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长沙银行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长沙银行(601577)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举世瞩目的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催人奋进。2022年,也是本行新三年战略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全行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扣“战略执行精进年”工作主题,持续用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手段,稳步推进精益管理和转型发展,在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同时,实现了规模、效益、质量的稳健增长。 经营规模持续壮大。截至报告期末,本行资产总额9,047.3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085.83亿元,增长13.64%。发放贷款和垫款本金总额4,260.3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64.23亿元,增长15.27%;负债总额8,425.6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030.57亿元,增长13.94%,其中吸收存款本金总额5,786.4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722.79亿元,增长14.27%。 经营效益持续稳健。报告期内,本行实现营业收入228.68亿元,同比增长9.58%。利润总额86.86亿元,同比增长8.4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8.11亿元,同比增长8.04%。 资产质量持续向好。截至报告期末,本行不良贷款率1.16%,较上年末下降0.04个百分点,资产质量不断优化。拨备覆盖率311.09%,较上年末上升13.22个百分点,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 行业排名持续攀升。在英国《银行家》“2022年全球银行业1000强”榜单中位列第191位,较上年前进36个名次;在中国银行业协会“2022年中国银行业100强”榜单中位列第36位,较上年前进4个名次;在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22年“陀螺”评价中位列全国城商行第7位。 (一)县域金融深耕蓄力 报告期内,本行将县域金融战略作为全行发展“一号工程”,成立县域金融与乡村振兴委员会,统筹全行县域金融发展。出台《长沙银行县域金融三年行动方案》,建章立制、规划引领未来发展路径。发展成效更加凸显。截至报告期末,本行通过加强县域渠道铺设、服务活动优化、县域产品创新等,实现了县域存贷款、客户数量快速增长,县域金融发展基础明显夯实、发展成效不断凸显,三年规划业务指标首年告捷。县域存款余额1,763.4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10.48亿元,增长21.37%。县域贷款余额1,423.0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97.82亿元,增长26.47%。零售获客稳步增长,县域支行零售客群565.31万户,较上年末增加43.79万户。 服务渠道更加完善。完善线上线下(300959)渠道布局,截至报告期末,本行已开立县域支行86家,县域覆盖率达100%。上线“湘村在线”平台,配置乡村振兴综合服务车,全面构建“线上+线下、静态+动态”的四位一体乡村振兴服务渠道体系。 特色产品更加多元。打造县域特色产品,紧跟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先后推出湘农云担、高标准农田施工贷、农雁贷、美丽湘村贷、湘农快贷等特色化产品,聚焦一县一品,实施一县一策,指导县域支行立足本地优势特色产业进行产品和创新模式开发,并探索在不同的县域进行模式复制推广。 BANKOFCHANGSHA (二)零售业务全面发力 报告期内,本行持续推进零售发展转型,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围绕“获客、活客、提客”的客户经营路径,加快生态体系建设,客户经营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截至报告期末,本行个人存款达2,718.7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97.18亿元,增长28.15%,占存款总额的比例为46.99%;本行个人贷款达1,720.4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02.18亿元,增长13.32%,占贷款总额的比例为40.38%。 完善客户经营生态。持续做大基础客群,重点推进代发工资、智慧学校、智慧医院、医保社保代发等批量获客项目,零售客户规模不断扩大,截至报告期末,零售客户数达到1,656.87万户,较上年末增加84.04万户,增长5.34%。建设本地生活生态,联合社区基层组织和商超、药店、诊所等,为居民提供金融+非金融服务。推广“养老客群”品牌,围绕中老年客户理财、养生、交友等综合需求,建立线上线下一体的服务体系。运营弗兰社权益平台,服务覆盖客户的“吃喝玩乐美”等各类需求,截至报告期末,平台商户数超过6,000家,客户数突破260万户。 大力发展财富管理。完善财富管理模式,推行客户分层经营机制,提供差异化的专业服务团队和服务渠道,为高端客户提供尊享体验。丰富财富产品体系,形成涵盖自营理财、代销理财、基金、保险、信托、贵金属的全产品组合,满足不同客户的差异化投资需求。截至报告期末,本行财富客户数达97.94万户,较上年末增加19.66万户,增长25.12%;零售客户资产管理规模(AUM)达3,304.8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30.99亿元,增长19.14%。 加速精进消费信贷。精细管理,优结构,保交楼,稳房贷,主动担当发挥长行社会责任。