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焦点透视 - 正文

5000点"围城":谁在出去 谁要进来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易非 2007-09-19 08:4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上证指数冲上5000点大关之后,一直上上下下颤颤巍巍,昨日大盘忽上忽下,正是这一阶段的典型写照。
  “不能再玩了,我要撤了。”在对部分散户的采访中,记者发现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恐高症”溢于言表。
  市场上绝对的主力——基金也开始出现了分化,部分对市场坚定地看好,“目前市场估值有点高,但仍然在合理区间,指望市场大幅下跌是不现实的。”他们表示一旦拿到新进来的资金,将迅速建仓,“将来的股票会比现在更贵。”而另有一些基金则开始强调防御,提出要提防调控组合拳所带来的压力。
  钱多是上涨根源
  近期以来,利空传闻很多。记者就这些利空传闻一一求证于基金经理,询问他们的反应。从结果来看,他们大多较为乐观。
  利空中最现实的就是加息,但在基金看来,加息只是稳定通胀预期,不会直接冲击股市。宝盈策略增长基金经理赵龙认为,今年以来加息次数虽然比较多,幅度累计也不小,但实际上力度仍然很温和,实际利率仍然还是负利率。以上周五的一次加息为例,存贷款各加27个基点,活期存款又不加,显示出调控仍然相当温和,其目的更多在于控制通胀预期,以免通胀失控。南方基金投资人士判断说,9月份货币政策力度和频率的加大表明了央行紧缩流动性、调控通胀的坚定立场,但上周五加息已被市场提前预期,对A股流动性和总体盈利影响不大,短期内央行不大可能再有新的货币政策出来,从而减轻了市场心理压力。
  长盛同智优势成长基金经理丁骏认为,现在正处于加息的初期,在加息的初期或是中期,只能说明GDP目前的增速非常快,所以管理者才要加息,所以股市反而要涨,只有在加息的后期,GDP开始放缓的时候,股市才会下跌。他认为目前的存款利率仍然是负利率而且贷款利率还没有到他的预期,市场的牛市格局短期还不会马上调转方向。
  强制减持3000亿国有股这一传闻则被基金经理普遍看轻,他们认为,“市场上的钱太多了”,即使这一消息是真的,那也只是一天半的交易量,不足为惧。
  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正是外围的钱太多,有力支撑起基金经理对市场保持强势的信心。富国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林文军判断说,CPI数据公布加速储蓄外流的趋势,将进一步强化股市资金推动的行情。长盛基金投资人士分析认为,在目前市场点位,资产的收益与风险配比已经发生重要转变,市场上升动力已经完全转换至流动性过剩带来的资金推动,基于能够拿到的公开统计数据,“这种资金推动力在短期内不会消失殆尽。”
  私募基金有可能被逼空
  “在这样的环境下,指望市场大跌让空仓的人拿便宜货是不可能的。”多位基金经理如此表示。他们同时分析说,牛市的基础到现在其实没有任何改变,经济增长仍然很快,并且超出预期的可能性还很大,CPI在温和上升,导致投资领域生产资料价格仍然在上升,利润增速超出预期。
  在他们眼里,目前的市场估值还是比较合理的,虽然确实有一些贵,但也只是在合理估值的上端而已,泡沫其实是难以避免的。长城品牌优选基金经理杨毅平认为,2月份市场就在争论泡沫,其争论的理由是美国、印度、香港的市盈率都在20倍左右,但事实上对于一个市场来说,到底给多少倍的市盈率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每个国家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每个市场的资金成本不一样,经济增长速度也不一样,经济高增长,必然意味着高估值。景顺长城基金公司投资人士认为,只要经济持续高增长,优质的上市公司都保持两位数以上的资本回报率,即使市场存在泡沫,也可以通过时间和高成长性来消化。华夏基金预测说,基金重仓的优质股尽管短期静态估值略高,但一旦调整20%左右,动态市盈率又会显得有吸引力。
