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累累硕果--数字解读2006年中国证券市场
□ 本报记者 赵学毅
今日,中国证券市场2006年的交易将划上圆满句号。在这一年中,我国证券市场可谓是气象万千。先是5月初《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开始实施,标志着以恢复再融资为开端的"新老划断"正式提上日程;5月18日,IPO新规正式施行;7月5日,中国银行登陆A股市场,叩开A股新蓝筹时代;8月,融资融券试点启动;9月初,《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正式实施;QFII管理制度也进行了一次全面刷新,三部门联合发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办法》;9月19日,IPO询价发行新规正式实施……这些大事件注定了2006年股市的丰富多彩,也为股市大丰收打下了丰厚的基础。
450亿美元:融资规模创新高
"新老划断"后,首家IPO公司中工国际6月5日在A股市场上市,随后一大批企业纷纷在沪深港三地进行了IPO,包括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及大秦铁路等"世界级"IPO的实施。其中,工行在香港和上海同步上市,共筹资219亿美元,创下世界纪录。据统计,截至11月底,中国境内证券交易所(包括沪、深、港三家交易所)的融资总额达450亿美元。A股市场总市值11月底超过7690亿美元,成为世界前15大股票市场。目前,A股市值占GDP比重不到35%。在我国GDP占全球比重超过5%的情况下,A股市值占全球股市市值只有1.6%。因此,A股市场发展成为全球大型资本市场的空间非常广阔。
统计显示,上海、深圳、香港三地证交所今年以来的IPO总数为98起。截至12月28日,沪深两地共有74只新股发行,合计融资额达1731.441亿元,已超过2003年和2004年两年的合计数,其中10月份新股融资额最高为510.374亿元,工商银行融资额则高达405.6亿元。今年来新股发行融资额较大的股票还包括中国人寿、中国银行、大秦铁路等,融资额分别为283.2亿元、200亿元、150亿元;上港集团、中国国航、招商轮船、北辰实业、平煤天安等股票的融资额也远远超过30亿元。
增发方面,今年来共有7只股票合计增发13.355亿股A股,募集资金合计为111.32亿元。其中,浦发银行4.399亿股,募资额达到60亿元;国投电力、申能股份融资额超过10亿元。非公开发行股票是今年来又一大看点,46只定向增发股合计发行量达180.39亿股,融资额877.827亿元。其中,上海汽车向上海汽车集团发行股份32.75亿股,募集资金额达到190.607亿元;鞍钢股份定向增发29.7亿股,募集资金额达到127.413亿元;本钢板材、太钢不锈、海南航空通过定向增发融资额也较大,分别为93.4亿元、57.361亿元、56亿元。
配股方面,今年只有方正科技、益民百货、人福科技三公司实施配股,三公司合计募集资金12.658亿元。
2194亿元:机构持股市值创新高
股权分置改革让A股市场投资者结构发生巨变。据上市公司三季报统计,基金、保险公司、QFII、社保、券商、信托公司等各类机构合计持有市值高达2194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机构资金在今年四季度里大举加仓。随着整个行情的大涨,机构资金持股市值更是屡创新高,其中仅10月份机构在银行的托管专户的A股市值飙升600亿元,同比增长16%,大大超过同期市场指数4.88%的涨幅。随着大型非流通股东陆续进入市场,A股的机构投资者持有的市值比重将超过83%,资本市场将真正进入由大型机构投资者主导的时代。
今年是基金业规模增长最快的一年。据本报数据中心统计,偏股型基金的规模已由2005年末的2467亿份飙升至目前的4687亿份,升幅达90%,基金在股票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根据三季报披露的净值数据,结合新发基金的统计,偏股型基金净值合计达到5560.3亿元,占A股可流通市值的比例提升到27.4%。从历年的数据来看,偏股型基金净值在A股市场的比重也不断在增长。2003年、2004年、2005年这一比例分别是12.5%、22.5%、25.7%。这说明基金作为证券市场中的主要机构投资者,其规模在不断增加,市场地位也不断得到增强。截至2006年9月30日,A股市场流通市值为17994.37亿元,基金持有股票流通市值为2718.58亿元,约占15%左右。今年基金三季度持股明细的统计表明,基金三季度共进入644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合计市值达到1293.93亿元,投资规模牢牢占据市场机构投资者的头把交椅。
