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数据解析 - 财报审计 - 正文

力劲科技(00558.HK)2025年度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来源:证星财报摘要 2025-07-25 08:02:34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证券之星消息,近期力劲科技(00558.HK)发布2025年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业务回顾:

一、行业发展趋势与宏观经济环境
      (一)汽车产业变革中的压铸与注塑需求
      汽车产业正处于从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的关键时期。汽车行业前景长期向好,电动化、智能化发展进程持续纵深推进,驱动市场扩容。不过,二零二四年受宏观环境不确定性影响,制造业整体表现受到冲击,汽车行业的增长节奏也有所放缓。
      EVTank数据显示,二零二四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823.6万辆,同比增长24.4%;其中中国市场以1,286.6万辆的成绩(同比增长35.5%)占据全球70.5%的份额,较二零二三年提升5.7个百分点。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以旧换新」政策的超预期拉动,叠加车型迭代加速与价格下探,推动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40%。相比之下,欧洲和美国市场增速分化明显,二零二四年销量分别为289.0万辆(同比下降2.0%)和157.3万辆(同比提升7.2%),欧洲受补贴退坡与供应链瓶颈影响增长乏力,而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的本土激励政策维持稳健增长。区域市场的结构性差异,进一步凸显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也为压铸与注塑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提供广阔空间。
      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过程中,轻量化成为核心需求之一。一体化压铸技术凭藉其能够有效减少零部件数量、降低车身重量、提高生产效率等优势,在新能源汽车制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二零二四年,一体化压铸技术已深度融入汽车核心部件生产的多个环节。除三电系统壳体外,减震塔、副车架等关键的零部件亦采用压铸工艺,且压铸工艺在车身结构件上的应用范围扩大,逐渐成为行业共识;汽车后地板、前舱、电池托盘等核心部件也广泛应用一体化压铸技术,诸多新能源车企已展开布局。
      注塑技术在汽车内饰、电子零部件等领域也有着广泛应用。随着汽车智能化、舒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注塑产品的精度、质量和外观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新能源汽车中控台集成的智能显示屏边框,需通过高精度注塑工艺实现0.1mm级公差控制,同时满足耐候性与电磁屏蔽性能;座椅调节机构的塑料齿轮,则要求注塑件具备高强度与低噪音特性。据QYR统计,二零二四年全球注塑机械市场销售额达98.8亿美元(同比增长4.8%),其中汽车行业贡献超30%的增量。高性能注塑机需求的持续增长,本质上是汽车「新四化」趋势下,对零部件精密化、集成化、轻量化的直接反映。
      (二)全球经济格局下的制造业趋势
      二零二四年,国际局势动荡加剧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深刻影响制造业发展走向。美国采取加征关税等贸易措施,扰乱全球供应链。美元指数受美国贸易政策反复及经济衰退预期影响先扬后抑,贬值致使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攀升,严重依赖进口能源、金属等原材料的制造业企业成本压力剧增。此间经历的美国大选期间的政治不稳定也抑制了企业投资扩产意愿,掣肘全球制造业发展。
      在此背景下,全球各国增长态势分化明显,部分发达国家推动制造业回流与升级,发展中国家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并推进产业转型,但整体面临诸多挑战与不确定性。
      二、业绩表现与核心业务分析
      (一)集团业绩表现
      二零二四至二零二五财年,本集团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展现经营韧性,保持了稳健的经营态势。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824.9百万港元,下半财年环比显着提升24.5%。其中,压铸板块业务收入为3,866.6百万港元,占总收入的66.4%;注塑板块业务收入为1,757.5百万港元,占比为30.2%;CNC加工中心业务收入为200.8百万港元,占总收入的3.4%。从利润情况来看,公司毛利达到1,597.2百万港元,毛利率为27.4%,较上一财年微增0.2个百分点。净利润为403.0百万港元,净利率为6.9%。
      (二)各业务板块经营状况