精心赋能,按揭全面实现无纸化、上线线上面签功能,实现“0接触”营销,快速调优政策,提升产品竞争力。截至报告期末,住房按揭贷款余额达659.9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70.23亿元,增长11.91%。精准营销,加强过程管理,实施“一类客群+一个策略+一套打法”的营销模式,通过智能营销平台实现批量触达,截至报告期末,本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达555.7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20.47亿元,增长27.68%,其中,快乐秒贷余额突破200亿元,在区域市场形成品牌效应。 打造精品信用卡。持续深化信用卡产品特色,深耕建设兼具湖南人情怀喜好、消费热度、有认同感的本土特色用卡环境,合作特惠商户门店近9,000家,赢得省内各地市场口碑。不断推动客户介绍客户(MGM)及线上轻型化获客、精细化经营模式,客户活跃度不断提升。报告期内,信用卡消费交易金额746.25亿元,同比增长10.17%。截至报告期末,信用卡累计发卡305.98万张,较上年末增加30.33万张,增长11.00%,连续三年获得中国银联颁发的“银联信用卡业务突出贡献奖”。 (三)公司业务转型有力 报告期内,本行积极推进公司业务转型突围,夯客群、筑平台、创产品、搭场景、建生态,持续推动公司业务高质量发展。截至报告期末,本行对公存款余额2,858.5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7.76亿元,增长0.98%;对公贷款余额2,409.7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89.90亿元,增长19.30%。 客群基础扩量提质。报告期内,本行积极对接省市重大项目、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客户,年内投放重大项目114个、金额136.69亿元。截至报告期末,对公客户数较上年末增加2.86万户,增长7.89%,累计服务湖南省产业链供应链核心企业149户,累计与2,790户战略客户达成合作关系,累计服务湖南省内上市公司124家。管理模式提质增效,借助高质量发展指标模型,助力公司业务由传统的产品经营模式向客户经营模式转型;构建资金流向全景视图,提升客户覆盖度和资金承接率。 BANKOFCHANGSHA 产品服务创新突破。交易银行、国际、投行三大板块全面发力,推动公司业务高质量发展。交易银行提质跃进。现金管理端打造出集收款、现金管理、支付一体化、线上+线下、全方位现金管理产品体系,服务客户69,144户,较上年末增加14,048户,增长25.50%。供应链端通过资产池优化升级、线上化传统贸融业务流程、快乐e链-保兑仓产品推出,实现供应链金融转型升级,业务余额159.81亿元。场景端百花齐放,助力政府端、企业端、个人客户端服务力度和客户粘性的提升。国际业务突破创新。通过跨境担保落地了全省新能源企业首笔中长期绿色美元债券,助力优质企业“走出去”。报告期内,本行国际结算量44.59亿美元,同比增长28.98%。投行业务亮点纷呈。报告期内,累计承销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25只,承销金额136.10亿元,同比增长13.19%;完成面向保理公司发放的应收账款结构化融资项目等多个首单业务。 绿色金融加快推进。顺应国家政策导向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全力发展绿色低碳业务。锚定清洁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生态修复等重点绿色产业,加大绿色低碳业务的项目储备和投放。推出碳排放权担保融资产品,为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积极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截至报告期末,绿色金融贷款余额326.0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71.98亿元,增长28.33%。绿色金融债券募集资金投放41个项目,余额50亿元。 普惠金融增量扩面。推出“稳企纾困二十条举措”、大力开展“暖春行动”,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截至报告期末,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94.2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06.48亿元,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户数66,483户,较上年末增加18,703户。持续经营本地金融生态圈,不断加大对本土小店经济的支持力度,呼啦有效客户11.92万户,较上年末增加1.94万户,呼啦快贷余额47.5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3.67亿元,增长99.12%。科技金融加速推进。推动“专精特新贷”“优才贷”“科技奖补贷”“知识价值信用贷”等特色产品的投放,不断扩大业务覆盖范围。截至报告期末,科技金融贷款余额321.7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7.86亿元,增长21.93%;专精特新信贷余额104.9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8.43亿元,增长57.80%。 (四)金融市场彰显活力 面对严峻复杂的内外部经营环境,本行金融市场业务紧紧围绕“利润增长定心盘、基础业务助推器”战略定位,聚焦转型发展和能力提升,全年业务整体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交易转型迈上新台阶。在加强大类资产配置基础上,积极推进交易转型。本行密切跟踪市场变化,把握市场趋势性交易机会,提升资产投资效益。截至报告期末,本行交易性金融资产余额1,096.6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10.82亿元,增长11.24%。各项业务交易量稳步增长,市场影响力逐步提升,其中外汇交易量突破一万亿元,同比增长101.10%。 业务结构展现新特点。充分挖掘债券承分销、债券借贷等中间业务发展潜力,促进非利息收入增长。