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濒临退市如同一只脚踩在悬崖边,稍不注意便会跌得粉身碎骨,相关上市公司为求自保必然会使出浑身解数,大股东赠送资产和豁免债务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两大招,今天的主角*ST宜康(原名宜华健康)正是如此,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公司面临的压力。
那么,宜华健康面临的自保压力到底有多大?从数据上看,至少有三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宜华健康的头顶,而且有一把已经直指退市。
首先从财务数据开始。根据2021年报,宜华健康归属母公司股东的权益(也即净资产)已是-3.18亿元,2022三季报时更跌至-6.19亿元,不出意外将是连续四年下降。事实上,哪怕不考虑下降这一点,如果2022年报净资产仍然为负,宜华健康将直接退市。
退一步讲,哪怕2022年财报时净资产能够由负转正,宜华健康的持续经营能力也是存在问题的,因为根据公司的利润数据,宜华健康2019年以来便未曾录得年度盈利,截至2022三季报时的累计亏损为31.69亿元,已经是公司总资产的四分之三以上。
就算再乐观一点,连持续经营能力都不作考虑的话,宜华健康大股东的质押问题同样难以忽视。
根据统计,共有7名宜华健康大股东的股权质押尚未完全解押,其中有6人的持股质押比例超过90%,作为实控人的刘绍喜虽然持股不多,但持股全部质押,这一点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在如此严峻的环境之下,宜华健康想尽办法自保也就不奇怪了。从公司已发布的公告来看,宜华健康并不像多数上市公司那样,在大股东赠送资产和豁免债务之间择一使用,而是连续用了两招。
具体来看,根据宜华健康2022年12月28日签发的公告,子公司众安康后勤曾在2019年12月从华润银行东莞分行获得1.169亿元贷款,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按时偿还,后来作为债权人的华润银行东莞分行将这笔债权转让给广州资产,广州资产又在2022年12月选择挂牌转让,最终由保亿投资受让上述贷款的债权,当时计算的本息是1.555亿元。
按照宜华健康当时的说法,为缓解公司资金压力,妥善解决债务,降低公司负债率,促进公司经营稳定,在和保亿投资友好协商,主债务人也由众安康变更为宜华健康后,保亿投资同意豁免债务本息1.4312亿元,意味着宜华健康完成偿债所需偿付的本金从1.169亿元大幅缩水至1350万元,此外还需按照9%的年利率(每年以360天计算)对该款项付息,最终支付金额按实际经过的日数计算。值得关注的是,保亿投资在从广州资产手中受让债权时,所付出的转让价款是1191.62万元,虽然1.4312亿元的债务豁免规模看似颇高,但豁免后1350万元的债务重组规模,再加上可能获得的利息收入,对于保亿投资而言仍有盈利空间。
很明显,虽然9%的利率相对目前的商业贷款利率来说高了不少,但宜华健康需偿付的本金已经大幅减少,在计息基数偏低的情况下,利息自然也不会太高。倘若能够成功偿债,债权方保亿投资不仅能得到债权的差价收益,同时还能获得利息,债务方宜华健康也能大大减轻偿债压力,财报上也会更好看。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债务豁免无疑是双赢之举——至少表面上如此。
事实上,宜华健康不止通过债务豁免得到了救命资金,实际控制人也主动给上市公司送来了资产。
根据宜华健康2022年12月31日发布的公告,实控人的关联方汕头市博承投资有限公司、深圳市达荣辉实业有限公司为支持宜华健康的发展,拟将其持有的深圳市颂阳实业有限公司100%股权无偿捐赠给上市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宜华健康医疗产业有限公司,该公司截止2022年9月30日的净资产为1750万元。倘若考虑到捐赠协议中其他有利于宜华健康一方的内容,实控人对于宜华健康,已经不止是上心这么简单了。
(来源:2022年12月31日,宜华健康《关于受赠资产暨关联交易的公告》,其中乙方为宜华健康,甲方为实控人)
有意思的是,对于如此偏向宜华健康的债务豁免和资产赠送安排,最先作出反应的不是投资者,而是交易所方面,因为公司在2023年开年即收到了深交所的关注函。根据该关注函,深交所要求宜华健康说明颂阳实业已披露的财务数据是否真实反映了该公司的状况,颂阳实业是否存在未予披露的对外担保、资金占用、纠纷诉讼等问题。
总结起来,宜华健康在面对退市的情况下,减免债务以及资产赠送并不令人意外,因为公司从动机上是需要这些利好的。不过问题是,上述利好虽然足以让宜华健康短期保命,但这不代表起死回生,因为前述1.4312亿元的债务豁免以及1750万元的资产赠送,相对于宜华健康的净资产负数规模来说仍然不敷应用,除非大股东还能提供更多资产。
说得更明确一点,宜华健康眼下面临困境,但与其他曾上演“困境反转”戏码的上市公司的情况并不一样,投资者如果想从中博取收益,恐怕还需再思考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