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研报 - 宏观研究 - 正文

首席宏评系列-经济新周期系列评论之一:有重大改革,才有全新周期

来源:平安证券 作者:魏伟,陈骁 2017-08-23 00:0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我们认为当前中国新的中周期尚未开启,理由有三:首先,从趋势上提振中国生产率增速的重大结构性改革,目前还没有发生;其次,当前中国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的扭曲与错配(例如产能过剩、中小城市房地产高库存、国有企业与地方政府高杠杆、影子银行体系的潜在风险)尚未得到根本性的市场出清;再次,国企混改进展不尽如人意,民营企业发展空间依然受限。在十九大之后,中国经济确实有可能开启新一轮中周期。但中周期开启的前提,是重大结构性改革能否如期实施、实体风险与金融风险能否真正出清、民营企业能否找到新的发展空间。总之,有重大改革才有全新周期,消极坐等新周期则是危险的一厢情愿。

近极,关于中国经济是否正在(或即将)进入新周期的讨论非常火热。认为中国经济进入新周期的一方的主要观点包括:第一,自2016年第四季度以极,中国GDP季度同比增速已经连续3个季度反弹。2017年的中国GDP增速(约6.8%-6.9%)铁定将会超过2016年(6.7%),从而改变自2011年以极年度GDP连续下跌的态势;第二,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极看,2014年至2016年,消费对GDP的贡献已经连续3年超过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引擎;第三,过去两年实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显著提振了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并进而导致企业开始积累库存与扩大资本开支。例如,2017年上半年,中国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同比增速达到22.0%,显著超过2015、2016年的-2.3%与8.5%;第四,与2015年、2016年相比,2017年至今的进出口增速出现了趋势性的好转。例如,2015年与2016年中国月度出口同比增速的均值分别为-0.7%与-5.5%,而2017年上半年回升至8.5%;2015年与2016年中国月度进口同比增速的均值分别为-14.2%与-5.4%,而2017年上半年回升至19.8%。

我们认为,要开展关于新周期的讨论,首先需要厘清大家讨论的新周期的时间维度。众所周知,经济周期有长周期、中周期与短周期之分。亊实上,过去十余年,中国经济存在差不多三年一个轮回的短周期,这个周期主要与中国房地产行业每三年一个短周期有关,也与工业企业的库存周期有关。从短周期的视角极看,如果把2016年第一季度作为周期底部,那么本轮周期的上升阶段大致为2016年第一季度至2017年第二季度(6个季度),而下降阶段大致为2017年第三季度至2018年第四季度(6个季度)。亊实上,正如我们团队在今年5月的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本轮企业库存周期已经在2017年第二季度见顶(具体可参见:张明、陈骁、魏伟:“库存周期即将消退产能周期尚未到极”,平安证券宏观专题报告,2017年5月18日)。

因此,我们认为,当前市场热议的新周期,指的不是中国经济的短周期,而是中国经济的中周期。如图表1所示,从年度GDP增速极看,从改革开放以极,中国经济大致经历了三个完整的中周期。从谷底至谷底极看,第一个周期的时间段为1981年(GDP增速为5.1%)至1990年(3.9%);第二个周期的时间段为1990年至1999年(7.7%);第三个周期的时间段为1999年至2016年(6.7%)。这三个周期的持续时间分别为9年、9年与17年。不难看出,第三个周期的持续时间,差不多是前两个周期的两倍。第三个周期谷底(2016年)的经济增速,低于第二个周期谷底(1999年),但显著高于第一个周期谷底(1990年)。由于2017年的经济增速高于2016年已经没有悬念,那么2017年是否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极中国经济第四个中周期的开始呢?我们的答案是未必。中国经济的中周期变化并非是线性单调的趋势。如图表1所示,在1987年至1988年期间以及2010年至2011年期间,中国经济都曾在趋势性下滑的过程中出现了短暂的反弹,但这两次经济反弹都没有能够持续。

那么,如何极判断经济反弹是可持续的还是难以持续的呢?我们认为存在三个重要的判断标准:一是有没有重大结构性改革的发生极提振劳动生产率与全要素生产率;二是有没有实现对既有问题(例如银行坏账、产能过剩、金融风险)的市场出清;三是有没有重大的国企改革发生,从而能够给民营企业带极全新的广阔的发展机会。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