积极开拓海外交易渠道,提升多元化资产配置空间。加强主动负债,抓住全年利率低点有利时机,成功发行100亿元金融债。搭建债券业务、代客业务、票据业务三大业务支持平台,发挥金融市场资源优势,助力客户债券发行、代客外汇以及票据业务发展。 BANKOFCHANGSHA 理财业务展现新面貌。报告期内,以产品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开放式产品转型。推出本行首款混合型FOF理财产品、纯债+转债理财产品,打造从1天到18个月开放式产品库,实现现金、固收、固收+、混合类等不同类别产品的布局,进一步丰富产品体系,满足客户多元化财富管理需求。实现资产管理业务中收5.07亿元,同比增长15.75%。 (五)金融科技释放动力 报告期内,本行围绕“数字引领”战略,推行数字技术与业务融合,夯实数字化赋能效果,坚持科技引领、聚焦自主可控、赋能业务发展、提质精细管理,助力全行高质量发展。 开启数字化经营新局。深化推动零售业务数字化经营,重点围绕大众客群、数字化产品、特定场景,通过客户洞察、智能策略、精准触达等方式批量经营,数字经营活动触达客户346.72万户,触客超1亿人次,网络银行用户达到974.38万户,月活跃用户(MAU)达到202.27万户;e钱庄交易额8,205.25亿元,快捷支付交易额3,482.45亿元,微信支付交易量排名全国城商行第一。赋能业务经营降本增效,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降低客户经营成本、提高人工效能,在96个业务场景智能外呼1,167.19万次,替代3.87万人工时。 大力推进生态银行建设。整合银行金融服务和非金融服务能力,搭建G端B端C端金融联接,服务产业和赋能中小微企业效应凸显。生态银行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成效不断显现,一系列战略合作相继达成,一批生态场景相继上线。服务产业方面,通过产融平台和交易银行综合化服务体系深耕垂直行业,提供更高效、更灵活、更精准的金融服务;在民生领域,聚焦民生衣食住行,打造了放心肉智能监管、教育培训监管、共享单车等民生金融场景平台,保障用户权益,活跃了金融生态。 金融科技能力不断提升。基础设施方面,深化推广云计算技术能力建设及应用,持续推进IT基础设施架构向云原生分布式架构转型。构建“一云多芯”多元算力,实现异构品牌、异构架构的全面兼容;完成应用弹性伸缩、技术自主可控的一站式云原生平台投产运营,实现IT资源弹性扩展、敏捷交付,支持业务系统上云赋智。新技术应用方面,流程自动化机器人(RPA)新增场景30余个,人脸识别、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智能语音、物联网等金融科技工具应用不断推广,助力业务纵深发展;引入虚拟数字人、直播平台等新型金融科技应用,落地宣传营销等场景,有效助力本行品牌价值和竞争力的提升。 (六)风险管控持续用力 报告期内,本行坚持“合规创造价值,稳健平衡风险”的理念,坚守底线思维,优化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全面推动风险管理数字化、系统化、智能化建设,不断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推动经营发展行稳致远。资产质量进一步夯实。以风险防范为核心,持续完善资产质量管控机制,加强大额授信业务以及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客户的风险管控,坚持统一授信管理,深化授信授权管理,精细授信限额管理,从源头上控制资产质量,严把准入关口。完善风险预警体系,强化风险早期预警管控,健全存量压降机制,不断强化风险化解能力,实施大额风险资产“一户一策”名单制和小额风险资产标准化清收模式,不良处置取得良好成效,资产质量保持稳中向优态势。 业务结构持续调优。坚持金融回归本源,积极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宏观调控政策和监管要求,持续加大对制造业、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有效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紧跟国家和监管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做优做实风险策略,强化授信政策引领,主动调优信贷投放结构,不断推动全行授信业务高质量发展。 全面风险管理不断完善。坚持审慎的风险管理文化,继续强化“垂直+派驻+内嵌”的风险管理组织模式,完善贯穿贷前、贷中、贷后的授信政策制度体系,推行标准化、线上化、智能化信贷作业体系,优化建设支撑信贷业务发展的系统群,强化风险队伍人才梯队建设,推动风险管理更加精细、智能、有效。 数字风控更加精准高效。持续加强科技赋能,前置信用风险管理,强化底盘策略的准确性,建立敏捷有效的信贷申请反欺诈体系,更精准识别欺诈风险,构建组合、精细的策略模型,核心风控自主可控,实现信贷客群的精细化管理,推进线上审批通道,对小额分散的零售业务及普惠类业务实现自动化审批,持续提升风险计量水平,推进内部评级体系优化,强化金融市场业务全流程风险管控,不断提升数字化风控能力。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1.宏观形势研判 2022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高,引发全球主要经济体物价持续飞涨。在美联储、欧洲央行持续加息的背景下,西方国家经济增长动能明显放缓。受外需减弱以及经济转型升级的影响,国内经济整体呈现震荡向下走势,供需端同步走弱,多数指标增速较上年有所下滑,经济运行压力较大。2022年,中国GDP总量为121.02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增长3.00%,增速较上年回落5.40个百分点。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2022年末,中央接续推出了一系列稳增长措施,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地,预计国内生产生活秩序有望加快恢复,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将不断增强,整体呈现平稳向好态势。 