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物产环能(603071)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2025年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延续稳中向好发展态势,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活力,国内能源生产稳中有增,节能降碳稳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公司紧抓行业发展机遇,继续推进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在能源供应链集成服务、园区综合能源服务以及新能源业务三个方面持续发力,致力成为绿色高效的环保能源综合服务引领者。
(一)主营业务情况
公司主营业务是煤炭流通、热电联产和新能源业务。煤炭流通业务通过运用规模化采购优势、专业化流通经验及数字化技术手段为供应商和客户提供一体化服务;热电联产业务通过多能互补多能联供技术,为客户提供电力、蒸汽和压缩空气等产品,同时提供污泥、生物质等一般固废处置服务;新能源业务聚焦开拓储能、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业务,依托核心技术大力开展熔盐储能的推广和应用,围绕新能源产业链布局上游集成制造、中游投资建设运营以及下游回收拆解等业务,配套提供新能源供应链、EPC工程服务,持续增强产业转型内生动力。
(二)行业基本情况
1、煤炭流通行业
煤炭流通是处于煤炭开采与煤炭消费之间的服务业务。煤炭流通企业采购上游煤炭生产企业或贸易商的煤炭,经过配煤、仓储、运输等多个环节将煤炭销售给下游电厂、建材、造纸、冶金、化工等终端企业或其他煤炭贸易商等客户。公司专业从事煤炭流通业务75年,经历了国内煤炭流通市场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统购统销”向市场化运作的变革和洗礼。在市场起伏变化中,公司在行业发展、格局变化、政策导向、市场信息的获取以及煤炭市场研判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助力公司发展成为现代化大型煤炭流通企业。
2025年上半年,煤炭先进产能有序释放,推动煤炭产量在去年高位增长基础上保持平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原煤产量24.0亿吨,同比增长5.4%,煤炭市场总体平衡偏宽松。但在煤炭市场供需格局变化、政策调控以及国际市场波动等多重因素交织影响下,煤炭中长期合同价格和现货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国内煤价的下行也使得进口煤价格优势减弱,上半年我国煤炭进口量同比出现明显减少。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2025年1-6月份,全国煤炭进口量累计为22,170.2万吨,比上年同期的24,948.2万吨减少2,778万吨,同比下降11.1%。
2、热电联产行业
热电联产是使用煤、天然气和生物质等能源产生热量和电力的高效能源利用方式。同时,热电联产设施还可提供污泥处置、工业固废处置等资源综合利用服务,是全球公认的节约能源、改善环境、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功能的重要措施,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技术手段。
在国家“双碳”战略和能源结构转型的推动下,我国热电联产行业正朝着提高能效与减少碳排放、智能化与清洁化方向发展,热电行业的多元化业务模式(如污泥焚烧、耦合生物质发电)也正在成为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3、新能源行业
2025年,新能源行业正处于快速转型的关键阶段,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风电与光伏行业的竞争力和增长动力依然强劲,生物质、水力发电等也将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国家能源局印发的《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新增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这一政策导向不仅设定了具体的发展目标,还为新能源行业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指引,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近几年国内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不断实现新突破,可再生能源继续保持新增装机的主体地位,接近全国总装机的六成。今年上半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2.68亿千瓦,同比增长99.3%,约占新增装机的91.5%。