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特变电工(600089)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公司的主营业务
公司主营业务包括输变电业务、新能源业务、能源业务及新材料业务。公司输变电业务主要包括变压器、开关、电容器、电抗器、电线电缆及其他输变电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输变电国际成套系统集成业务等;新能源业务主要包括高纯多晶硅、逆变器、SVG等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为光伏、风能电站提供设计、建设、调试及运维等全面的能源解决方案及风能、光伏电站的运营;能源业务主要包括煤炭的开采与销售、电力及热力的生产和销售;新材料业务主要包括高纯铝、电子铝箔、电极箔、铝制品及合金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报告期公司主营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
(二)公司主要经营模式
公司各主营业务拥有完整的研发、采购、生产、销售、售后服务体系。公司输变电产业相关业务围绕产品特点,主要采取“以销定产”的经营模式,仅有部分标准化产品根据市场需求先少量生产再销售;公司主要通过EPC总承包方式承担国际成套系统集成业务的设计、采购、施工、安装、调试、运维服务等工作。新能源产业高纯多晶硅业务根据签署的订单、市场情况制定生产、销售计划,保证公司高纯多晶硅产品生产、销售顺利进行;新能源电站业务以EPC、BT、BOO等方式进行风光资源开发及建设,为新能源电站提供系统的能源解决方案,并开展光伏、风能电站运营业务。能源产业煤炭业务采用“以销定产”、与客户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签订长单的经营模式进行生产及销售;火力发电及供热业务根据市场需求发电和供热。新材料产业相关业务采取“以销定产”的经营模式,主要根据与客户的订单和生产经营计划来组织当期的生产。
(三)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所处行业主要为输变电行业、新能源行业、能源行业、新材料行业。
1、输变电行业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拉动了国内外电力设备需求。在此背景下,电网投资呈现结构性增长:特高压骨干网建设加速推进,“沙戈荒”大基地配套项目密集启动,西南水电与抽蓄项目协同发展,国际电网现代化升级改造,多重因素共同驱动下,输变电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局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3635亿元,同比增长5.9%;电网工程完成投资2911亿元,同比增长14.6%。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2025年全球电力市场年中更新报告》,2025年和2026年电力需求仍将分别增长3.3%和3.7%,全球电力市场呈现需求强劲增长、能源结构转型、排放趋稳及价格区域分化等特点。
2、新能源行业
随着能源结构的持续调整,可再生能源总体保持高速发展,利用比例以及消纳质量同步提升,在保障电力供应和促进能源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5年上半年,我国风能及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历史性超越火电装机容量,能源供应多元化、绿色化格局加快构建。然而,在新能源产业整体向好的发展趋势下,光伏行业各环节的供需失衡、制造企业内卷式竞争,产品价格持续低迷。
多晶硅方面: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统计数据,2025年上半年,我国多晶硅产量约59.6万吨,同比大幅减少44.1%;我国多晶硅整体价格承压下行,N型复投料从2025年1月初的均价人民币4.15万元/吨(含税)下跌至2025年6月底的人民币3.47万元/吨(含税),跌幅16.4%,报告期产品价格低于行业平均成本,全行业仍处于持续亏损状态。
光伏、风力发电方面: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3648GW,同比增长18.7%,其中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达到1673GW,历史性超过火电累计装机。2025年上半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约212GW,同比增长约107%;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达到约1100GW。2025年上半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约51GW,同比增长约99%;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风电累计装机达到约573GW。
公司是国内领先的多晶硅生产商和风光电站建设及运营商,主要从事上游多晶硅生产、下游风光电站建设、运营。多晶硅的竞争对手主要有通威股份有限公司、协鑫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等同行业企业;风光电站建设的竞争对手主要有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正泰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等;风光电站运营的竞争对手主要有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协合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3、能源行业