得益于前期湖南省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提早布局,全省经济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发展态势,经济总体运行平稳,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2022年全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7万亿元,同比增长4.50%,较全国平均水平高1.50个百分点。展望下一阶段,国内宏观形势整体好转,湖南经济大概率延续向好发展态势,供给端,工业生产将持续稳步增长,服务业预计出现大幅反弹;需求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计将基本保持稳定,各项消费从二季度起逐步恢复,外贸增速或略有回落,但仍保持韧性;物价上,CPI温和上升,PPI平缓下降,价格总体保持稳定。银行业经营环境方面,随着市场信心的大幅改善,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有望上升,信贷增量有望提高,为区域内的银行机构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2.宏观政策展望 2022年,国内宏观政策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主。财政政策方面,2022年政府财政目标赤字率基本持平,但政策性银行贷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准财政”工具,“跨期”和“跨账本”调节工具数额大幅增加,持续加大稳经济力度。节奏上,财政政策上半年积极靠前发力,下半年依靠“准财政”等增量工具延续政策力度。货币政策方面,面对严峻的宏观形势,央行通过降准、调增政策性银行信贷额度、多次调降政策利率、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创设设备更新专项再贷款等方式,在总量上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积极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在结构上不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房地产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助力宏观经济平稳运行。 展望2023年,国内经济企稳回升仍需建立在稳经济政策力度不减的基础之上,加之外部环境持续恶化的可能性较大,前瞻来看,预计财政政策将保持积极,政策扩张力度可能适度加大,政策效能将进一步提升,税费优惠政策将增强精准性和针对性,着力助企纾困,财政支出结构将进一步优化,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效带动扩大全社会投资,促进消费。同时,财政政策与货币、产业、科技、社会政策的协调配合将进一步上升,通过形成政策合力,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预计货币政策将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功能,推动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信贷结构不断优化、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3.行业趋势分析 党的二十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道路方向,为金融领域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金融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势必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肩负重要使命。 一是银行业将主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助力经济复苏。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立足国情和自身发展实际,持续聚焦实体经济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加大投放,朝着“强基建、增制造、稳地产、促消费、扩小微、拓绿金”的方向,不断优化信贷结构。主动担当支持扩大内需的责任,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满足经济转型的多元化需求,在稳增长中发挥增信用、扩需求的重要作用,推动实体经济与金融的共赢。 二是银行业将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全力促进共同富裕。顺应金融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充分发挥金融作为社会资金运动总枢纽的关键作用,积极链接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市场,推动居民财富与企业资本的高效循环,更好满足实体经济的多元化融资需求以及居民财富的保值增值需要,在畅通企业融资渠道、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增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方面贡献更大力量。 三是银行业将加快转型发展步伐,全面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改变过去单一、粗放的服务模式,推动从单一资金中介向综合服务平台的转变。通过各大板块业务的紧密协作,通过业务、客户、产品以及内外部资源的综合联动,锻造对客户的全链条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围绕企业客户的发展周期、生产周期以及个人客户的财富周期来匹配全周期的服务,全力满足客户综合化、一体化的服务需求,全面提升发展质效。 