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关注资本市场发展格局 股权分置需全面解决
央行昨日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对资本市场的风险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报告认为,要解决股票市场的深层矛盾,必须全面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报告同时提出,目前券商风险已被有效遏制,但还要对造成证券公司风险的原因予以高度关注。
解决股票市场的深层矛盾
《报告》称,目前,股票市场发展中应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披露的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二是市场定价机制有待完善;三是股权分置问题需要全面解决;四是市场融资功能萎缩,产品结构存在缺陷;五是上市公司质量和规范运作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加强;六是证券公司需要综合治理;七是机构投资者需要进一步发展。
《报告》强调,股权分置问题作为中国资本市场上特有的股权结构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报告》建议推进股票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具体任务是:股票市场要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规范运作水平;积极稳妥地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扎实推进证券公司风险处置和改革重组工作;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建立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鼓励市场创新;积极稳妥地推进对外开放;完善法制和诚信建设;加强监管,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此间观察人士认为,股票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直接融资,避免金融风险过于向银行体系集中,对维护金融稳定有着重要作用。央行《报告》客观地评价了股票市场的风险和深层次矛盾,并着重指出股权分置问题的弊端,要求全面解决股权分置问题。这体现了央行对股票市场的高度重视。
券商风险已被有效遏制
《报告》揭示,截至2004年底,131家证券公司中正常经营的有120家,证券营业部2935家,证券从业人数7.87万人。除新开业或整顿的17家公司外,其余114家证券公司总资产3293亿元,负债总额2625亿元,净资产669亿元,净资本453亿元,自营证券市值约为472亿元,受托资金301亿元。因证券市场近年来持续低迷,证券公司经营业绩出现下滑。2004年,114家证券公司累计营业收入169亿元,累计亏损167亿元。
《报告》称,造成证券公司风险的原因应引起高度关注:一是部分证券公司治理结构尚未完善,风险管理能力和内部控制机制有待提高;二是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单一,卖方业务发展滞后,创新发展的环境缺乏;三是客户交易结算资金存管、国债回购、委托理财等制度设计还不完善,为证券公司违规经营提供了可能性;四是证券业的法制建设和监管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报告》预期,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在今后的两年时间内,将基本化解现有证券公司风险,有效防范新风险。为此,要继续加强风险监测和监管;妥善处置风险,以市场化的方式处理不良资产和负债,推出和完善市场化的风险消化机制;进一步加强证券公司重组工作,促进优秀的证券公司做强做大;完善制度建设,包括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的第三方存管制度、法制建设和执法机制;实行规范和强制的信息披露制度;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推动证券公司的业务创新;扩大对外开放。
观察人士分析认为,从央行此番《报告》的口吻来看,券商行业的整体风险已基本释放。在主管部门的主持下,经过一两年的继续化解,证券公司的风险将处理完毕。而在客户保证金等方面的种种漏洞堵住之后,一批更有竞争力的券商将不可避免地浴火重生。
债券市场保持平稳发展
《报告》指出,从债券品种看,中国债券市场交易品种主要包括国债、金融债券、次级债券、企业债券4大类。
《报告》提醒未来一段时间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债券市场融资总量偏低,产品结构不平衡,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却明显滞后;二是债券市场交易品种不够丰富,缺乏一般性金融债券、市政债券、资产抵押类债务工具等;三是债券发行主要集中于中长期,债券市场流动性不强,价格发现功能不充分,债券收益率曲线虽已初步形成但仍有待完善;四是债券市场还未形成合理的信用评级机制,评级机构的诚信责任不足,专业性和独立性受到普遍质疑;五是债券市场会计税收制度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债券市场的发展;六是交易所债券市场在托管制度及结算制度等制度安排上还存在着一定缺陷,为一些证券公司的违规经营提供了可能。
《报告》强调,今后要积极推动债券市场的金融创新;进一步完善债券市场会计税收制度;建立健全债券信用评级体系;规范交易所债券市场;加快银行间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场运行架构。
观察人士认为,我国的债券市场经过了彻底整顿之后已重新焕发了青春,发展十分迅速。但是,目前的发展速度仍然无法满足各方的需求,因此,设计并发行更多的债券品种,充分进行金融创新是今后的重点。一方面应继续放松管制,大力发展公司债券,推进资产证券化和市政债券、地方政府债券;另一方面则是以深化债券市场功能为核心,推动工具创新,加快利率互换及债券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的推出进度。《报告》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中证网)