其中,水电新增393万千瓦,风电新增5,139万千瓦,太阳能发电新增2.12亿千瓦,生物质发电新增71万千瓦。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21.59亿千瓦,同比增长30.6%,约占我国总装机的59.2%,其中,水电装机4.4亿千瓦,风电装机5.73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11亿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0.47亿千瓦。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提升,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新能源行业格局和转型路径进一步清晰。
我国新型储能快速发展,在新型电力系统中作用日益凸显。“十四五”以来,我国新型储能发展政策的“四梁八柱”初步构建,新型储能产业稳步发展。截至2024年底,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装机规模已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过40%。新型储能技术路线“百花齐放”,涵盖全球工程应用的主要技术路线,调度运用水平稳步提高,有力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推动能源实业业务扩展,强化综合能源服务能力
在热电联产领域,公司聚焦综合能源服务,助力绿色低碳转型,通过园区综合供能、固废协同处置以及科研成果转化,深入挖掘园区综合能源服务价值,推动下游客户向绿色生产方式转型,助力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报告期内,公司销售蒸汽425.95万吨,同比增长0.24%;总供电量70,398.14万千瓦时(其中光伏供电1,542.18万千瓦时、生物质供电13,872.26万千瓦时),同比减少3.60%;销售压缩空气157,178万m3,同比增长11.57%;处置污泥42.43万吨,同比增长9.69%;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和固废协同处置水平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在新能源领域,公司持续完善新能源业务布局,通过纵向产业合作生态化以及横向集成服务一体化,强化与新能源行业头部企业合作,以设计咨询、投资运营、采购建造为切入点打造一体化服务模式,构建新能源产业发展路径。截至目前,公司通过打造“制造—开发—运营—服务”的业务模式,新能源产业链已成功实现多个项目的投资运营,建立并持续优化高效的能源服务体系;在熔盐储能、废轮胎热解、热电技术推广等领域,公司已牵头参与熔盐储能、废轮胎热解及炭黑提质等多项行业标准制定,初步构建一体化交付体系,并积极推进海外废轮胎热解业务拓展。
(二)推动能源贸易供应体系升级,夯实战略区位布局
公司煤炭流通业务继续深化向供应链两端延伸的发展总基调,积极拓展与上下游伙伴的多元合作关系。在行业周期性震荡中,公司主动把握变革机遇,驱动业务模式转型升级,有效缓冲行业周期影响。凭借灵活的运营体系,公司成功应对市场起伏挑战,在2025年上半年煤炭市场整体需求疲软的形势下,公司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煤炭销售量实现逆市增长。报告期内,公司累计销售煤炭3,190万吨,同比增加了395万吨,增幅达14.13%,公司煤炭流通供应链韧性进一步凸显。
公司积极响应“优化国家能源战略的空间布局”要求,全力拓展煤炭业务版图,通过战略性开拓新疆及华中两大核心区域,精准应对区域能源需求,显著拓宽了资源渠道与市场覆盖范围。在新疆地区,公司深挖新疆核心煤炭资源,加强与上游资源方合作,强化资源储备与源头供应能力;在华中地区,则致力于建设高效的能源输送与保障网络,提升终端客户服务能力。
(三)推动能源主业投资布局,实现效能规模协同跃升
公司始终聚焦主责主业、加大投资并购力度。在热电联产板块,公司围绕热电联产、固废处置等方向进行投资布局,全力拓展并积极推进落地;在新能源板块,做好产业链协同与资源整合优化,聚焦新能源细分领域,通过建立细分市场领导力驱动公司新能源业务升级。
报告期内,公司成功推进收购南太湖科技全部股权项目,南太湖科技现有锅炉总容量480t/h,发电机组装机容量48MW,蒸汽管网约110公里,服务范围覆盖湖州市下属五大乡镇。本项目完成交割后,将进一步巩固公司在能源实业领域的行业领先地位,通过资源整合与现有项目形成产业协同,实现经营效能与规模体量的整体跃升。
(四)推动科技成果产业转化,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聚焦存量电厂转型升级,推进智慧电厂建设,加快光伏、储能、绿色甲醇等相关新能源产业布局,通过“打造研发体系-共建联合平台-开展合作开发-建设示范项目-推动产业升级”的创新发展路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报告期内,公司共投入研发经费6,527.81万元,较上一年同期增长1.70%。
