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阿里巴巴的32亿美元行动:中概股为何此时须武装美元债务)
导语:弱美元周期中,债务正在成为头部公司的增值工具。
阿里巴巴集团近日宣布发行约32亿美元、2032年到期的零息可转换优先票据,为其人工智能、云基础设施及国际电商业务注入长期资金。市场反应迅速——股价单日上涨8%,年初至今累计涨幅已达76%。
此次融资不仅优化了资本结构,更成为负债管理的经典范例。在多数企业仍聚焦回购或囤积境内现金的背景下,阿里巴巴率先开启了负债端的策略升级,押注美元走软助力战略扩张,在美元贬值周期内锁定低成本美元融资——对中概股而言,这不只是机会,更是结构性套利窗口。
战略转向:从资产端清理到负债端布局 - 回顾阿里近期表现,首先是在资产端清理非核心与亏损项目,减少投资损失,从而推高季度盈利并支撑股价。此次票据发行则将焦点转向负债端,释放更大潜力。零息设计意味着几乎无融资成本;可转换机制则赋予投资者27.5%-32.5%的溢价转股空间。阿里由此获得低成本资本投入关键业务,同时借势美元贬值趋势,实现汇率层面的潜在收益。
汇率博弈:美元走弱为中资美元债创造套利窗口 - 此次融资的时间点具有高度策略性。美元走弱几乎已成为美国政策导向。Stephen Miran在《全球贸易体系重组指南》中明确提出,通过关税施压推动多边货币重估、改善贸易逆差并保持美元国际地位,是特朗普政府核心战略。自其上任以来,美元兑人民币已从7.3下行至7.11,预计年底或至7,2026年中进一步触及6。如果届时人民币兑美元升值至6,阿里还款成本将减少16%;若升至5,节省幅度或超过30%,相当于超过10亿美元的账面财务收益。这一机制在历史上并非无先例——“广场协议”后,日元在两年内兑美元升值达60%。若未来出现类似的“马阿拉歌协议”,人民币亦可能重演此情景。
板块跟随:阿里或成结构性再估值的引爆点 -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多数中概股尚未主动应对。美团、京东等仍侧重回购防守;而携程、药明康德等先行者已于2024-25年率先完成数十亿美元离岸可转债发行。如阿里此举引发跟随效应,将推动整个板块重新估值,突破长期低估状态。
货币宽松趋势持续支撑弱美元预期 - 目前货币政策环境亦对企业海外融资形成支撑。美联储在9月17-18日会议上大概率将降息25个基点,甚至可能达到50个基点,市场已充分定价。流动性宽松将持续压低美元价值,支撑此类融资策略。
此外,特朗普7月签署的《GENIUS法案》为稳定币及现实资产代币化打开通道,进一步释放货币流动性。当前稳定币流通已达2470亿美元,占M2的1%以上,未来在银行和非银机构推动下有望快速扩容。这一趋势本质上构成数字化的量化宽松,进一步削弱美元长期强势基础。
在此背景下,美元长期维持强势的假设面临挑战,而海外美元负债的吸引力正在上升。
结语:阿里巴巴此番操作清晰表明,其已将美元债务视为财务战略工具,而非仅为补充流动性的手段。在当前宏观趋势下,适时布局离岸融资、引导市场再估值,并通过负债杠杆对冲汇率与资本成本,可能成为中概股打破估值瓶颈的关键路径。在弱美元周期中,债务不再是负担,而是潜在增值工具。
对尚未采取行动的企业而言,融资窗口虽仍开放,但已不容迟疑。
#稳定币 #互联网 #阿里巴巴 #科技 #人工智能 #融资 #中概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