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焦点透视 - 正文

央企并购“英雄谱” 绕不开“三甲”情结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徐建军 2006-03-27 09:51: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本报记者 徐建军
  这是一个群雄并起的年代,在企业并购市场上更是如此。
  各路英雄纷纷登场,有民资,有外资,更活跃着中央企业。相对于还有些灰头土脸的民营企业,央企的衣着更为光鲜一些;相对于咄咄逼人的国际资本大鳄,央企毕竟是自家人,更容易得到各级政府和其他企业的信任。
  于是,一支重要力量就这样登场了。围绕央企并购,争论也始终没有停息,例如,央企在竞争性领域的进出,会否加剧现存的垄断格局,等等。央企并购招数花样翻新,效果悲喜不一,只是滋味自在品味。
  挟原料以令“诸侯”
  从2003年6月将包铝集团收入囊中,到2006年3月收购抚顺铝业有限公司100%的股权,短短几年间,中国铝业涉足山东、山西、河南、贵州、甘肃等多个省区,收购了数量众多的电解铝企业,其中,产能最小的不过10万吨。
  地方政府和电解铝企业之所以愿意投到中铝旗下,是因为中铝有他们最想要的原料:氧化铝。中国氧化铝的缺口一直很大,进口价格又让一般企业难以承受,在宏观调控的重压下,大多数没有原料来源的电解铝企业艰难度日。“背靠大树好乘凉”,有了中铝的庇护,他们就有了便宜稳定的原料来源,由此有望求得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铝的算盘又是怎么打的呢?上下游一体化的经营战略是其主要动力。国泰君安分析师周明分析,尽管中铝目前的氧化铝产量占国内产量的99%,但是由于易受进口货影响,所以基本上没有价格上的话语权,市场波动会给企业利润带来较大影响。向下游产业链的拓展可以将最终产品的利润在产业链上均匀分配,在“荒年”的时候也不至于太受影响。
  钢企超级“服务商”
  与中铝等企业相比,中钢集团在央企名单里并不是很出名,以至于很多人以为“中钢”是某家企业的缩写。但它在业内却绝不容小觑。短短一年内,这家公司先后以不同形式控股了洛耐、西冶和邢机等在钢铁业内颇有名气的企业。
  这些都发生在公司总裁黄天文从五矿来到中钢之后。他旗帜鲜明地给中钢作了定位,就是“为钢铁工业和钢铁生产企业提供综合配套服务的集资源开发、贸易物流、工程科技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
  操刀这些并购的中钢集团投资公司总经理吴永胜对记者表示,并购不是单纯做大做强,而是直指提高公司的整体配套服务能力。一两年间,中钢与中国的几十家钢铁企业签订了涵盖矿石供应、各项配套服务的战略合作协议,提供从原料到招标咨询的各类服务。
  对吉林炭素(000928)的收购无疑是中钢并购的一个阶段性顶点。这倒并不全在于收购的规模,更在于收购的对象。此举意味着中钢集团拥有了第一家上市公司。签约仪式结束以后,黄天文踌躇满志地表示,“中钢对吉林炭素的整合,必将影响到对兰州炭素、南通炭素和开封炭素等企业的整合。”这三家企业是继吉炭以后的国内第二、三、四大炭素企业,如果整合成功,中钢在这一领域即可奠定霸主地位,其雄心可见一斑。
  绕不开“三甲”情结
  中国化工集团无疑是今年最耀眼的“明星”之一。短短几个月内,先后传出它已经或者将要收购沧州大化(600230)、沈阳化工(000698)和黄海股份(003579)的消息。
  对于这三家上市公司来说,有的生产经营中面临原料及市场诸方面压力,有的业绩不理想,与中国化工联姻无疑能大大增强自身实力。而对中国化工来说,这样做可以延长产业链,借整合迅速壮大自己。
  银河证券化工分析师李国洪认为,目前,整个国际石油化工领域的一个趋势就是专业化和上下游一体化。
  另外一位分析师却认为中国化工别有动机。他告诉记者,李荣融曾在国资委成立之初对央企下达了“三年内必须做到行业前三名”的指令,做不到的就要另找“婆家”,明年,三年大限就要到了。按照中国化工的发展战略,在三年内完成企业的重组后,资产规模达到1000亿,即便如此,这个规模也只是接近现在的中海油,与中石油和中石化两个巨无霸相比差距甚远。
  他认为,按照国资委现有政策,中国化工有可能会被前两强兼并。快速做大做强主业就成为公司关乎存亡的大事,兼并收购其他企业则是一条捷径,如此频繁的并购就不足为奇了。
  赶时髦买个金融企业
  与央企整合实业企业的传统并购相比,并购金融企业显得更“时髦”一些。
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在央企的投资公司中可称“老大”,近几年公司在金融界动作频出。它先后收购国投弘泰信托,与瑞银组建国投瑞银基金,参与组建渤海银行,并在多家金融企业有股份。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远、中铁工程等央企也纷纷“赶时髦”冲进了金融业。在最近登场的渤海银行中,中国远洋拥有13.67%的股权,为第三大股东。中铁工程则携旗下子公司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收购衡平信托72.39%的股权,中铁工程拥有58.86%的股权,成为这家信托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中铁工程成为首家控股金融企业的大型建筑集团。
  收购久联证券并改名航天证券,这是十大军工集团之一航天科工集团大金融领域的一个大动作。
  航天科工集团一直在寻找合适的金融平台,收购久联了却了公司的这桩心事。据悉,航天科工集团内部确定,进入证券业分两步走,一是对久联证券进行收购重组,完善布点,增加北京和深圳两地;二是尽快实施增资扩股,逐步完善经纪、证券承销、资产管理、收购兼并、基金管理等业务体系,由现在单一业务经纪类券商转变为多种业务并举的综合类券商。
  据航天科工集团有关人士介绍,集团短期内不会倚重证券业来创收、盈利,但作为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证券公司所具有的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将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金融企业的融资功能也是一些央企所看重的。某家央企近年在并购市场上很活跃,原因是这几年效益非常好,能够用利润来投资。但是这家企业负责人还是表示,需要开辟在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尤其是要上市,“以备天有不测风云!”
  并购者的酸甜苦辣
  中钢投资吴永胜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例子,当年该公司收购一家地方国企时,本来已经达成协议,结果对方企业领导突然来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改投了一家民营企业。吴永胜非常纳闷,多方打听,原来民营企业允诺给这家企业领导以“股权激励”,而这是中钢在现有政策下不可能给的。
  “有时变化太快,令人始料不及。”操刀对外并购的吴永胜提起与很多企业打交道时感叹。“白纸黑字写得好好的,可说反悔就反悔,说声‘对不起’就不讲道理了。现在很多事情只有把并购做到80%,做到掌握了人事权,财务权等关键权力以后才敢对外界说成功。”
  业内人士戏言,横在央企并购前面的有“三座大山”:国资委、企业和竞争对手,国资委倒不是央企的“老板”国务院国资委,是指地方国资委。这三个每个都是“硬骨头”,每个都得啃下,地方国资委要说服,对方企业领导的疑虑要打消,还要时刻提防着对手。
  地方政府领导现在也明白了,央企有着非常强的实力,有了央企背景,企业能有更大发展空间,而且收购完不大可能就把企业搬到北京去,只要留在当地,企业的发展对当地税收以及就业都大有好处。
  “有痛,更快乐着,”这就是这些央企“并购英雄”的感受。(中证网)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