股。

尽管股价长期低于每股净资产,但时隔一年多时间后邮储银行才再度触发稳定股价条件,这是由于其《招股说明书》中稳定股价措施中提出,在履行完毕任一稳定股价措施后的 120 个交易日内,控股股东、本行、相关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的稳定股价义务自动解除。

近20个工作日邮储银行的股价均低于最近一期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6.25元,因此由控股股东邮政集团出手增持,值得注意的是,上一次稳定股价的出资方也是邮储集团,出资金额同样为不低于5000万元。

早在邮储银行上市之初,为了避免破发引入“绿鞋”机制,新股上市后30天的内承销商将稳定二级市场价格,最高约43亿元的资金入场以支撑股价;与此同时,邮政集团承诺将在上市一年内择机增持股份,增持金额不少于25亿元。

由于频繁增持股票,加上参与邮储银行300亿元定增,邮政集团的持股数量也从上市初的558.47亿股,不断增长到今年一季度末的622.35亿股,占总股本比例为67.37%。

除去300亿元定增计划获得的54.05亿股,邮储集团自邮储银行上市后累计增持9.83亿股,但也未能改变长期破净的状态。

一位银行业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大型银行股本规模较大,流动性、换手率较低,股价波动幅度有限,自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商业银行净息差整体而言趋于收窄,影响银行的盈利水平,同时受经济增速放缓影响,资产质量压力也较大。”

除邮储银行以外,目前38家A股上市银行仍有31家处于“破净”状态,占上市银行八成。也因此,年内已有多家银行决定实施稳定股价方案。

具体来看,5月20日,西安银行发布关于稳定股价措施的公告,10家增持股东有8家是前十大股东,拟合计增持金额不低于8993.33万元。

除了西安银行,今年以来已有渝农商行、浙商银行、紫金银行、苏州银行因股价持续下跌破净,触发了股价稳定条件,因而相关银行的董监高出手增持股票,增持金额介于150万元至480万元之间。

西安银行董秘石小云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因为公司股价的下跌即将触发稳定股价条件,公司正积极研究并采取相关合理措施,对股价进行维护。不过她同时表示,回购暂不具备可操作空间。

光大银行金融部宏观分析师周茂华向记者分析,“市场之所以不愿给银行股更高的估值,一是银行股成长性相对科技股不高。二是投资者对银行经营压力‘远虑’。”

他认为,全球利率往下走,尤其是欧美央行长时间实施低利率量宽政策,银行传统业务承压;国内银行同样面临转型和竞争压力大,以及投资者对于高负债经营行业一般偏谨慎。

一季度遭险资、公募大举减持

在大股东频繁增持的另一面,邮储银行在2021年一季度遭受险资、公募基金的大举减持。

险资对邮储银行的持股堪称“大进大出”。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华夏人寿、信泰人寿、前海人寿通过自有资金或传统险账户合计持有邮储银行7%的流通股,但去年四季度末,这三家险企均卖出了邮储银行股份。与此同时,中国人寿买入邮储银行33.42亿股,占总股本比例的3.84%,占流通股比例的29.6%。

今年3月22日,中国人寿集团与中国邮政集团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王滨表示,双方合作基础牢固,中国人寿战略投资邮储银行,是邮政集团企业年金服务提供商,在寿险、财险、银行、资管业务等方面都有密切合作。

与此同时,在中国人寿买入邮储银行之际,知名投资人李录也大幅加仓邮储银行H股。数据显示,李录执掌的喜马拉雅资本,于2020年12月18日增持1326.2万股邮储银行H股,累计持股达10.06亿股,按当时股价推算,动用资金约为42亿港元。

不过,在今年第一季度,中国人寿对银行股有明显的减仓行为,且减持的对象主要为国有大行。

具体来看,中国人寿减持邮储银行约7.98亿股,减仓幅度达23.9%,持股数量25.44亿股,占总股本比例下降为2.75%,但目前中国人寿保持邮储银行第三大股东地位不变。

除中国人寿以外,邮储银行一季度分别遭易方达、南方基金、招商基金各自旗下的1只基金分别减持超过1亿股,3只基金合计减持邮储银行约4.56亿股。

周茂华认为,一季度一些公募基金、险资减持邮储银行更多是战术性调整,机构根据经济、市场环境变化,通过调仓换股、买入卖出操作调整资产组合和获取更好的绝对收益等,属于正常市场操作。

同时,一季度中国人寿旗下的个人分红、普通险两款产品分别完成减持中国银行2.89亿股和1.72亿股。中国人寿分红产品还减持了农业银行1.64亿股。但在完成一系列减持后,中国人寿旗下的资金分别大幅加仓工商银行,合计约5亿股。除中国人寿以外,太平人寿减持建设银行1.71亿股;另外,民生人寿、中再集团分别减持浙商银行1.64亿股、光大银行1.28亿股。

对于险资频繁减持银行股,市场普遍认为是在兑现收益。交通银行芜湖分行总经理助理何斌告诉记者,“险资减持银行股,短期看可能是阶段性获利后调整自身策略,长期来看银行仍然是机构投资者青睐的投资板块。”

通胀预期下银行股还有春天吗?

目前38家A股上市银行仍有31家处于“破净”状态,占上市银行八成。

据记者统计,截至25日,市净率排名最低的5家银行分别为民生银行、华夏银行、交通银行、渝农商行和北京银行,市净率分别为0.43倍、0.44倍、0.48倍、0.49倍和0.5倍。其中,民生银行市净率股价估值最低,25日股价收于4.74元/股,而截至今年一季度,该行每股净资产10.86元。

从业绩上看,银行业表现向好。记者统计目前已经披露了一季度业绩的部分银行发现,虽然银行仍延续了大环境下资产规模收缩、存贷业务承压的大趋势,但其盈利能力却仍强,不管是净资产收益率还是净利润的增长均颇为亮眼。

以邮储银行为例,一季度该行实现营业收入、归属于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速分别为7.15%、6.08%,去年全年分别为3.39%、5.28%。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65.10亿元,同比增长51.61%。

一季报数据显示,与2020年四季度相比,多家银行净息差走阔。例如,宁波银行一季度净利差为2.81%,净息差为2.55%,环比均上升33个基点;招商银行一季度净利差2.50%,净利息收益率2.58%,环比分别上升11、10个基点。

平安证券分析指出,展望今年后几个季度,对行业息差拐点的判断仍需谨慎。一方面,降低实体融资成本的要求使得银行资产端定价上行弹性有限;另一方面,负债端随着同业资金利率的上行和结存压降效应的逐步消退,未来继续改善的幅度也会放缓,因此银行的息差仍存下行压力。

“净息差走势主要受市场信贷资金供需状况、货币政策等因素影响。”周茂华表示,通胀持续上升,反映经济扩张步伐持续加快,经济复苏下企业经营状况持续改善,企业扩张需求上升带动信贷融资需求增加。

国际上宽松的货币政策正在引发通胀预期升温。通常而言,通胀预期升温下,银行的净息差扩大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增加,以及实体经济向好,拨备压力减轻释放部分利润,上述因素共同推进了银行业净利润增长。

针对银行股未来走势,中信建投银行业分析师杨荣认为,二季度开始净利息边际环比回升,不良压力减轻,行业净利润增速、ROE将逐季回升,驱动板块估值修复。同时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和银保监会监管数据再次证实:贷款利率在环比回升,行业资产质量改善显著。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翁榕涛 编辑:朱益民)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