●银行业需高度关注五大风险 继续加大银行业改革重组力度
□记者 王妮娜
首只国有银行股,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0939,HK)在香港成功上市,这只是两年来中国银行业加速变革的冰山一角。
近日央行在《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以“突破性进展”评价这场席卷三万余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改革。但报告指出,需要高度关注五大风险,继续加大银行业改革重组力度。
改革成效初显
在这场旨在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的变革中,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快速增长,资产质量逐步改善,抵御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报告》认为,由于更加注重加强贷款风险控制,银行业资产总额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通过加大非信贷资产处置力度,改进风险管理体制,银行资产质量逐步改善,资本充足率提高较快,抵御风险能力增强。特别是实施股份制改造的国有商业银行和已经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基本上没有风险准备金缺口。
改革的成果直接体现在银行的经营利润上。2004年底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账面利润1011.19亿元,同比增加704.22亿元。
五大风险藏隐忧
《报告》提醒,2006年年底中国金融业将全面对外开放,中国银行业要进一步提高竞争力,需高度关注五大风险,即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
尽管银行业不良贷款的比例逐年呈下降趋势,但是信用风险仍是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突出表现为不良贷款和风险集中。
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银行业面临的市场风险值得关注。尤其是当前中国银行业盈利主要来自利差收入,市场价格“一小动”,很可能带来银行财务风险的“一大动”。
操作风险对于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的中国银行业来说,更是一大“软肋”。
全方位加大改革力度
《报告》强调将加快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中行、建行和工行应围绕转变经营机制,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强化资本约束;加快引进战略投资者,引进先进的管理机制和人才;创造条件择机上市,发挥资本市场的约束、监督和促进作用。农行的改革则将从农村金融整体改革统筹考虑。
农村信用社改革将进一步深化。有关部门将研究制定农村金融改革总体方案,结合农村信用社、农发行、邮政储蓄、存款保险制度、农业保险等改革,构造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在财务上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机构体系。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改革将继续推进;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重组是防范和化解其风险的重要途径;对城市信用社实施分类监管;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定位将面临动态调整;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改革方案正在加快研究,通过改进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不良资产市场,为金融体制改革服务。
然而,金融体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强调金融机构自身改革固然重要,但要实现金融稳定、防范金融风险,离不开外部环境。以降低信用风险为例,金融体系配套改革至关重要。比如,需要采取多种手段扩大直接融资比例,推动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发展,缓解银行业风险集中问题;拨备制度改革作为消化不良资产的重要手段,仍然受制于会计制度和税收政策的不确定;风险产品交易市场和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尚未建立,增加了银行业处置历史遗留不良贷款的难度。
●《报告》为保险业提示风险
重点关注利率、资产负债匹配、资金运用等问题
□记者 曹海菁 北京报道
昨日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提醒保险业,未来发展需重点防范利率、资产与负债匹配、资金运用等风险。即人寿保险公司对客户承诺的高回报率与央行利率近年不断下降所产生的”利差损”问题,保险公司中长期资产与负债的匹配程度较低问题,以及受证券市场低迷、部分证券公司风险暴露等影响而涉及的保险资金运用问题。
在“保险业发展现状”部分,《报告》充分肯定了保险业近年来所取得的突出成绩。这些成绩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保险业持续发展,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二是经营主体不断增加,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三是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四是保险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初显成效,市场定价机制逐步形成。五是保险业全面对外开放。《报告》指出,自2004年以来,我国保险业呈现三大新的特点。保险业发展速度开始趋缓,但财产险市场发展较快,保险业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
