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本报信息数据中心的统计,截至8月28日,房地产上市公司中,已经有59家公布了2006年中期报告,占到行业的八成以上。数据显示,在已公布中报的房地产上市公司中,34家主营业务收入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31家净利润同比增长,其中增长幅度在50%以上的达到了15家。
统计显示,已经公布中报50余家房地产企业总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3.97亿元,同比增长16.67%;净利润37.15亿元,同比增长24.86%。
行业资深人士普遍认为,房地产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是,2005年以来房价依然持续上涨,加上房地产特殊的会计制度,半年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2005年或者2006年初的销售成果,本轮调控的影响还没有体现。
房地产项目必须在竣工后,结算款项才会体现在财务报表中,因此资产负债表中的"预收账款"对房地产企业未来的业绩有明显的指示意义。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已公布中报的房地产上市公司预收账款总计高达277.15亿元,同比增长64.89%,为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的1.15倍。这意味着,未来半年或一年内,房地产上市公司的业绩已经有高额预收款的保证。
虽然面临国家宏观调控的考验,但是多数行业研究员依然看好房地产行业未来的整体业绩。
国泰君安张宇表示,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是为了解决行业内现有的资源配置方面的一些矛盾,比如地方政府的"卖地经济"和银行信贷过分向房地产相关产业倾斜等。
他认为,调控后新的"游戏规则"有利于供给结构的改善。一方面,城市化的发展,使有效消费需求的增长和释放还有相当大的潜力;另一方面,严格管理闲置土地的调控政策会加快过去5年囤积土地的开发建设;因此未来行业景气有望保持平稳,重点公司业绩仍然看好。
业内专家认为,宏观调控的政策促进了房地产企业的洗牌。
张宇认为,调控通过土地、资金、税收等杠杆,挤压原有高利润盈利模式,因此群体繁荣将终结,个体分化会加剧,万科收购南都等房地产并购案的频发即是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