长期以来,我国煤炭、煤电产业为保障能源安全、服务能源电力绿色转型以及稳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作为当前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成熟、成本相对较低且调节能力储备丰富的常规电源,煤电在保障电力供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筑牢煤电兜底保障,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以来,我国煤炭产能继续释放,煤炭产量稳定增长,煤炭进口量有所下降,煤炭供给相对比较充足。国内煤炭消费总体偏弱,煤炭库存处于历史高位,行业经济效益大幅下降。
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
24.0亿吨,同比增长5.4%;进口煤炭2.22亿吨,同比下降11.1%;新疆累计原煤产量27898.3万吨,同比增长12.4%。截至6月底,煤电装机12.1亿千瓦;煤电利用小时为2056小时,同比降低147小时。
公司煤炭矿区位于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确定的第十四个大型煤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煤炭核定产能共计7400万吨/年,其中南露天煤矿核定产能4000万吨/年、将二矿核定产能3000万吨/年、将一矿核定产能400万吨/年。公司已运营电厂为昌吉2×350MW城市热电联产电厂、准东北一2×660MW“疆电外送”电厂、巴州2×350MW热电联产电厂和准东2×660MW电厂。公司煤炭业务的竞争对手主要是新疆煤炭生产企业,包括国家能源集团新疆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宜化矿业有限公司等;公司火电业务竞争对手主要为新疆相关电源企业,包括五彩湾北一发电有限公司、华电新疆发电有限公司昌吉分公司等。
4、新材料行业
铝是重要的基础原材料,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铝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装备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铝行业是国家重要的基础产业,氧化铝和原铝作为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与机电、电力、造船、汽车制造、包装、建筑、交通运输、日用百货、房地产等行业密切相关,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铝生产国和消费国,铝行业在中国的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上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部门印发《铝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旨在加强全产业链统筹谋划,充分发挥我国铝产业基础好、市场规模大等优势,引导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2025年上半年,国内氧化铝产量4515.1万吨,同比增长9.3%;电解铝产量2237.9万吨,同比增长3.3%;铝材产量3276.8万吨,同比增长1.3%。国际铝业协会预测,2030年新能源汽车用铝量将达1070万吨,年均增长8.9%;光伏装机每GW耗铝1.7-2万吨,2025年全球光伏用铝或超740万吨。
公司新材料产业主要从事铝电子新材料、铝及合金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高纯铝、电子铝箔、电极箔、铝制品及合金产品等。高纯铝的竞争对手主要有包头铝业有限公司等同行业企业;电子铝箔的竞争对手主要有广东东阳光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等同行业企业;电极箔的竞争对手主要有广东东阳光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南通海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华锋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5年上半年,公司充分发挥四大产业协同发展的优势,积极抢抓国家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及国际市场需求增长等重大战略机遇,通过实施精益管理,大力对各类经营业务实施存量调优和增量引领,克服了多晶硅价格和煤炭价格下行等不利影响,实现了整体稳健发展。
(一)推动国际、国内市场保持稳健发展
1、国内市场
输变电产业方面,公司持续推进营销平台建设,深化国内营销网络布局,提升客户服务能力;聚焦核心业务,巩固存量市场,积极开拓增量市场;强化协同营销,推动全产业链集成销售。2025年上半年,公司输变电产业国内市场签约273.34亿元。
新能源产业方面,公司基于市场供需状况、生产线实际运营及成本测算,动态调整生产策略,2025年上半年公司高纯多晶硅实现产量3.36万吨。公司灵活调整风光资源开发策略、调优结构,继续抢抓获取优质项目,加快存量项目转让,报告期内,完成并确认收入的风能及光伏电站建设项目装机约1.35GW;截至2025年6月末并网发电的运营电站累计装机达到4.25GW,报告期内公司自营新能源电站发电量45.36亿千瓦时。公司大力发展逆变器、SVG、柔性直流换流阀等关键设备制造业务,不断加大国内外市场开拓力度,逆变器出货量较上年同期进一步增长。
能源产业方面,公司持续细化煤炭市场管理,提升客户粘性,积极开拓新市场,2025年上半年煤炭销量保持稳定。公司灵活运用交易政策,抢抓调峰收益,提升发电效益,2025年上半年火电发电量104.80亿千瓦时。
