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证券要闻 - 正文

3月制造业PMI强劲反弹:供需剪刀差缩小 价格指数创近年新高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3月制造业PMI强劲反弹:供需剪刀差缩小 价格指数创近年新高)

一年之计在于春。随着节后企业生产经营步入正轨,国内外需求明显改善,中国制造业景气度正在强劲反弹。

3月31日,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9%,较上月上升1.3个百分点,13个分项指标几乎全线飘红。

其中,新订单指数和新出口订单指数分别较上月上升2.1和2.4个百分点至53.6%和51.2%,生产指数较上月上升2个百分点至53.9%。

受访专家指出,随着出口与消费出现恢复性增长,需求端改善明显,供需剪刀差有所收窄。受此提振,中型和小型企业PMI在连续多月收缩之后也站到了荣枯线上。

值得注意的是,3月的价格指数升至近年高点。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等影响,本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69.4%和59.8%,高于上月2.7和1.3个百分点。

当月反映原材料成本高的企业比重上升至60%的历史高位,反映劳动力成本高、物流成本高的企业比重也分别攀升至36%、33.5%。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近期制造业诸多要素成本出现大幅上涨,需要高度关注要素成本过快上涨、企业成本压力明显加大的问题,警惕输入性通胀带来的“涨价潮”对国内经济的冲击。

供需剪刀差缩小,中小企重夺荣枯线

3月制造业景气明显回升。中国物流信息中心总经济师陈中涛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一年之计在于春,进入3月份,企业生产、销售进入正轨,景气度回升是一个规律性的季节现象。

“不过今年3月PMI的反弹有两大亮点:其一是反弹力度大,考虑到今年存在就地过年的因素,1.3个百分点的反弹力度超出了预期;其二是涉及面广,出现了产业链的联动回升。”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分析师文韬提供的数据显示,21个细分行业中,仅有5个行业PMI较上月下降,3个行业PMI低于50%。产业链中多数行业出现了加快增长的趋势。

其中,装备制造业PMI较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至52.9%,高技术制造业PMI较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至53.9%;基础原材料行业PMI较上月上升2.5个百分点至51.8%。消费品行业PMI较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至50.8%。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3月PMI指数加速扩张,已连续13个月保持在荣枯线上,表明经济持续保持恢复态势。一季度PMI指数剔除春节等短期因素可以看到,中国经济整体呈现平稳复苏态势。

分项指标中,3月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3.9%和53.6%,高于上月2.0和2.1个百分点。其中,金属矿物制品、专用设备、电气机械器材、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及仪器仪表等行业的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高于55.0%。

陈中涛表示,供需同步复苏是本月PMI数据的一大亮点。疫情以来,生产类指标一直保持着坚挺,生产指数运行在53%左右,规上工业、工业产能利用率也都保持着高位运行;而与消费需求相关的指标则相对偏弱,生产端与需求端的复苏并不同步,存在着明显的剪刀差。

“而今年一季度,供需剪刀差出现了明显的收窄,3月份,生产与新订单指数已接近齐平,这说明需求出现了大幅改善,这在进出口指数上也有明确体现。”陈中涛说。

春节过后,国内市场产需加快释放,加之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继续复苏,3月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为51.2%和51.1%,高于上月2.4和1.5个百分点,其中进口指数升至近年高点。

在陈中涛看来,中小企业重回荣枯线上是3月PMI数据的另一大亮点。

3月大型企业PMI为52.7%,较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连续10个月位于52%及以上;中型和小型企业PMI也分别较上月上升2和2.1个百分点至51.6%和50.4%,回到荣枯线以上。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指出,3月不同规模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均有所改善,尽管小型企业景气水平仍低于大、中型企业,但其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升至58.4%,表明小型企业对近期市场发展信心有所增强。

陈中涛指出,近年来,大型企业景气度明显好于中小企业,后者连续多月在荣枯线下运行,其主要原因在于,大型企业可以直接受益于投资需求的增加以及上游原材料行业的涨价,而中小企业却长期面临着国内外需求不足、原材料人工等成本上升的挤压。如今中小企业之所以重新进入扩张区间,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需求端、尤其是出口和消费的明显改善。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2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5.4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2.2%。其中,出口3.06万亿元,增长50.1%。而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2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4.3%。