  宝盈策略增长基金经理赵龙表示,在牛市基础不变的情况下,因为估值可能高出10%——15%就指望投资人大幅度卖出股票是不现实的,这也意味着市场难以出现大跌。在基金经理的心目中,市场跌不下去还在于有一批大蓝筹估值较为合理,比如招商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近期都没怎么涨过,指望它们大幅度下跌并不现实。另外,即使是它们出现了下跌,近期持续营销规模增大、仓位同时偏低的基金无疑就会成为其最大的“主顾”。
  今年以来,正逐渐成为市场重要一极的私募基金不少业绩欠佳,公开数据显示,一些私募基金今年以来的净值增长还不到50%,远远低于公募基金今年以来翻番的业绩。其重要原因在于他们对于市场上涨比较谨慎,很早就开始减仓,持有现金观望。研究人士认为,接下来市场如果继续上涨,将形成对私募基金强烈的逼空压力:现在的股票虽然贵,但将来可能会更贵,想舒舒服服地买到便宜货不太现实。在这样的压力下,不少前期看空的私募基金有可能接下来会反手做多,这也会形成推动市场上涨的重要动力。
  乐观中也有担心
  尽管对近期的市场较为乐观,但一些基金人士也保持着谨慎心态。他们强调说,很多人士认为美国次级债的风波已经过去,但是实际上是不是真的过去还要观察一段时间。如果货币与信贷紧缩对美国经济产生实质影响,中国经济能够完全与美国脱钩吗?这些都是必须保持高度关注的问题。
  长盛基金研究部人士向记者表示,国内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否需要阵痛代价的问题也值得关注:CPI的高企究竟是周期性还是成本推动型的结构性问题,核心CPI指数来年是否一样会面临流动性传导的压力?如果政府与学界的解读逐渐偏向后者,那么理性的政策措施必然是利率的快速上升,而这样会否对整个资本市场的价值中枢产生较大压力,是否会对市场中几个重要行业如金融、地产、有色产生不利于经营层面的影响?
  与此同时,基金人士也担心上市公司60%的业绩增长能否持续。长盛基金研究部认为,现在必须确定今年上半年接近60%的净利润增长有多少是来自于内生的ROE提高,有多少是来自于外部资产注入与短期投资收益的贡献?以中小板企业与沪深300成份股的比较为例,可以发现,两个市场成份股公司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都是20%左右,但净利润增长率差异较大,中小板企业主要集中在中下游制造行业,以民营企业为主,不占有太多低成本要素资源,如资本、矿产等等,因此他们30%出头的净利润增长率大部分来源于内生性,比较能够反映企业经营的真实增长能力。
  在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一些基金开始采取防守策略,博时新兴成长基金经理何肖颉认为,虽然从长期来看,对经济的增长和对市场的发展还是比较乐观,但从短期来看,尤其是考虑到一些短期投资收益特别是股票市场的投资收益对于公司业绩的影响,目前会更多地考虑防御性操作策略。而与之同公司的博时精选股票基金经理陈丰也判断说,市场内在的调整压力进一步显现,9月下旬前后有可能会出现较长一段时间的调整。益民基金投资人士提出,最近一段时间,消息面对市场风险的暗示与提示明显增多,自北京银行开始还取消了向战略投资者配售新股,加上建设银行、中海油服的闪电过会,都是短期内大幅增加股票供给的举措,在风险与收益难以匹配的环境下,要有一定的风险意识,提防组合拳所带来的压力。
  昨日,沪深股市大幅震荡,股民的情绪也随着大盘的起落而上下不定。

短期市场震荡为主
