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证券要闻 - 正文

港交所上市改革“三年考” 首季新经济企业集资占比达9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港交所上市改革“三年考” 首季新经济企业集资占比达95%)

今年第一季度的新股集资额中,新经济企业占95%,反映市场热潮未有减退

2018年4月,港交所推出了25年来最重大的上市制度改革。

在短短三年时间内,新经济公司如潮水一般涌入香港市场。港交所环球上市服务部主管鲍海洁4月29日指出,截至今年3月底,新经济公司的市值已占港股总市值的27%,日均成交额贡献占比大幅提升,由2018年的4%激增至今年第一季度的30%,“新经济公司已成为港股市场增长的最主要动力。”

自上市新规实施以来,新经济公司上市集资金额累计达到4891亿港元,占比为72%,其中第二上市、同股不同权、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分别达到19%、41%、12%。

自阿里巴巴(9988.HK)2018年底在港上市以来,中概股第二上市热潮愈演愈烈。截至今年第一季度,13家中概股公司完成赴港第二上市,总体集资金额达到2858亿港元,市值高达82627亿港元,占香港市场总市值15.6%。

截至今年4月29日,共有5家同股不同权的公司,共集资1359亿港元,其中小米(1810.HK)、美团(3690.HK)已被纳入港股通,大幅提升流动性,快手上市后第十个交易日即被快速纳入恒生综合指数。

“今年第一季度的新股集资额中,新经济企业占95%,反映市场热潮未有减退。短期因素来看,疫情也令部分企业需要孵化的时间变短,加速获得盈利,加快上市进程,同时市场波动加大也促使一些发行人拓宽融资渠道,”她表示。

生物科技公司上市门槛过高?

众所周知,新药研发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投资。港交所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为处于研发阶段、尚未实现商业化的创新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了融资渠道,解决了研发资金的“燃眉之急”。

自2018年4月港交所推出18A章节以来,香港已经跻身成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上市目的地。至今,已有63家医疗健康公司在港交所上市,IPO集资总额超过1969亿港元。其中,共有31家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以18A章节上市,共集资821亿港元。

同时,生物科技公司在港股市场亮相后,也受到了二级市场的追捧。根据Dealogic的统计数据显示,已在香港上市的29间生物科技公司,平均股价较IPO招股价上涨了53%。

然而,目前在港挂牌上市的生物科技企业主要以药物研发为主,相关公司上市时的最低市值需达15亿港元,必须拥有其核心产品相关的专利,且在建议上市前至少6个月得到至少1名资深投资者提供的相当数额的第三方投资等。

市场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港交所的18A章节上市规则主要倾向于药物研发企业,而生物科技一些细分领域的初创企业,在目前的上市规则下,在港上市的门槛较高。

“任何上市制度都需要寻找一个平衡点,从生物科技来说,香港市场现在的平衡点相当不错,以药物研发为主,主要考虑到药物研发投入高,需要长线资金,而一些细分行业的公开市场融资的需求未必如此迫切,”鲍海洁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对于未来是否考虑放宽上市门槛,她坦言,市场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进入成熟期、培育期,让市场投资者更好的分辨和判断,这些不是一蹴而就的。市场发展和成熟以后,通过好的评价体系,筛选出好的公司,提供更多元化的产品,如ETF帮助投资者分散风险,“未来港交所会继续观察,持续动态跟踪市场的反馈,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再考虑是否调整。”

大幅放宽第二上市

随着阿里巴巴、京东(9618.HK)、百度(9888.HK)等一众大型中概股的回归,今年3月底,港交所发布咨询文件,建议大幅放宽第二上市限制。

除允许同股同权的传统行业中概股来香港第二上市外,此次咨询的一大亮点在于,为大量采用不符香港目前允许的不同投票权(WVR)架构公司开绿灯,一旦转为双重上市仍可保留其不同投票权架构,甚至日后在海外退市,仍可继续保留其不合规格的不同投票权架构。

鲍海洁指出,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中概股主要以第二上市的渠道回归港股,很多公司选择这个方法,主要的考量是便利性,以第一上市的监管方为主。在此次的咨询意见中,一些发行人在保留WVR,VIE(可变利益实体)等的架构前提下,可考虑进行双重主要上市,这意味着这些发行人可能不能享受第二上市所有的自动豁免,但将给中概股公司提供更多的选择和通道。

她表示,相对于第一上市,公司选择第二上市地时更看重市场的便利性及管理能力,过去在港上市的中概股普遍有不错表现,部分在港部分交投量已经越美国上市的股份。

对于港交所吸引国际公司来港上市,她强调,海外企业在香港市场扮演重要,市值占比超过10%,“任何一个市场,股票发行阶段,优先考虑本国市场,海外市场作为第二上市,满足他们的诉求。比如在生物科技行业,若干海外发行人有很好的兴趣。这类发行人到海外上市有一定的考虑,包括(香港市场的)竞争力、流动性、估值表现不俗,更好接触到中国的市场等。”

(作者:朱丽娜 编辑:陈庆梅)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