在“保险业发展需要关注的方面”部分,《报告》着重提出了保险业需关注的两个方面问题。一是中国保险业规模仍然较小,发展潜力尚待开发;二是中国保险业需重点防范利率、资产与负债匹配、资金运用等风险。《报告》指出,目前我国保险业关键指标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保源转化率较低。以2004年统计数字为例,我国保险深度(全国保费收入占GDP的比例)为3.4%,保险密度(人均保险收入)为332元。此外,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在区域上也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保费收入无论是人均还是总量都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
《报告》认为,保险公司利差损问题现十分突出。同时,我国一些寿险公司在产品定价时,没有全面考虑资产负债的期限、利率和币种匹配问题,中长期资产与负债的匹配程度较低。另外,近年来保险公司在资金运用中也出现了一定的风险,具体表现在保险公司的部分银行存款存在风险较大的中小银行,投资于证券市场的资金受证券市场持续低迷、部分证券公司风险暴露的影响损失较大。
●声音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 赵锡军
这是我国头一个关于金融稳定方面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金融业改革的深入,开放程度不断提高,进入到金融市场中的主体越来越多,金融行业分得越来越细,国外机构进入,交易量增大,不同主体之间免不了产生利益冲突,在活跃市场的同时,带来很多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为了避免这些不稳定因素对金融行业和国民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央行系统地提出金融稳定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
报告提出,金融稳定不是静止不变,也不是零倒闭,而是动态的稳定,优胜劣汰的稳定,是保持金融业健康地发展。我国是发展中的经济,也是转轨经济,制度要发生变化,新制度出台,老制度退出舞台。因此,“稳定”是很难做到的,制度变革也不能用稳定不稳定来评价,只能说它使得金融业变得更有竞争力,变得更健康。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松奇央行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指出,金融业的存量风险得到控制,整体情况比较稳定,并对今后金融稳定的情况进行展望,提出了一些大致措施。
在保持金融稳定方面,我觉得中央银行在今年的做法比较成熟,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比较恰当,效果也很明显。比如,调整汇率形成机制,放弃单一钉住美元制度。虽然升值的幅度不大,但给国际金融市场造成一种印象,那就是中国已经改善了单一钉住美元的制度,汇率形成机制更富有弹性,这对原有的国际货币结构会产生影响,做了一个很好的开头。
另外,央行通过汇金公司入股商业银行,入股券商,稳定了金融市场,对处理一些问题金融机构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周春生由于体制的原因,我国金融系统比较脆弱,银行业存在大量呆坏账,不良资产比率高,银行治理也存在缺陷。央行在保持金融稳定上有两个职能:一是对内的稳定,帮助银行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渡过难关,避免金融机构发生危机,引发金融危机;二是对外的稳定,要防止国外大量游资的冲击导致国内金融市场不稳定,防止国外的投机活动对人民币汇率稳定和金融体系稳定的负面影响。
这几年,我国金融监管机构进行了重大改革,专门成立了从事银行业监督的银监会,中央银行把一些职能划到银监会,又新成立了征信管理局、金融稳定局等部门。央行将在金融活动和经济活动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除了制定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对于金融系统的稳定和金融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也将更多的关注。从这个角度看,出台金融稳定报告也在情理之中。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社会和谐首先是经济和谐,经济和谐首先是金融和谐。2006年底我国金融业要全面对外开放,时间紧迫;但我国金融系统非常脆弱,银行没有分散风险的功能,资本市场能够分散风险但是又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所以整个金融体系需要重新整合、改革。这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央行在金融稳定方面做了很多事情,包括注资券商、汇率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成立央行上海总部、完善法律体系等等,央行有战略地一步步推进,先做它能做的事情,同时向最核心的部分推进,最后就是想形成一个和谐的金融生态。
我国的央行逐渐向专业的央行发展,不过难啃的骨头还在后头,比如我国的货币政策还不独立。这有待于整个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市场化,政府职能的转移等等。在十一五规划中,这些可能会得到很好地推进。
湘财荷银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林伟萌证券市场中的一些不稳定因素正在得到释放,但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开放是化解不稳定的有效途径,现在基金公司、银行的合资对预防未来可能出现的金融危机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信证券研究所总经理徐刚国内目前非银行机构的稳定性出了问题。中国金融市场中的不稳定很大程度是体制原因造成的,这种不稳定只能通过加快开放的步伐,积极引进西方更加先进的制度和技术才能解决。越不开放,越封闭的后果只能是风险不断积聚,然后集中爆发。(尚晓阳申屠青南齐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