保险资金今年以来入市规模进一步增加,且大举抢占基金的地盘。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其倾向于获得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无疑将促进股市的健康稳定发展。部分保险公司目前正在向保监会申请将直接入市比例提高到15%,按此测算,保险资金入市额度理论上可达1500亿元以上,加之通过基金等渠道间接入市,保险资金进入股市总规模将可能达到3300亿元。今年三季度,保险资金共持有192只个股,持股数为28.64亿股,较二季度末增长7.65%;持股市值为206.07亿元,较二季度末增长2.72%。目前,保险资金持有基金和股票1374亿元,已经是股票市场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之一。
社保基金规模越来越大,在资本市场的"市场份额"也不断提高。截至2006年9月底,全国社保基金市值约2554亿元。目前,在全国社保基金的资产配置中,股票投资占23.46%,三季度社保出现在252家上市公司十大行列,持股市值为190.58亿元。随着今年以来的股市持续大幅上扬,使社保基金的投资收益水涨船高。业内人士表示,在证券市场制度建设日臻完善、上市公司质量不断提高的背景下,社保基金有望注入更多资金,在稳妥投资中分享股市收益。
QFII试点工作今年迈出了新的步伐。目前,44家QFII已获批90.45亿美元的投资额度,距100亿美元的QFII额度上限仅剩不到10亿美元。QFII的规模与实力不断增强,其投资也更加迅猛。三季度QFII现身210家A股公司的十大流通股股东之列,持股市值达到241.46亿元,排在各机构的第二位。QFII持股比例超过流通股10%以上的股票达到10只。值得关注的是,尽管QFII规模只有境内公募基金一成,但其抢占最优资产的速度和效率却非常高,其投资业绩也于今年8月以后暂时超越国内的公募基金。
另外,券商、信托公司等机构三季度末合计持有市值高达261.96亿元。
261.888亿元:清欠力度前所未有
股权分置改革以来,已有数百家公司大股东承诺对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部分公司已经履行了注资计划。由掏空到资产注入的转变,对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的增长将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将在未来两三年中逐步释放。
11月11日,证监会、公安部等八部委就上市公司清欠问题联合发文,对限期内未完成清欠的上市公司要全面立案稽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截至目前,沪深交易所也连续七次发布上市公司清欠通告。也正在这种"铁腕高压"下,上市公司清欠成绩斐然。
对比数据显示,2002年,两市共有676家公司大股东占款,占款金额967亿元;2003年,两市共有623家公司大股东占款,占款金额577亿元;2004年、2005年,上市公司大股东占款总额度分别为509亿元、456亿元。直到2006年,上市公司大股东占款情况得到了彻底的解决。截至12月28日,沪深两市还有68家上市公司大股东占用资金194.112亿元,其中沪市有30家公司大股东占款,累计占款余额69.85亿元;深市38家公司占款余额124.262亿元。
今年以来,沪深两市共有338家上市公司完成了清欠工作,清欠总额达261.888亿元。此外,17家上市公司以股抵债或以资抵债方案获股东大会通过,正进入清欠程序,合计清欠金额将达20多亿元。而那些不能赶在年底之前完成清欠和股改的公司,随着明年交易规则的调整,将逐步被边缘化。
84.64%:股改收益率创新高
截至12月28日,沪深两市共有1269家公司完成股改或进入股改程序,市值占比为97%。沪、深股改公司市值占比分别为98%和94%,股改工作基本完成。
对三季报的统计显示,前三季度上市公司实现加权平均每股收益0.21元。以在股改中提出业绩承诺的155家公司为样本,这些公司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16亿元,同比增长78.46%,显著高于上市公司整体增长幅度。从报表分析,净利润的增长缘于主营利润大幅增长、费用率降低、非经常性损益增多。足见股改、定向增发、业绩承诺、股权激励、清欠在内的制度性因素已经渗透到了利润表的各个环节。业内人士表示,制度变革正通过资产注入、费用控制等途径逐步抬高上市公司业绩中枢,上市公司今年全年业绩有望创出1995年以来的新高,未来1-2年的业绩也很可能在此基础上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