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 赵子祥
近日,央行上海市分行近日披露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正信银行因两项违规收到百万级罚单,这一金额创下该行近年来公开记录中的最高罚单纪录。与此同时,该行三位时任副行长因对违规行为负有责任,分别被处以不同程度地罚款。
证券之星注意到,合规问题之下,正信银行当前正处于较大的业绩压下中,2024年业绩显示,该行营业收入5328.99万元,同比下降2.87%,连续两年下滑;净利润亏损2256.56万元,较上年亏损扩大近一倍,总资产规模亦连续两年下降。
300万罚单落地,三位时任副行长同受罚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公示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正信银行此次被罚主要因“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及“违反金融统计相关规定”,被监管处以305万元罚款(上海银罚字〔2025〕17号),而这也是公开资料中正信银行多年来被处罚数目最大的一次。
证券之星注意到,与此同时,时任副行长郭某江、潘某明、肖某,因对“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负有责任,分别被处以5万元、2万元、5万元罚款。
值得一提的是,监管部门对正信银行和郭某江、潘某明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日期是6月23日,而针对肖某的处罚决定是在6月19日。
6月30日晚,正信银行在官网发布临时公告显示,该行于6月25日收到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行政处罚决定书,而上述问题是监管部门于2023年10月30日至2023年12月29日在该行进行现场检查中所发现。
通常来说,客户身份识别作为金融机构反洗钱的基础防线,是《反洗钱法》等法规的核心要求。正信银行在此环节失守,暴露出其内控体系存在部分管理漏洞。
从操作端看,可能存在开户审核粗放、客户信息动态更新机制缺失、高风险业务身份验证流于形式等问题;从管理端看,三位副行长同时被罚,说明合规责任未有效穿透至高管层。
此外,金融统计数据是央行研判货币信贷政策、监测系统性风险的 “晴雨表”,正信银行的违规行为,极可能导致监管数据失真,干扰政策制定与风险预警的精准性,这也是监管部门对其 “零容忍” 的关键原因。
证券之星注意到,回溯近年金融监管处罚案例,“未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金融统计违规”高频出现。2024年银保监会处罚数据显示,年内多家银行罚单涉及反洗钱内控失效,中小银行因风控资源有限、体系建设滞后,成为重灾区。
业务调整,外汇产品协议终止
公开资料显示,正信银行于2010年1月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在原正大国际财务有限公司基础上改制设立并正式开业,总行设在上海,注册资本10亿元人民币,主要股东为泰京银行大众有限公司和卜蜂国际投资有限公司。
2024年财报显示,正信银行去年实现营业收入5328.99万元,较2023年的5486.51万元同比下降2.87%,连续两年下滑;净利润继续亏损2256.56万元,同比去年1153.22万元亏损扩大近一倍;此外总资产规模为23.59亿元,同样连续两年下降。
官网披露信息显示,在距央行罚单公示不足两月前,正信银行于5月31日公告终止“活期宝 1 号”企业外汇存款产品协议,产品将于8月31日终止,利息计算至终止日前一日。
公告显示,“活期宝1号”下架原因主要是“因相关监管要求及行内业务调整”。
外汇存款业务涉及跨境资金流动,客户身份识别、资金用途监测本就是监管核心关切。若客户身份识别不到位,企业借助虚假贸易背景开立外汇账户、违规进行资金汇兑套利的风险将大幅上升。
1月26日,正信银行召开了“2025年度工作会议”。行长曹八阳对2025年工作进行了展望和部署,提出了2025年全行工作重点:大力稳存增存,稳健发展债券业务,积极拓展中间业务、信贷业务,完善授信策略,强化内部管理,努力完成股改。
正信银行的罚单与业务调整,某种程度上是金融监管“强合规”时代的缩影。对于正信银行而言,此次危机也是推动内部治理升级的契机,金融行业的竞争,已从单纯的业务比拼,转向合规实力与风控韧性的较量。金融机构唯有将合规基因嵌入战略决策、业务流程与员工考核,才能在复杂环境中站稳脚跟。(本文首发证券之星,作者|赵子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