陈中涛指出,PMI的大幅反弹预示着中国一季度经济将取得一张不错的成绩单,“由于去年一季度GDP出现了6.8%的负增长,我预计今年一季度中国GDP增长有望达到13%左右。”

六成企业反映原材料价格过高

值得注意的是,3月的价格指数创下了近年来的新高。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等影响,3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69.4%和59.8%,高于上月2.7和1.3个百分点。

赵庆河提供的行业数据显示,3月石油加工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化学纤维及橡胶塑料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等行业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高于75.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行业出厂价格指数高于70.0%。

“相关行业价格承压有所加大。同时,有调查企业反映,受境外疫情反复及国际经贸不畅等因素影响,近期部分进口原材料供应不足,价格上涨明显,交货周期延长。”赵庆河称。

文韬指出,购进价格指数已经连续4个月保持在66%以上,且3月指数高于出厂价格指数9.6个百分点,企业成本压力较快上升。其中基础原材料行业价格上升尤为明显,基础原材料行业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均上升至71%以上,中下游产业原材料价格风险加大。

陈中涛表示,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正在逼近70%的历史大关,应当高度警惕输入性通胀带来的“涨价潮”对国内经济的冲击。

在他看来,涨价是从石油、铁矿石、铜等国际大宗商品开始的,这固然有全球需求改善的因素:全球制造业PMI已连续8个月运行在荣枯线上,2月的这一数字提升1.2个百分点达到55.6%。但他强调,如此之高的大宗商品价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全球流动性过剩带来结果,大量热钱涌入这些领域,出现了明显的市场炒作。

陈中涛指出,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涨价的并不仅仅只有原材料,近期物流、人工等诸多制造业要素以及国际粮食价格均出现了持续的价格上升,这提升了市场关于通胀的预期。

“当前我们需要密切关注两个问题,其一是PPI是否会向CPI传导,抬高消费端的物价指数,尤其是国际上高粱、玉米、大豆、小麦等粮食价格涨幅较大,是否会抬高国内的粮价,影响民生;另一方面上游原材料的大幅涨价,是否会传导到下游消费品制造业,后者因为产能过剩、竞争激烈,并不具备涨价的条件,因而往往成为上游涨价的买单者。”

文韬在调研中发现,3月反映原材料成本高的企业比重已上升至60%的历史高位;反映劳动力成本高的企业比重为36%,在企业当前面临的问题中排在第二位;反映物流成本高的企业比重为33.5%,连续3个月保持在33%以上。他认为,当前必须高度关注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企业压力加大的问题。

张立群指出,3月PMI指数中的价格指数上升明显,近60%的企业反映价格上涨、原材料成本提高,表明企业成本压力明显加大。此外三分之一以上企业反映需求不足问题仍然突出。综合看,成本加大和需求不足是当前企业生产经营面对的突出困难。

“此外,3月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小幅下降,在春节过后生产开局的时点,值得警惕;可能反映企业对未来生产经营前景担忧增大。”

陈中涛认为,当前,中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复苏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其一是质量和效率未能及时跟上的问题,尽管中国制造业景气度在持续回升,但企业存货积压在增多,应收账款在增加,流动资金周转速度在变慢,“目前中国制造的资金周转率只有1.6左右,原来最起码都在2.5,这说明钱在账上趴着,货压着卖不出去,卖出去的钱收不回来,需求仍然不足。”

其二是要素成本过快上涨的问题,原材料等上游行业大幅涨价,抬高了整个制造业的成本,挤压了中下游企业的利润,终端产品的涨价也会抑制需求的回暖。

其三是经济恢复过程中的不平衡问题,当前服务业的复苏明显不如制造业,需求端的恢复明显不如生产端,上游行业的景气度改善明显好于体量巨大的中下游行业,大型企业的景气度也明显好于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

在他看来,尽管今年中国经济延续着强劲复苏的态势,但经济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而解决上述三大问题将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复苏的关键。

(作者:夏旭田 编辑:包芳鸣)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