新材料产业方面,公司聚焦重点客户订单保障与售后服务,根据差异化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实现高纯铝产品销量28023.09吨,电子铝箔产品销量9737.26吨,铝制品产品销量19980.93吨。
2、国际市场
公司持续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强抓境外工程履约,全面统筹布局重点国别市场,加大市场准入、资质认证和全产业链集成营销,实现高端市场、新市场突破。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输变电国际成套项目正在执行未确认收入合同及待履行合同金额超50亿美元。2025年上半年公司国际市场产品实现签约11.2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5.91%。
(二)加快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输变电产业方面,公司以智能制造为核心,高起点规划建设的一批数字化工厂已陆续投达产,产能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新能源产业方面,公司积极采取参数精细管理、工艺优化、设备性能提升等降本措施,实现多晶硅在产产能单位成本大幅下降;持续推动逆变器数字化工厂项目建设,建成后将新增逆变器自动生产线及仓储物流系统等,逆变器产品产能将进一步提升;加快推动准东3GW新能源项目建设,项目建设完成后,可通过市场化交易的方式将项目所生产的部分绿色电力用于公司高纯多晶硅生产,充分发挥新能源循环经济产业链优势。能源产业方面,准东20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项目加快建设;皖能江布电厂长距离输煤廊道建成投产,进一步保障煤炭销量。新材料产业方面,防城港年产240万吨氧化铝项目加快建设,对现有产业链进行延链、补链、强链。
(三)科技创新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
公司深化科技创新,持续推进集成产品开发信息化体系建设,聚焦关键技术瓶颈加强攻关,全面加速重大项目落地及成果转化。公司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海上风电机舱变、变压器核心组配件等22项新产品通过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鉴定,其中16项科技成果达到行业领先水平,6项科技成果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公司研发的新一代组串式逆变器成功适应严苛环境下对弱电网适应性、故障穿越能力要求的验证,产品性能及电网适应性显著提升;发布的新型风冷储能变流器、储能变流升压一体机及构网型SVG产品在主动支撑电网、故障穿越、环境适应性等方面达到构网场景应用要求,实现构网市场准入;研发的新一代4.5kV/2kA柔直换流阀实现损耗及关断尖峰双降,填补该功率等级国产化空白。
(四)数智化升级纵深推进
公司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战略落地,聚焦体系化、平台化、自动化赋能人效提升。公司以构建流程化组织为目标,系统梳理业务标准,通过明确流程节点、责任边界与操作规范,驱动业务管理向标准化、精细化升级,夯实数字化转型的管理基础;打通设计工艺、现场工艺及交付工艺的端到端流程,通过数字化工具实现工艺参数动态优化、生产过程实时监控与交付环节精准协同,全面提升产品全流程的工艺品质与交付效率;深化数据治理,以物料编码、品类划分、属性定义、BOM清单管理等基础数据的清洗与标准化为核心,打通研发、生产、供应链、营销、服务等全链路,构建覆盖产品设计、生产、仓储、物流、售后等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治理体系,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撑;融合精益管理理念与自动化技术,推进车间布局优化、仓储物流智能化改造、自动化产线升级及工艺设备数字化迭代,重点打造变压器、电缆、新能源等领域的标杆数字化工厂,逐步实现生产环节的无人化、少人化,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五)专业化人才队伍持续建强
公司聚焦关键业务领域,加大成熟人才的引进力度,不断优化人才结构;持续推动干部轮岗交流及多岗位历练机制,充分激发组织和人才的内生动力;围绕数字化赋能、管理模式变革、核心团队能力提升关键方向,常态化开展系统性培训,强化组织能力建设;对标行业标杆企业的先进经验,推进薪酬激励机制变革,构建人企共赢的人才留用体系,从多维度激活人才发展的强劲动能。
(六)产品和工程质量稳步提升
在产品质量方面,公司践行“品质一流、智造强基”理念,完善品质一流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构建了从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到售后管理的全流程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各环节质量管控的规范化与协同化。搭建质量一致性评价模型、深化质量教育培优及全流程过程管控等多维举措,推动产品质量实现系统性跃升。报告期,沙特柔直、大同-天津南等重点项目产品厂内一次试验合格;金上-湖北、陇东-山东、哈密-重庆等项目产品实现一次安装投运成功。多晶硅电子二级及以上产品占比较2024年末实现大幅提升;电子铝箔成品率同比提升0.04%,产品质量持续提升。
工程质量方面,公司强化全链条管控:加强设计方案、施工组织设计、质量保障措施专项评审;严控材料入场验收,对重点技改项目关键材料见证取样,由第三方出具检测报告;强化设备加工制造质量,联合监造单位开展对核心关键设备的监造抽检;推动各项目部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质量问题整改关闭;加强投产前预验收管控,保障项目安全平稳投产。
