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钟恬
中国通信服务,招金矿业,中国交通建设,中煤能源,民安保险,……在香港年底一浪接一浪的新股热潮中,“超额认购”和“以上限定价”成了关键词。
刚刚完成了中国交通建设和锦江酒店的新股上市工作,在这片热闹纷呈的背景下,瑞士银行亚洲投资银行部主管洛永勤心情十分舒畅。
“明年新股集资活动仍频繁,瑞银明年最少会安排20家公司上市集资,合计集资额约100亿美元(相当于780亿港元)。”他预期。
到底明年内地企业“出海”能否如洛永勤预期般再掀高潮?在国际各大交易所纷纷向内地企业抛出橄榄枝后,香港内地企业集资中心的地位能否动摇?海外上市企业回归A股又会带来什么影响?9月8日的《外资并购新规》是否仍会使2007年红筹上市一蹶不振?记者请来了业界相关人士解答这四大猜想。
“出海”热情:潮起,潮落?
尽管在预测明年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势头是否持续时,港交所执行总监及业务发展主管霍广文言词谨慎,称这关乎市场情况,但港交所主席夏佳理近日在一公开场合称,内地经济迅速发展,带动企业成长,不少企业或会选择到港上市集资以扩展业务,因此对内地企业来港上市前景感乐观。
同样乐观的还有洛永勤,他认为,明年新股集资活动仍频繁,有别于过去的新股以中资银行股为主。来年新股种类更趋多元化,瑞银明年拟协助上市的20家内地企业中,行业类别就包括保险、煤矿、能源、地产、消费品等。
香港特区政府政策组顾问、京华山一国际(香港)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刘梦熊也持同样观点,因为目前香港市场集资气氛非常好。“工行创造了历来IPO最大集资额,过去一两年交、建、招行等陆续赴港上市,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此外,香港恒指创造了历史高位,美国股市屡创新高,市场进入减息周期。”
事实上,目前已知的正在部署明年海外上市内地企业已有长长的一串名单:中信银行、南方汽车、中国国旅、汇源果汁、重汽集团、碧桂园等。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认为,内地企业赴港的热潮短期内不会改变,也不用担心海外上市使国内优质资源外流,“中国有的是想上市的公司,怕的只是素质不行上不了。”
港交所近水楼台必得月?
不过,除港交所外,各大海外证券交易所也纷纷加快对内地企业的公关步伐。今年在内地举办的几场海外上市论坛中,欧洲证券交易所、东京证券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韩国证券交易所等相关负责人都是齐齐到场。用欧洲证券交易所中国区总裁潘康的话来说,是现在所有国际上排得上号的交易所都到中国来做推介,国内的企业选择多了很多。
相关人士透露,预计明年将有十几家内地企业在欧交所及东交所上市。潘康确认,欧交所有望在明年上半年迎来一家中国企业,谈得比较密切的中国企业有几十家,保守估计,明年欧交所将吸引3到4家中国企业。事实上,内地企业受其他海外市场投资者追捧的程度并不亚于香港,如不久前登陆美国纳斯达克的如家,开盘价高出发行价(13美元)59.4%,上市交易首日一度涨至23.75美元,较发行价上涨72%。
这是否意味着,港交所在吸引内地企业方面,不再是一枝独秀了呢?
对此霍广文表示,不担心内地企业到其他市场上市,因为内地可上市公司的数目很多。他承认会有其他交易所分流一些上市资源的情况出现。这是一个自由市场,这种现象是正常的,不可能一间交易所要了全部的上市公司。
“海归”的如意算盘是什么?
中行,国航,大唐发电,广深铁路,中国铝业,中国人寿,平安保险,……一家接一家地宣布回归。为何这么多的H股公司拥簇着当海归呢?国信证券首席估值分析师汤小生分析,内地到明年就会开始实施新的会计准则,这些公司希望抢在年底之前完成上市。同时,明年内地将推出股指期货市场,需要一些超大型股份以均衡市场。此外,A股市场回暖之后,估值水平、定位也已和国际接轨,使H股公司自身有回归愿望。
刘梦熊则认为,随着A股市场整顿治理取得进展,内地投资者信心恢复,H股取得成绩后,杀个“回马抢”回A股市场正常,现在是信息社会,在香港市场的口碑自然会传到A股。他预测明年这种趋势仍会继续,“吃得了就不要浪费嘛。”
霍广文认为,H股公司回归A股,这是企业发展自身需要。内地经济增长快,企业发展需要庞大资金。
红筹上市:青山遮不住?
由商务部六部委联合发布、9月8日实施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即所谓“10号令”中,对于红筹上市限制的争论还在继续。
包括刘梦熊在内的投行人士表示,“10号令”使红筹上市受到不小影响,在中国市场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经济融合是大趋势的趋势下,需要一些政策上调整,刘梦熊表示还将继续业界呼声向制定政策部门进行呼吁。
对此,商务部研究院外资研究部主任金伯生回应,“10号令”的目的不是为了设置障碍,而是进一步规范企业为实现红筹上市所需的扩股并购,使红筹上市有序发展。“原来民企红筹上市不需批准,10号令规定了一个批准程序,相信企业对红筹上市需证监会批准能充分理解,因为任何国家对企业境外投资都需要一定程度上的审批和监督,不能放任。”
对于投行界意见最大的“自营业执照颁发之日起1年内,如果境内公司不能取得无加注批准证书,则加注的批准证书自动失效”条款,金伯生回应,是有企业反映一年时间太紧,具体审批过程中无法达到,问题是,条款还未经过具体实践过,怎么会知道是不可能达到的呢?“10号令”要经过大多数企业的实践,来证明其可操作性强不强,一年够不够,合不合理现在不能过早下结论。
“‘10号令’对红筹上市要求的条件并不高。符合了要求,审批不难通过。”金伯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