  在蓝筹股轮番推动以及题材股有所抬头的情况下,近期沪深大盘再度迭创新高,其中沪综指已经逼近了5500点这一5000点之后的另一重要心理关口。面对如此强势的市场,多数分析人士与前期相比却明显谨慎了很多,在他们看来,在管理层通过加快大盘股发行等市场调控手段不断施压的情况下,后市大盘很可能进入一段时间的高位震荡期。
  海通证券策略分析师张冬云认为,整体上来看,目前市场仍处于强势,而资金面毫无疑问是推动大盘持续上涨的主要动力,但在看好市场短期走势的同时,张冬云也对四季度的市场持相对谨慎态度。张冬云认为,现在谈估值意义已经不大,市场静态估值水平偏高已是不争的事实,但现在投资者对于估值问题已经不敏感,目前市场上涨的主要理由就是"钱太多"。但张冬云同时认为,"钱太多"的格局很可能在四季度发生改变。一方面,央行的货币紧缩措施持续出台,虽然短期内还不会彻底改变市场流动性过剩的格局,但随着进一步紧缩措施的出台,量的积累很可能最终造成质的变化。张冬云预计,M1增速很可能在四季度出现拐点,到时整个市场资金面也很可能随之发生改变,股市的拐点也有可能跟随货币增速的变化而出现。
  而港澳咨询的陈晓栋则认为,近期市场很可能进入一段时期的高位震荡期,股指上下的空间都相对有限。一方面,股指继续上行将面临市场整体估值水平过高的压力,目前市场2007年的动态市盈率水平已经在40倍左右,明显有些偏高,因此大盘再度大幅上涨可能性不大。但与此同时,目前市场资金面仍然相当宽裕,如果股指大幅下挫,大量的抄底资金就有可能快速入市,更为重要的是,目前投资者对于市场长期向好的看法仍然没有任何改变,这也限制了大盘的短线调整空间。陈晓栋认为,在短线分歧加大和长期看好不变的情况下,市场将进入一段时间的高位震荡期,通过时间来化解当前明显偏高的估值水平。
  很显然,在多数分析人士看来,中报披露后,当前市场已经进入业绩真空期,中报超预期增长对于市场的推动力也已经在前期基本得到消化,在这种情况下,充裕的资金面已经成为推动当前市场持续走强的主要动力。但随着市场供求格局的逐步变化,资金对于市场的推动作用也很可能逐步弱化。
  从资金供给来看,随着央行年内第五次加息,以及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特别国债等措施,市场流动性过于宽松的格局已经在逐步发生变化。近期货币市场利率的大幅抬头就是一个直接反应,虽然现在断言流动性拐点的到来为时尚早,但目前市场的资金供给状况显然已不如前期乐观。但与此同时,随着大盘股的快速发行,市场对于资金的需求却大幅增加。北京银行、建设银行以及随之而来的中国神华等,资产供给增加的速度可谓前所未有。在这种情况下,资金对于市场的推动力无疑会逐步弱化,市场由此产生震荡不难理解。

散户更加谨慎 选股愈发困难
  昨日记者走访证券公司营业部时发现,散户在买卖股票时更加谨慎,并且多数散户感觉选股越来越困难。
  散户更加谨慎
  上午11点钟左右,记者走进宣武门附近一家比较熟悉的证券营业部。热闹的散户大厅里人声鼎沸,股民们自发地三五人组成一个圈子在交换着信息。
  刘大姐正兴高采烈地高声说着,"有色金属、钢铁股又涨起来了,大盘还有上涨空间。"旁边的人随声附和。显然,围坐在刘大姐旁边的是比较坚定的看好后市者。刘大姐边说边站起来去饮水机边接水,"我昨天刚买的那只股快涨停了,又赚了几千块钱。"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刘大姐这般乐观。与她两个座位之隔的老李就明显不同意她的看法,"现在的形势真是看不懂",老李一改往日的神情,略带沉思地说。旁边的小丁盯着老李说,"看不懂怎么办?"一听别人向自己请教,老李来了精神,故作神秘状地说,"该抛掉的就抛掉,不要太贪婪。"
  老李边说边走到吸烟处。小丁也跟出来打趣,"现在还舍得吸烟?"原来从上个月起老李吸烟的频率比以前有所降低,"以前一天一包,现在改成两天一包了,都省钱买股票了。"