BANKOFCHANGSHA (二)公司发展战略 本行以辩证思维研大势、谋大局,根据国家战略、监管政策、市场形势、竞争态势、客户需求对本行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在保持大的战略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对整体发展战略进行优化调整和适度进阶,构建了新战略布局,即:坚持一个“客户中心、价值导向”的经营理念,围绕“风险管理”和“客户服务”两大核心,大力实施“本土化、轻型化、数字化、场景化”四化发展路径,坚定“做强长沙、做大市州、做实县域、做精广州、做优子公司”五做方向,聚焦“财富管理、普惠金融、产业金融、科技金融、零碳金融、金融投资”六大重点,全力打造“区域领先的现代生态银行”。 本行将大力实施“四化”路径。一是切实践行深耕湖南战略,全面推进本土化。在网点布局、战术打法、产品队伍机制等方面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根据地区特点开展差异化、特色化经营。二是向轻型银行的方向加快转型,全面推进轻型化。推动从利差依赖、规模扩张走向创新驱动和价值创造,以更低的资本消耗、更快的资产流转、更高效的管理架构、更精简的运营体系、更精细的成本管理应对更激烈的挑战和更多元化的客户需求。三是加快融入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体系,全面推进数字化。以数据和技术双轮驱动,对经营管理模式进行全方位、全领域、全流程的转型重构,充分发挥数字化对于业务发展的乘数效应。四是将服务更好地融入到生态场景中,全面推进场景化。坚持开放共赢,吸引更多合作伙伴共建场景生态,实现资源共享、服务协同,通过为客户提供泛金融服务,从低频走向高频,发掘更多的金融服务机会。 本行将坚定“五做”方向。一是做强长沙,推动长沙市场规模做大、能力做强、创新做特、品牌做优。二是做大市州,全力提升各市州的市场份额,提高客户覆盖率,提升影响力和贡献度。三是做实县域,以最高的战略优先级集中优势资源全力以赴推动县域金融跨越式发展。四是做精广州,以明晰的定位、配套的机制和强有力的支持,全力推动广州市场做精做透,推动广州成为新战略增长极。五是做优子公司,一方面,推动子公司创新良性发展,实现现有子公司与母行的协同,全力提升子公司利润贡献率,提高资本回报水平,成为新利润增长源。另一方面,在监管许可的前提下继续寻求申筹或参控其他持牌机构的机会,不断提升综合金融服务的能力。本行将聚焦六大战略重点。一是聚焦财富管理。紧抓居民财富规模上升、财富结构调整、消费升级带来的新机遇,为居民生活中所产生的合理消费、资产保值增值、教育储蓄、医疗、养老等系列需求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做居民的财富管家。二是聚焦普惠金融。紧抓湖南乡村振兴带来的重大战略机遇,积极服务小微企业和城乡居民的金融需求,深耕“长尾客群”,推动小微金融和县域金融在一定领域、一定层次的协同发展,全面提升金融服务覆盖率和渗透率。三是聚焦产业金融。紧抓湖南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建设现代化新湖南带来的产业升级新机遇,通过融通科技与风控、链接金融与产业,与实体产业在长周期的价值链上实现“共创共赢”,为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供全面服务。四是聚焦科技金融。紧抓国家深化科技自主创新、湘粤地区持续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加快产品与机制创新,积极回应科创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型科创企业对资金的强烈需求,围绕企业的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的痛点、难点提供特色产品和精准服务。五是聚焦零碳金融。 紧跟国家双碳战略深入推进、经济结构向低碳和零碳转轨的新趋势,积极推动向零碳银行转型,推动自身运营和经营行为的碳排放实现中和归零,同时通过金融手段为碳达峰、碳中和全面助力。六是聚焦金融投资。顺应金融供给侧改革和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的趋势,全力加快理财子公司申筹,打通从债权融资向股权融资市场的通道,增强全品类投资能力,提升代客理财收益水平;加快运用各类新业务资质,全面链接客户与金融市场,推动表内表外业务协同发展,夯实中收来源,提升盈利能力,持续提升金融投资业务的价值贡献。 (三)经营计划 2023年,本行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记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客户中心、价值导向”的经营理念,紧紧围绕“战略收官提质年”,全力打造区域领先的现代生态银行。 坚持“服务地方发展、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市民居民”的市场定位,积极融入省市发展大局,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全力服务“强省会”战略。坚定不移服务实体,全力以赴惠实体、增投放、降成本、提效率。围绕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大消费金融的产品创新和服务优化,在助力省市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始终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认识风险、治理风险,不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筑牢风险防线,确保行稳致远。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2023年,随着国内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金融支持房地产政策持续发力,预计我国经济活跃性将得到增强,宏观经济较2022年会有所复苏,带动行业、企业整体回暖进而向居民端传导,银行面临的边际风险将有所下降。但考虑到近几年以来,各行业实体生产经营均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加之,国家相关政策的传导和贯彻落实仍需一定时间,相关行业企业尤其是前期经营较为困难的企业经营财务状况能否得到持续改善仍有待观察,部分行业、地区、客户潜在信用风险仍需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