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似转向 央行真要“放水”吗?
近日,发生了二个事件,使得坊间纷纷传言:决策层又要开始新一轮的“开闸放水”,去杠杆政策也要出现调整。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均表示否认:货币和信贷政策并没有发生大的转向。
第一件是央行通过窗口指导,鼓励银行购买低等级信用债券。AA+及以上评级按1:1比例给予MLF,AA+以下评级按1:2给予MLF资金,但要求必须为产业类,金融债不符合。同时,也鼓励银行把资金投向实体经济,但不鼓励票据和同业借款。
第二件,银保监会近日也召集多家银行,就做好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举行座谈会,要求大中型银行要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合理确定普惠型小微贷款价格,带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实际贷款利率出现下降。帮扶有发展前景的困难企业。
细想一下,央行现在向实体经济“放水”也有一定的道理,在过去几个月,债权违约频现,网贷行业屡见“爆雷”,A股指数一路向下,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爆仓现象增加,钱荒问题逾加严重,于是引发社会各界对新的流动性风险的担忧。
实际上,关于流动性问题还是要辩证来看待:如果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就会导致政府、企业、居民大家都来加杠杆,杠杆撬动资产泡沫和物价上涨。
但是,如果像现在过于紧缩,不仅之前的潜藏的金融风险就会爆发,而且广大中小微企业也会陷入流动性枯竭的困局,从而危及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特别是我国前两年的货币政策相对偏宽松,就不能一下急踩刹车。举个例子,2015年A股一路上扬,主要是一些投资者通过高杠杆募资进入股市,而当监管层采取疾风暴雨式的去杠杆,导致股市流动性危机,几十万亿财富瞬间蒸发。所以,历史教训是去杠杆不能过猛,更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就可能会引爆潜在的风险。
事实上,决策层“去杠杆”的意志不会动摇。今年4月初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就明确,以结构性去杠杆为基本思路,分部门、分债务类型提出不同要求,地方政府和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尽快把杠杆降下来,努力实现宏观杠杆率稳定和逐步下降。
这表明,决策层对去杠杆的态度始终是坚决的。所以,在我们看来,决策层的去杠杆化的意图没有变,去杠杆也不会半途而废。但目前如果一下子去杠杆化过猛,很容易发生全局性的危机。所以,想要“降杠杆”就必须要先“稳杠杆”,只有实体经济各方面都稳定,然后再重新恢复“去杠杆”进程,最多也就是出现小范围的金融风险,系统性金融性将会总体可控。
现在看来,央行和银保监会的确是想要“定向放水”,但是主要目的是想在“去杠杆”之前,要先来“稳杠杆”,防止实体经济陷入困境中。可能有人会问,现在一边是央行指导银行去买低信用等级的企业债。而另一边又是银保监会,要求国有大行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为啥监管层把话都讲得这么直白呢?
对此,我们认为中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通畅,所以央行和银保监会才讲话如此直截了当。一方面,货币政策信号被扭曲。如果决策层只是放水。那么,银行等金融机构只会把钱放贷给国企、央企、地方融资平台。而现在直接要求银行将资金投向中小微企业,恐怕就没有银行敢不照办了。
另一方面,即使央行现在加大货币投放,但信贷资金也很难如愿到达实体经济,特别是民企和中小微企业,因为银行是追求低风险和利益最大化的,如果不把话挑明,多数释放出来的流动性都跑到了虚拟经济领域。中国信贷结构性顽症无法改变。
此外,央行这次窗口指导银行去购买低等级的信用债券,主要是给信用债背书,目前信用债出现了信任危机,信用等级较低的民营企业无法在市场上融到资金,信用债的融资功能逐步丧失。为了保证更多优秀的民营企业能够在债券市场上融到资金,央行只能通过窗口指导银行去买低信用等级的债券,以稳定市场信心。
央行这次真的是“开闸放水”吗?我们认为适度的宽松确有必要,因为如果降杠杆速度过猛,反而会引发一场新的危机。所以,决策层目前只能是先“稳杠杆”,确保不发生全局性的危机,然后再给虚拟经济降杠杆,之后企业、居民也要降杠杆,但是这却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操之过急,会导致金融和实体经济发生流动性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