      压铸机业务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呈现出差异化发展格局。上半年受国际环境导致的投资不确定性影响,叠加压铸机业务新订单集中于下半年的交机周期特性,营收同比表现承压;下半年随交付节奏加速,收入环比显着提升38.3%,拉回全年整体业绩,收窄业绩缺口,下半年利润环比增幅达80.9%,较上半年近翻倍增长。
      这一结构性改善主要源于业务布局的双向发力:一方面,超大型压铸机于下半年的规模化交付成为利润环比提升的核心推动力,印证了下游客户对一体化压铸的布局持续深化;另一方面,中小型压铸机展现出稳健韧性,通过适配3C、家电零部件等多元化场景持续贡献营收,保障了业务基本盘的稳定。
      注塑机业务在本财年表现出色,实现收入1,757.5百万港元,同比增长23.3%,分部业绩同比提升5.7%。这一成绩得益于国家政策红利释放与自身产品结构优化的双重驱动。国家政府部门于二零二四年三月发布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及二零二五年一月发布的《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刺激了下游家电、包装等行业的设备升级和扩产,带动注塑机市场需求持续走高。从应用领域看,本集团注塑机业务在民用品、家电、包装、玩具等行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62%、47%、41%、57%,印证市场需求旺盛。
      在产品结构方面,适配医疗、光学等高精尖领域的纯电动注塑机销量显着攀升,成为利润增长新引擎。公司凭藉先进的伺服驱动系统与精密机械结构,实现设备压力控制、位置定位等核心参数达到行业领先水准。高端机型销量占比攀升推动了注塑机产品结构的深度优化,为其盈利能力的稳健增长筑牢根基。
      CNC加工中心业务本财年实现收入200.8百万港元,同比增长19.3%,下半年环比增长22.3%。报告期内,公司通过管理团队重组优化决策效率、拓宽国内外销售渠道增强市场触达,相关举措在下半年业绩中成效显着。同时,公司生产制造的公司生产制造的MCG5系列高速加工中心凭藉其搭载的线性马达,进给速度达70m/min,亦有获得主机厂及汽车零部件行业客户的订单采购,用于汽车底盘一体压铸件的后加工。
      海外市场方面,越南、印尼市场表现亮眼,销售收入分别同比提升53.9%、28.6%,彰显强劲增长活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后,关税减免与产业链整合释放政策红利,叠加当地加速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制造业升级,东南亚新兴市场机械设备需求随之攀升,内需持续增强,未来增长态势可期。
      (三)核心业务板块客户合作实效
      在客户合作成果方面,本公司与海内外优质客户拓展建立了稳固且富有成效的合作关系。压铸机业务在报告期内与德系主机厂、新能源主机厂、传统主机厂等汽车行业头部厂商达成合作,共同参与其新车型核心零部件的联合研发,尤其在汽车结构件一体化压铸领域形成技术协同优势。
      注塑机业务涵盖多种先进机型,满足精密领域的严苛要求,除了医疗、光学领域外,在报告期内亦有开拓新的客户合作案例:在玩具行业,本集团的深度布局可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自香港玩具产业黄金时期便以注塑设备供应商的身份奠定行业合作根基。如今,公司始终能第一时间响应市场热点,二零二二年凭藉70余台POTENZA系列伺服节能注塑机,助力客户完成超千万件「冰墩墩」「雪容融」手办生产,以医疗级品质标准保障爆款交付;报告期内,再度与某新消费潮玩企业携手,依托20台同系列设备实现《哪吒2》盲盒单台产能350个╱小时,效率提升35%,展现了公司设备在短周期、大规模IP项目中的高效稳定性。在包装行业,本集团的ELS400电动高速薄壁包装专用注塑机,专为薄壁包装类制品生产设计开发,兼具高射速、高精度、低能耗优势,报告期内于印尼塑料和橡胶展展出并获业内认可,在东盟市场展现增长潜力。
      CNC加工中心业务在报告期内实现重大突破,与国际知名融资租赁机构欧力士达成战略合作。双方通过金融工具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聚焦高速钻攻中心TC510/TC710、立式加工中心VM2/MV850等核心机型,以融资租赁的模式加速开拓下沉市场,推动CNC加工中心市场渗透率与品牌影响力的双维度提升。
      三、行业技术创新与应用创新
      (一)镁合金材料:绿色轻量化浪潮下的潜力新星
      在全球设备轻量化和绿色制造趋势下,镁合金材料占据重要地位。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镁资源储备和生产国,二零二三年原镁产量占全球80%以上。二零二四年,在镁合金需求细分市场中,汽车行业为镁合金下游应用最广的领域,其需求量为38.5万吨,占镁合金消费需求比例达到70%(数据来源: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镁业分会)。
      汽车领域作为镁合金下游应用的核心阵地,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未来仍蕴藏着巨大的增长空间。二零二零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明确指出,到二零二五年和二零三零年,未来每辆汽车所需的镁合金用量目标分别为25kg和45kg。有行业数据显示,二零二零年受成本与技术限制,单车用镁量仅1.5–3kg。到二零二四年,新能源汽车单车用镁量跃升至10kg,传统汽车达5kg,显着的进展印证了汽车行业正加速镁合金应用,推进轻量化进程。
      尽管底盘整体压铸仍面临强度与阻燃性技术攻关,但仪表盘、方向盘骨架、座椅结构件等内饰领域已进入商业化验证阶段,并且轻量化优势明显:行业新闻显示,采用镁合金替代铝合金制造转向盘骨架时候,减重效果可达25%以上;应用于座椅结构件时,某款镁合金座椅靠背,与原钢结构靠背总成相比,重量减轻约49.6%。