(七)风控合规建设持续深化
公司始终坚持“依法治企、合规经营”的核心理念,深化合规内控体系长效机制建设。通过与专业机构深度合作,补齐合规人才专业短板;制定并动态完善业务红线及评审清单,确保经营行为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分类分级健全信用管理制度,对高风险行业客户进行严格评审,强化源头风险筛查;构建以智能财经平台为驱动的端到端风险防控体系,持续提升合规管理数字化水平;密切跟踪外部宏观环境、政策、行业形势变化,进一步完善合同风控体系,建成客商信用风险评估监测及合同风险预警机制;健全审计问题整改跟踪机制,形成“识别-整改-验证”的闭环管理;同时公司强化合规宣贯与文化培育,全面提升风险抵御能力及可持续发展韧性。
(八)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
公司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为天”的理念,筑牢安全生产防线。公司狠抓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严格落实风险分级管控,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遏制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纵深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解决技防提升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立足各业务板块特性,建立分行业、分领域的安全标准化体系分册,重点开展风险管控、特殊作业、特种设备、电气安全、检维修管理、班组安全标准化、相关方一体化等十个专项检查活动;启动智慧安全平台建设,全面推进安全管理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以安全文化建设为抓手,构建全覆盖、多层次的安全环保教育培训体系,持续培育积极健康的安全文化生态。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1、自主创新优势
公司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了与科研机构深度合作的自主创新平台,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及研究课题,积极参与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公司主导承担了我国多项重大技术装备攻关课题及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振兴国产首台产品的研制任务。
公司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高压直流换流变压器研发及产业化平台,实现了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完成±1100kV特高压直流换流变压器、±800kV特高压柔性直流换流阀首台装备研制,±800kV特高压干式直流套管、1100kV干式交流套管、110kV干式变压器、126kV真空开断环保GIS开关成套设备、20Hz低频海上风电机舱变压器、±535kV直流电缆和附件系统实现批量应用。新特能源多晶硅生产技术历经八次迭代升级,实现行业多晶硅单体规模由万吨级步入十万吨级,逐步形成了自研的“新特能源第八代多晶硅智能智造生产技术”,获批运营光伏材料与电池全国重点实验室、新疆硅基新材料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硅基新材料产业创新研究院;围绕多晶硅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沸物绿色循环使用,开展物理精馏提纯技术和催化裂解技术开发,实现高纯三氯氢硅高质量产出和再利用。新能源公司围绕源网荷储、多能互补、新能源大基地等具体业务场景下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持续推动数字化设计和运营业务平台建设,拥有8kW-10000kW全系列并网集中式逆变器,已完成了228kW系列、330kW系列主流组串式逆变器的研发及市场投运,国产化功率模块及阀段性能达到领先水平;推动“绿色能源全生态链应用解决方案”在“多应用场景、多技术场景、多运行场景”的全面应用。公司与合作单位联合开发的6N超高纯铝、TFT—LCD大尺寸高纯铝靶材、高强高韧铝合金、高速列车结构件用铝合金、高比容电子铝箔、超高压化成电极箔等铝基材料成功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公司拥有国家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的千万吨级露天煤矿、国家级绿色矿山、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实现智能机器人智能巡检、智能无人驾驶在矿区上的全面应用,攻克了露天矿边坡治理关键技术,实现了边坡变形情况的精准预判,突破了边坡稳定性与内排跟进时间的耦合技术,提高矿区安全开采效率。
2025年上半年,公司新增授权专利219项,其中发明专利44项。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共有有效授权专利2888项,其中发明专利880项。公司积极参加国家及行业标准制定、修订,公司参与制定、修订的2项国家标准、6项团体标准于2025年上半年正式实施。
2、规模优势