公司围绕省“尖兵”、“领雁”计划,重点攻克储能示范应用、退役光伏资源回收、绿色甲醇制备及掺烧等工程技术瓶颈,加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目前,公司“废轮胎热解”规模化示范项目已建成投产,并荣获浙江省青工创新创效大赛技术革新类项目银奖;“退役晶硅光伏组件绿色回收与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究有序开展,现已揭牌成立光伏组件回收工程技术中心;自主研发的《热电框架下的节能环保低热值固废综合利用一体化技术及示范》入选“全球环境基金(GEF)锅炉与热交换器节能技术产品示范项目”名单;“基于混合储能的多能耦合智慧低碳供能示范项目”预计于今年建成投产。
(五)推动内控筑基与活力赋能,夯实企业高质量发展根基
公司持续强化内部治理架构,完善治理制度规则,提高治理水平,为整体运营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切实保障公司和股东的合法权益。同时,安全管理作为企业生命线,被嵌入实业管控全链条。公司打造的“基于安全生产数据效能激活和智能设备应用的可视化安全管控平台”获评中国设备管理协会第七届全国设备管理与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管理类)。公司凭借制度化和流程化的刚性约束,从根本上保障了企业经营的合规安全有序,为企业的长期稳健发展构筑了牢不可破的根基。
在筑牢治理、内控、安全等刚性基石的同时,公司深刻认识到激活组织内生动力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同等重要性。为此,公司深化实施“全企一体、双融共促”工程,以“聚能”品牌为核心搭建基层特色品牌群,广泛开展“循迹溯源”学习研讨,组织青年联谊、健步走、篮球赛、羽毛球赛、乒乓球赛等文体活动,打破部门壁垒、增强跨团队协作,并着重营造开放、创新、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得企业在稳固的根基之上展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跨产业资源整合能力
公司依托煤炭流通、热电联产、新能源三大业务板块,整合从传统能源到清洁能源的产业资源,依托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通过规模化采购、专业化流通网络及多能互补业务方式,实现了上下游资源的高效衔接与成本优化,推动产业服务升级,将供应链管理能力延伸至综合能源服务、新能源业务等领域,实现能源产业的强链、延链、补链,打造核心竞争能力。
(二)技术迭代创新能力
公司着眼于现有技术改进提升和产业发展方向,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探索出“研发体系—共建联合平台—开展合作开发—建设示范项目—推动产业升级”的创新发展路径,研究范围涵盖太阳能利用技术、储能技术、绿色燃料合成及掺烧技术、智慧电厂技术等前瞻性项目;公司与浙江工业大学、浙大嘉兴研究院共建的“全省清洁能源转化与利用重点实验室”获得浙江省科技厅“全省重点实验室”认定,旗下新嘉爱斯热电成功获批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公司再添一张国家级“金名片”。
报告期内,公司技术研发与创新成果丰硕。公司围绕节能减碳、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及储能等业务主线,重点推进专利布局,新增国家专利13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外观专利1项,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1项。
(三)业务革新进化能力
公司成立至今经历了煤炭业务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统购统销”向市场化运作的变革和洗礼、从无到有构建园区绿色低碳发展的多能联供综合能源中心与资源综合利用中心,如今面对能源行业变革,积极投资布局新能源业务矩阵。在市场起伏变化中,公司大胆开拓、审慎实施,充分研判行业前景,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优势,持续开展业务迭代和更新,持续激发公司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四)风险闭环管控能力
经过多年的业务开展和持续完善,公司形成了完善独立的内控管理体系,聚焦精细化管理与第二增长曲线探索,强化抗周期能力。在组织架构层面,公司持续完善管理条线,形成业务涵盖全面、职能划分清晰、责任落实到位的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公司整体协作效应,持续提升公司内部管理效能,连续3年入选浙江上市公司最佳内控30强,最新排名位列第18位;在业务管控方面,公司依托数字化手段实现业务全流程的线上操作和风控节点把控,强化合同评审、客户信用、市场价格波动监控,为自身及产业伙伴的稳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