      从材料性能看,镁合金凭藉更高的阻尼系数(振动能量吸收率提升30%以上)与结构强度(典型T6热处理工艺下抗拉强度达270MPa),在减震降噪、驾乘舒适性优化方面显着优于铝合金。价格体系方面,根据尚镁网数据显示,进入二零二五年以来镁铝比价值已下探至0.75以下,处于历史低位区间。这凸显了镁合金在原材料成本端的竞争优势,为其规模化应用提供了经济可行性支撑。
      在3C电子产品领域,镁合金同样应用广泛,二零二四年需求量达11万吨,占镁合金总消费需求的20%(数据来源: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镁业分会)。镁合金以其仅为铝2/3的密度,在实现产品轻量化的同时,具备良好的电磁屏蔽与散热性能,满足了3C产品对轻薄化、高性能的追求。以笔记本电脑为例,采用镁合金作为机身材料,不仅显着减轻重量,散热性能也大幅提升,极大地增强了产品的便携性与用户体验。
      (二)TPI半固态镁合金成型技术:革新压铸工艺新高度
      在镁合金成型工艺的技术突破浪潮中,本集团的TPI半固态镁合金成型技术成为该领域的前沿技术方案。其核心TPI模组具备高度灵活性,可将传统压铸机转变为半固态触变铸造工艺系统,且支持完全可逆切换。该技术优势集中于:能耗降低50%,契合绿色制造;产品韧性提升20%,孔隙度下降且力学性能显着优化。相较传统半固态注射设备,TPI模组基于压铸技术实现稳定压力控制,解决传统设备压力波动导致的密度不均、表面瑕疵等问题,保障材料均匀填充,大幅降低成型缺陷,为汽车镁合金零部件的商业化量产提供了高精度、低能耗的工艺解决方案。
      报告期内,本集团TPI技术已形成多场景产品矩阵,实现从小型精密件到超大型结构件的全尺寸适配:Micro系列针对500–1000吨压铸机研发,专注小型精密零件半固态压铸;Super系列样机适配800–2500吨压铸机,聚焦中型至大型零件压铸需求;Giga系列聚焦大吨位需求,预计可匹配3000–7000吨压铸机,有望成为全球最大吨位的镁合金半固态压铸设备。目前,杭州湾工厂已完成多家客户试模并实现国内外销售。
      值得一提的是,该技术已凭藉「传统冷室压铸机模块化改造方案」斩获国际镁协会(IMA「)工艺卓越奖」(2024年度),该奖项被视为镁合金应用领域的风向标,标志着集团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领先性。本集团凭藉技术壁垒与产品矩阵布局,有望在全球镁合金压铸赛道中持续扩大份额。报告期内,TPI技术团队持续与主机厂开展联合研发,围绕下一代镁合金材料成型工艺、一体化压铸技术升级等方向探索前沿应用,推动技术与市场需求的深度融合。

业务展望:

(一)市场战略:技术赋能市场,服务深化触达
      凭藉领先的技术创新成果,本集团精准锚定并高效解决市场需求。定制化技术快速响应客户当下诉求,前瞻性技术储备则前瞻布局未来趋势,双轮驱动实现对市场需求的全周期覆盖。在此基础上,本集团依托全球超60个本地化的销售及服务中心构建的密集网络,专业团队以24小时即时响应机制,为客户提供设备调试、模具优化等全方位服务。这不仅解决了客户实际问题,更通过深层次的服务触达与沟通,让技术成果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使本集团技术得以渗透多元化的全球市场,最终转化为公司业绩的长远支撑力。
      (二)技术创新:双轨驱动,引领行业变革
      在技术创新前沿领域,本集团采取的定制化研发与前瞻性研发战略,正成为驱动行业突破的核心引擎。
      聚焦当下,定制化研发破解行业痛点。面对客户现有需求与技术瓶颈导致的产业化难题,本集团坚持定制化开发路径,以「需求捕捉-技术开发-成果交付」的高效模式,精准对接客户在生产工艺、产品性能等方面的诉求。例如,本集团早年凭藉对新能源汽车行业一体化成型工艺的精准研判,全球首创了6000T超大型压铸机,构建起超大型零部件一体化成型的技术底座。此后,通过与多家头部主机厂深度协同,不断迭代压铸机技术,锁模力从6000T到如今全球最大的16000T,逐步实现前机舱、中地板、整体底盘等关键结构件的一体化成型,树立了行业定制化技术开发的标杆。
      着眼未来,前瞻性研发抢占市场先机。本集团以前瞻性战略眼光,锚定未来五至十年市场趋势,系统性储备前沿技术。例如早在镁合金内饰件商业化验证初期,本集团已率先布局TPI半固态镁合金成型技术,攻克「传统压铸机模块化改造」技术难点,助力客户顺利切入镁合金产品赛道。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精准匹配技术储备与市场需求周期,当行业拐点来临,本集团可凭藉「技术成熟度+完整解决方案」的双重优势,快速承接市场增量,持续领跑行业发展。
      为进一步将前瞻性技术储备转化为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本集团将进一步深化创新生态构建:一方面聚焦新材料领域(如镁合金、复合材料、高温合金等轻量化与高性能材料),与材料科学领域顶尖机构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探索材料属性与成型工艺的协同创新路径;另一方面紧密联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企业,通过深度挖掘市场潜在需求,提前布局下一代智能装备技术研发,为应对未来市场变革筑牢技术根基。此外,本集团亦将持续探索创新技术和应用领域,拓展新的业务方向。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力劲科技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较差,盈利能力优秀,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