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粉丝1000万 身家6个亿!31岁女网红开淘宝店 也在美国上市了 尴尬的是:股价破发了)
北京时间4月3日晚间,中国“第一网红电商股”如涵控股终于如愿登陆纳斯达克证券市场挂牌交易,发行价12.50美元。
拥有淘宝直播头牌带货王张大奕的如涵控股早在2015年就登陆新三板。显然中国股市已经满足不了他们对资本回报的期许,于是如涵控股2018年从新三板退市,赴美上市。
网红张大奕靠带货走向上市,这一消息激发了淘宝直播新一轮的蓬勃发展。
然后,截至4日凌晨美股收盘,如涵控股大跌37.2%,报收于7.85美元,上市首日就已经破发。
不过即使以收盘价7.85美元计算,年仅31岁的张大奕身家接近9000万美元(6亿元人民币),妥妥的人生赢家。
张大奕的带货能力到底有多强?
2014年,张大奕从模特转型淘宝店主。2016年双十一,网红张大奕通过直播4小时为自己淘宝店铺创造出销售额超2000万,不仅刷新通过淘宝直播间引导的销量记录,更是一战成名。
当年她的店实现年销售额3亿后,甚至出现了「张大奕年收入碾压范冰冰」的新闻,间接把「网红经济」概念推向高潮。
2017年的双11当日,张大奕的销售额高达1.7亿元。
2018年双11的时候,张大奕一场直播,店铺整体销售额28分钟内破亿,多数人望尘莫及。
张大奕的成功给不仅给淘宝店铺带来了强劲的销售量,同时也带火了淘宝直播,越来越多的年轻漂亮的网红纷纷加入直播行列。
根据2018年淘宝直播数据表明,2018年开通直播的商家数较2017年同期增长300%,商家自播的成交金额已经超过大盘的70%。
4年前,张大奕微博粉丝不到30万,如今已达1074万。
有了张大奕的如涵控股赚钱吗?
根据如涵控股于3月7日向美国证监会(SEC)递交的招股书中显示,2019 财年前三季度(即 2018 年 4 月到 12 月),如涵控股 9个月的收入为 8.56 亿元,上年同期为 7.51 亿元,增长了 13.9%。
如涵一共签约了 113 位网红,包括张大奕、大金、虫虫、左娇娇和管阿姨等。它为这些网红开了 91 个自营网店。如涵的三个“头部网红”每人每年带货的销售额超过 1 亿元人民币,还有 7 个每人每年能创造 3000 万至 1 亿元人民币销售额的网红。
数据显示这些网红在2018年4月到12月期间,创造了22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
但是,实际盈利情况如何呢?
招股书显示的过去 3 年中它还未创造利润,2017财年的净亏损为人民币4010万元,2018财年净亏损为人民币9000万元(约合1310万美元);2019财年前三财季的净亏损为人民币5750万元(约合840万美元),上年同期净亏损为人民币2610万元。
同时,如涵网红的营销费用逐年增加,从2016年Q2的992万增至2018年Q4的7084万,增幅614%;人均网红营销费用,也从2017年Q1的45万元/人,增加到2018年Q4的63万元/人。
在如此高昂营销成本的基础上,还有很多流程上的环节,比如网红的抽成,快递的成本,退换货成本、网店运营成本等等。2018 财年前三季度,如涵的仓储物流费用为 9951.7 万元,同比增长 39.33%。
高昂的中间成本、营销费用和KOL抽成使得如涵盈利变得非常吃力。
阿里加持
网红经济还能走多远?
虽然如涵控股从来都没有真正盈利过,但是这并不妨碍国内创投公司对他的青睐。
如涵在2014年成功孵化张大奕,开创“网红营销”新商业模式后,获得赛富投资基金的A轮融资。
2015年获得君联、昆仑万维等数千万B轮融资。
2016年获得了阿里巴巴3亿元C轮融资。
挂牌新三板后,2016年11月,定增发行股票融资,获得了阿里、金石投资、君联投资等机构认购,彼时如涵估值达到31亿元。
根据招股说明书显示,IPO后,赛富、淘宝和君联资本各持股7.5%,拥有1.5%的投票权。
资本为何如此青睐这样一家很难盈利的网红孵化公司呢?
事实上,自从2016年以张大奕、papi酱为代表的网红电商得到井喷式发展后到今日,一度火爆的网红经济不仅没有减退之意,反而成为一种消费的常态。
根据微博与艾瑞咨询联合发布的《2018中国网红经济发展洞察报告》,2018年网红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红人数量及粉丝规模不断提升,在微博平台上网红粉丝规模接近6亿。
网红涉及的领域也日渐增多,内容形式的多样化带来了更强的变现能力。过去一年,网红电商、广告、直播打赏、付费服务以及演艺代言培训等变现手段,都取得了可观的增长。
根据CAGR的数据,从2017年到2022年,未来中国网红经济的市场仍然会有41.8%的增长,网红孵化公司的市场规模也会有38.9%的增长,达到2009亿的规模,市场前景巨大。
作为头部企业的如涵显然能遇到的机遇也会更多,事实上,“搭建网红服务平台”已经成为了如涵控股最新的增长动力。
招股说明书显示,截止2018年3月份,品牌服务的收入达到3500万元,翻了5.4倍。而2018年后三个季度收入达到了一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翻了3.4倍。虽然目前占收入比重还是太小,但是增速却相当惊人。这其中来自于合作品牌数量的增长。
截至2018年年底合作品牌数量达到501家,而去年同期则只有47家。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