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焦点透视 - 正文

11个月IPO前筹资1182.3亿 2007年两大趋势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朱茵 2006-11-24 07:21: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明年IPO盛筵有大菜也有小吃
  本报记者 朱茵 上海报道
  2006年仅剩一个月,随着股指越过2000点,市场融资总额也超过了2000亿元。业内人士预测,明年的IPO盛筵更值得期待,一方面若干超大型的优质项目已经进入视野,另一方面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将加速上市,一级市场将呈现更多的精彩,对国内外投资者的吸引力也将进一步增加。
  千亿融资---定向增发伴唱IPO大戏
  今年IPO开闸,一级市场前11个月来累计融资额达到2173亿元;包括金智科技、招商轮船等四家公司,共有54家公司发行新股,总的筹集资金为1182.3亿元。平均发行市盈率为22.9倍。平均中签率为0.52305%。再融资中增发有40家公司,大多数都是定向增发,募集资金为685.1337亿元。配股有一家,募集资金2.02亿元。此外,还有5家公司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为69.87亿元,7家公司发行附认股权证的债券,募集资金234亿元。
  就融资方式来看,IPO和定向增发是最多的方式,另有认股权证,马钢股份的认股权和债券可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更富新意。往年的主流方式配股则备受冷落。
  从融资的节奏来看,呈现出总体前松后紧的态势,但又疏密有致。由于8月有国航,10月有工商银行的发行,在这两只大盘股的前后一段时间,发行的速度和密度都有所减少。在新股密集上市的时间段,投资者的申购收益率有所降低。
  市场人士表示,在这大半年的时间内,新股发行已出现了明显的阶段性变化。7月份,新股平均发行市盈率快速上升。6月平均发行市盈率19.78倍、7月份上升到26.88倍,已超过2002年至2005年历年的平均水平,达到近四年来的高位,同时,新股申购中签率也差别较大。从国航的5.3275%到德美化工的0.0487%,超额认购倍数也从2055到18.77,体现出显著的差异。
就增发市场而言,出现先抑后扬的态势。由于新的融资政策对于增发价格作了新规定,导致增发价相对于二级市场的折价率相对减少,这种情况导致投资者在6-9月份对增发的参与热情有限。但在10月、11月份以来,由于二级市场价格上升迅速,因此增发价格,包括很多定向增发的价格与市场价拉开了差距,给了许多机构投资者介入的机会。也使得不少公司的定向增发获得了较好的发行效果。
  从行业来看,这些IPO公司大多属于制造业、金融业、信息技术业、交通运输等。
  未来一个月内,是否还将有大盘股的发行?一些业内人士表示,预计不会有超大盘的项目出现,市场筹资额度与11月保持相近,也可能会有几十亿的中等规模的个股发行,但市场传言的交通银行、平安保险、中国人寿、建设银行、广深铁路等筹资额较大的项目,预计将在明年的一季度,最晚二季度登陆内地市场。

  2007年两大趋势-----大航母不断 小项目纷呈
  对于明年一级市场的总体状况,长江证券研究所认为:中国货币流动性过剩问题尚未解决,仍有大量热钱在冲浪股市,并且随着WTO五年过渡期的结束,中国金融市场将进一步对外开放,外资涌入成为趋势,同时开放式股票型基金爆发式增长,保险资金、社保基金入市比例放宽,都将为股市提供充沛的资金,这些源头活水将承接大盘蓝筹股以及海归国企的A股IPO,同时进一步稳定市场重心,并有望推动指数走高。因此,在不少分析机构看来,明年的市场会呈现一二级市场共舞繁荣的局面。
  海通证券投行负责人林涌表示:对于融资规模创新高,目前应该有不同的视角和心态,今年的融资规模虽然创出新高,但是和银行贷款相比,直接融资所占的比重仍旧在5%左右。而从居民投资的角度来看,也不应该仅仅是银行存款不断增加。与海外市场相比,我们的直接融资规模更是有限。他表示:目前我们市场缺的不再是资金,而是更多蓝筹股,能够带来长期投资价值的优质公司的上市正是投资者所期待的。
  林涌认为,从趋势上来看,明年的一级市场将呈现两大特征:一方面是大型项目不断登陆,这不仅是市场期望的,同时也是管理层倡导的,更能体现资本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并且对未来股指期货的推出也十分有利。另一方面,中小规模的企业上市数量也将十分可观,从今年后期来看,曾出现平均每个交易日上一家新股的时段,在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下,中小企业,高科技企业,他们在股改之后借助资本市场做强做大的愿望十分强烈,未来上市公司数量增多,无疑将体现市场的多元化,丰富投资品种。
  也有证券分析师认为,延续今年银行股的发行势头,明年在金融领域,还将有银行股、保险股、证券公司的新股上市,由此,内地资本市场上的金融结构将更加丰富,这也反映了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开放的背景下,银行、保险、证券的增长势头良好。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