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股东减持、高管出走、集采重击!红日药业陷入至暗时刻)
5月19日下午,红日药业(300026)举行了一场备受关注的业绩说明会。在会上,投资者们抛出的问题如连珠炮般,直指公司当前面临的困境:业绩下滑、股价低迷以及集采政策带来的深远影响。
近年来,红日药业的业绩表现宛如坐上了滑梯,一路向下。连续两年营收净利双降后,2024年的成绩单更是惨淡。营业收入降至57.83亿元,同比下降5.34%;归母净利润更是暴跌95.76%,仅为2146.73万元;扣非净利润直接转负,亏损760.71万元。净利率也从上年的8.21%骤降至0.40%,盈利能力岌岌可危。进入2025年一季度,业绩依旧不见起色,营业收入13.93亿元,同比减少4.82%,虽说归母净利润有3.80%的增长,达到6032.97万元,但这微弱的增长在长期低迷的大背景下,显得杯水车薪。
二级市场上,红日药业的股价表现同样令人揪心。自2022年3月以来,股价持续下行,从9元多一路狂泻至3元多,跌幅超过六成。这一跌势,不仅让投资者的财富大幅缩水,更反映出市场对公司未来发展信心的严重不足。
面对投资者关于如何提升自身价值的追问,红日药业表示高度重视市值管理,将通过科学战略规划、完善公司治理等方式,努力提升企业市场表现。然而,这些表述在现实的业绩面前,显得有些空洞。当被问及是否有回购注销计划以提振股价时,公司给出的否定回答,也让不少投资者大失所望。
集采政策的推行,给红日药业的核心业务——中药配方颗粒带来了巨大冲击。随着集采持续扩面,产品售价不断下降,这对公司中药配方颗粒业务利润水平以及整体盈利能力造成了明显影响。公司也坦承,终端市场价格下降、同业竞争加剧以及生产成本上涨等多重因素,导致公司整体收入及毛利率下滑,其中主力业务配方颗粒及饮片受到的影响尤为突出。与此同时,公司各类资产减值准备计提额大幅增长,非经常性损益因政府补助减少而下降,这些都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在新药创新研发方面,红日药业也面临质疑。有投资者指出公司研发明显低于市场同等规模公司,发展严重滞后。尽管公司表示拥有在研项目储备,且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基本稳定在4.5%左右,但这似乎并不能打消投资者的疑虑。在竞争激烈的医药市场中,研发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研发滞后无疑会让公司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回顾红日药业的发展历程,曾经也是风光无限。作为国内中药配方颗粒的代表企业,旗下子公司北京康仁堂是中药配方颗粒国家试点的六家企业之一,市场份额一度仅次于中国中药。中药配方颗粒业务更是一度贡献近半营收,血必净注射液也曾在2023年贡献收入8.51亿元,成为公司的重要营收支柱。
但自2021年配方颗粒国家试点结束后,市场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策放开,众多药企纷纷涌入,市场竞争瞬间白热化。红日药业的市场份额被不断蚕食,营收支柱业务遭受重创。加之配方颗粒新旧标准切换带来的挑战,公司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国标品种的研发和跨省备案,进一步增加了成本压力。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红日药业的步伐也显得迟缓。虽有布局,但尚未实现业务的突破性增长。研发支出不增反降,不利于企业在数字化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进而影响了转型进程。成本控制不佳,市场份额未因数字化生产而扩大,现金流状况也未得到改善,这些都反映出公司在数字化转型道路上的困境。
国际化方面,红日药业同样遭遇挫折。尽管曾试图开拓海外市场,但海外收入持续萎缩,占总营收的比重逐年下滑。产品受文化差异、药品审批标准不同等因素限制,难以大规模进入当地市场,品牌影响力不足也使得公司在国际市场上举步维艰。
内忧外患之下,红日药业的高层也出现了频繁变动。创始人姚小青的突然离职,以及多位董监高的相继离任,不仅影响了公司内部管理和决策效率,也向市场传递出不稳定的信号。股东的频繁减持,更是让投资者信心受挫,进一步加剧了股价的下跌。
如今的红日药业,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是在集采的压力下坚守中药配方颗粒业务,努力降本增效、提升竞争力,还是另辟蹊径,寻找新的业务增长路线,这是摆在公司面前的一道难题。在创新力不足、市场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红日药业必须尽快做出抉择,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否则,公司的未来前景将不容乐观。(内容来源|知谭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