  记者发现,持谨慎态度的散户数量要多于明显看好后市者。看好后市者表示,虽然指数已经比较高,但仍有一些股票市盈率不太高,并且业绩很好,"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形势好。"谨慎者则认为,目前点位较高,风险较大,"近期出现震荡的可能性较大"。
  选股越来越难
  下午1点半,大盘快速下行。刚入市不久的小丁心疼地说,"我还被套着,亏损达几千元。"老李马上出主意说,"赶快抛掉,割肉也要走。"小丁马上起身往交易机前跑,可发现几十台交易机早被其他股民捷足先登了。原来大家一看到大盘震荡马上跑向交易机,盯着自己的账户查来查去。
  记者在与众多股民交谈中得知,像小丁一样因震荡被套的散户不在少数,特别是试图做短线的散户往往慢大盘一步,结果不但不能赚钱反而被套。"现在选股越来越难了,要么价格太高,要么震荡不涨还要被套。"几个散户无奈地说。
  随后,老李告诉小丁已经有空闲的交易机了。小丁此时却改变了主意,他认为虽然现在还被套着,但毕竟买进没几天,"先不动了,要作长期投资者。"
  刘大姐用力一拍小丁肩膀,"震荡洗礼让你长进不少啊。炒股就要自己拿主意,不能听到一点消息就乱动。"
  刘大姐开导小丁说:"现在这形势就需要选好了长期持有,大盘震荡但后市看好时,长期持有恰好能以不变应万变。"

最担心的是大盘
  "我现在是走一步看一步,感觉蛮危险的,随时做好抛股票的准备",对于当前的市场走势,股民陈先生坦言现在有些战战兢兢,但现在就抛售离场却又心有不甘,因为自己手里的股票有些还没怎么涨,而有些只是刚刚有所起色。
  陈先生坦言自己现在还没有从"5·30"的打击中完全恢复过来,"真的是被吓怕了"。对于自己手里的股票,陈先生还是比较有信心的,自己手中的股票从"5·30"后就远远跑输大盘,大多数都是在近期才刚刚有所起色,无论怎么样总也要补涨一下。但对大盘近期的表现又忧心忡忡。"这波行情从4000点启动以来没有进行过什么大的调整,而且蓝筹股的估值都很高了,说不定真会来一次大的调整"。虽然对自己手里的股票仍然看好,但陈先生又担心一旦大盘出现幅度较大的调整,自己手里的股票难免受到波及,是现在把"少得可怜"的利润兑现呢,还是再等等看?陈先生坦言自己现在是"两难"。
  与陈先生相似,孙小姐最近的心态也是十分矛盾。作为一个今年初才入市的新股民,孙小姐坦言对大盘什么的看不懂,自己炒股主要是听朋友推荐,最近让她比较闹心的是各种版本的市场传言,一旦听到国有股减持等传闻,就心惊胆战地问朋友现在是不是要抛股票了。"5·30"至今,孙小姐的整体收益仍然是负数,手里的股票距离前期高点仍有一定的差距,又不甘心割肉出局,她现在的策略如同陈先生一样,也是走一步看一步。
  在当前的市场中,类似陈先生和孙小姐的中小投资者不在少数。对于这些中小投资者来说,多数人在对自己手里股票仍心存期望的同时,又对迭创新高的大盘指数很是担心。一方面相信自己手里的股票有着各种各样的消息,而且"5·30"以来一直未有像样的上涨,即便是追上大盘的表现也应该会有不小的涨幅。但另外一方面,对于"5·30"仍心有余悸,担心大盘一旦出现幅度较大的调整,自己手里的股票也难以独善其身,甚至有可能把近期少得可怜的一点涨幅一笔抹去。忐忑不安成了这类投资者的最好写照。
  但与很多忧心忡忡的投资者不同,股民李先生对于后市仍然是信心满满。"我始终是满仓操作,现在市场资金这么多,短期内很难出现大幅调整。"虽然面临大盘股快速发行等压力,但李先生对于大盘却并不担心,在他看来,北京银行、建设银行等新股发行过程中创记录的资金冻结量,恰恰证明了现在市场资金面仍然非常充足,一旦大盘股的发行陷入停顿,很多资金会重新杀回二级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大盘即便调整,幅度也不会太大,因为"下面有很多等着抄底的资金"。"再说了,我们小股民跑得快,一旦市场苗头不对,到时跑还来得及,难道还跑不过基金吗?"说这话时,李先生对后市仍充满憧憬。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