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沪深两市出现暴跌,跌幅分别为8.84%和9.29%,成交金额亦创出约2000亿元的历史新高。究竟是什么因素促成了这次暴跌呢?利空消息是如何出笼的呢?股指是否将就此结束升势、重回熊途呢?股权分置改革的成果是否需要重新评估呢?
笔者综合各路信息认为,单凭目前传出的几个利空消息,主流投资者不会如此大规模地抛售股票。一种较大的可能是,正在酝酿中的重大政策利空被发觉并引起机构过度反应。虽然笔者尚未获知该利空的具体内容,但却可以断定该措施可能就此夭折,最极端的可能也是作出大幅度修改后推出。因此,沪深股市将重新回稳,预计本周即可恢复常态。以股权分置改革为主轴的股市全面改革取得的推动效应,不应当就此消弭,而且会继续保持。
笔者认为,在所有消息或传闻当中,"含金量"最高的只有两个:一是周小川在接受《香港商报》记者采访时说,"从中央银行的角度,是鼓励大家讨论房地产和股市有没有过热,价格水准合不合理"。他的这个表态突然出现在股市泡沫争论基本告停之后,自然引起市场猜测。特别是,周小川兼有央行行长和前任中国证监会主席的身份,对资本市场政策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二是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胡晓炼在该局2006年工作总结会上强调,2007年将围绕推改革、促流出、重监管、抓手段加强和改进外汇管理,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围绕"促流出",有传闻说国家将发行成立一个规模达1万亿元人民币的基金,用于对境外投资。这个传闻引发了机构投资者对于市场资金量的担忧。
其他几个传闻的价值不大:1、"提高股票交易印花税"和"征收资本利得税"。按照鼓励股市投资的政策取向,这两个措施原则上不会使用。有人根据财税部门要求个人将股票投资所得列入报税范围,得出国家即将征收资本利得税的结论,并无依据,因为征收资本利得税的程序十分复杂,开征条件远未具备;2、加息。此举可能推出,但加息的目的并非只针对股市,同时,可以预见的加息幅度对资金量的影响十分有限。由于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的既定方针未变,国家不会"刻意"以加息手段遏制股市;3、"保险资金被要求减仓"。保险资金选择持有的大多为业绩稳健的蓝筹股,抛多少合适?保险资金不持有股票,又去选择什么投资渠道?所以,保险资金适当规避风险是需要的,但是没有必要大规模离场;4、"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可能离任"。至少根据笔者的了解尚无正路消息。而且,即使出现证监会人士变动,就一定要以接近10%的幅度下跌"泪别"吗?资本市场出现重大转折是上下合力推动的结果,是改革的必然选择。政府的资本市场政策将会保持连续性、稳定性,不会因人士变动而逆转;5、"管理层调查违规资金入市"。监控金融机构、证券机构的资金流向是否规范,本是金融监管的正常工作,而大规模、"运动式"调查手法早已被管理层摒弃。同时,资金入市大门洞开,正路资金足以支撑股市,违规资金比重很小。所以,即使调查违规资金问题,也不至于促成如此暴跌走势;6、有媒体报道说"基金角色走向反面,成为市场波动的'震源'"。这篇报道认为我国机构投资者的基础仍不牢固,基金发展速度应当放缓,主张加快其他机构投资者的发展速度。笔者认为,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的主流方式并无疑问,该报道过分夸大了我国基金发展中的问题。
笔者特意查阅了《香港商报》的报道原文,周小川接受该报记者采访时间是春节之前,与股市泡沫之争的时间吻合。由于文章发表的时间拖到春节后,周谈话的语境已经变化,但市场还是闻之色变,是一场不必要的误会。此番股市暴跌,根本的是大盘上涨幅度已经比较大,自身有调整要求;而外围消息的影响被放大,说明投资者心态仍需继续呵护。
出现种种传闻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维护好资本市场基础文化,坚定不移地按照既定的资本市场发展方针去做,避免政策上的大起大落。因此,就股市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大张旗鼓地搞"争论",其实弊大利小。树立资本市场投资理念,将发达国家皆有的理财文化融入到我们民族的血液中,让每一个普通人都从容地理财,比大张旗鼓地搞无谓的争论,要有益得多。
□ 董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