在输变电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公司已在辽宁、湖南、天津、山东、四川、新疆等地建设了输变电产品研发制造基地,2025年上半年变压器、电抗器产量2.59亿kVA,产量居行业前三。公司形成了变压器、电抗器、电容器、换流阀、套管、开关、二次设备、电线电缆等输变电领域集成服务能力,承担了多项国家特高压输电试验示范工程首台主设备的供应任务,是国内少数具备“高压电缆+附件+施工”一体化集成服务能力的企业。公司响应国家号召,为全球几十余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输变电工程勘测设计、工程建设、设备供货、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培训服务等一体化解决方案及交钥匙总承包服务。
在新能源领域,多晶硅生产能力居行业前列。公司是领先的新能源电站系统集成建设及运营商,在风能、光伏发电业务领域拥有完善的开发、建设、调试以及运维多场景、高性价比的电站建设核心集成能力。公司自主完成8kW-10000kW全系列并网逆变器产品研制,应用于大型地面、水面、复杂山地等各种环境。
在能源领域,公司煤炭资源赋存条件优、储量丰富、埋藏浅、剥采比低,是新疆准东煤田最具有优先开采条件的矿区之一。公司核定煤炭产能7400万吨/年,是全国能源保供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公司坚持煤电一体化发展,已投资建设昌吉2×350MW热电联产、准东北一2×660MW“疆电外送”电厂、巴州2×350MW热电联产电厂和准东2×660MW电厂,火电装机达5040MW(含自备电厂),公司为“西电东送”能源基地与煤炭保供提供了可靠保障。
在新材料领域,公司形成了“能源—(一次)高纯铝—高纯铝/合金产品—电子铝箔—电极箔”电子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链,拥有高纯铝液年产能7.8万吨,电子铝箔年产能3万吨,是行业最大的高纯铝研发和生产基地之一,是国内领先的铝电解电容器用电极箔、电子铝箔研发和生产基地。
公司拥有规模化生产及供应能力,能够有效的实现规模效应,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3、装备优势
公司通过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基础建设及技术改造项目,已建成质量保障体系健全,试验装备、生产设备、生产环境一流的特高压产品、关键组部件的变压器研制基地及出口基地;建成了集超高压电缆、特种电缆和电缆附件研发于一体的电线电缆高科技研制及出口基地;公司积极抢抓双碳目标下“能耗管控、能效提升”的发展机遇,通过数字化改造等方式提升公司生产能力及车间自动化生产水平,坚持数智化提升质量一致性,提高公司高压电线电缆、智能电线电缆等产品的生产规模和市场竞争力,推动特高压直流套管国产化应用,进一步稳固公司在特高压输变电装备领域的领先地位。
公司已建成两个单体10万吨/年多晶硅生产项目采用行业先进、高效、节能、环保的冷氢化、精馏、还原及尾气回收技术,打造产品质量更优、生产成本更低、综合效益更高的数字化、智能化多晶硅生产线,公司多晶硅产量及质量进一步提升。公司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成为行业内首家绿色设计、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等绿色制造体系示范企业。
公司南露天煤矿、将二矿、将一矿在采剥作业运输环节投入1056辆矿用自卸车,其中无人驾驶470辆,通过智能驾驶矿卡的投运,减少现场作业人员,降低坑下车辆运输时人的不安全行为,避免边坡滑坡导致的安全生产事故,从本质上实现“少人则安、无人则安”,保障了煤炭生产的安全稳定。
4、质量优势
公司以“品质一流”为核心目标,秉持“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全面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成化、平台化方向转型升级。公司严格遵循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对产品研发、生产、交付的全过程实施精细化质量管控,并建立了高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企业内部质量标准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始终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公司坚持“质量共建、协同共赢”的原则,通过“揭榜挂帅”机制推动关键共性质量技术和突出问题的协同攻关,强化产业链上下游质量一致性管控,全面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和质量效益水平。同时,公司高度重视产品质量检测及理化试验能力建设,持续打造行业领先、国内一流的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和计量检测中心,具备1100kV及以下电压等级交直流变压器、500kV及以下电线电缆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全套试验检测能力,为产品质量的持续稳定和可靠性提供了坚实保障。
公司以数智化赋能品质建设,构建了平台化、集成化、智能化的iEQS质量云平台,并建立了行业先进的产品一致性评价机制模型,支撑产品质量的持续改进与优化。公司通过建设技术研发平台,实施公司、工厂两级技术方案与质量策划的科学评审,强化核心原材料及组件的源头保障,严格把控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公司质量体系能够保障产品品质、性能优良,得到客户高度认可、市场声誉良好。公司承担了大量国家首台产品研制任务,为系列试验示范工程、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提供产品及服务。
报告期,公司未发生因设备或技术升级换代等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形。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