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之重器 人才为要)
地处西北边陲的新疆,地广人稀。由于远离内地和自然禀赋等条件限制,人力资源缺乏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新疆采访期间,在与当地企业和媒 体界人士的接触交流当中,都能感受到他们为此而产生的缺憾,以及他们对于各方面建设人才的渴望。
不过,在位于新疆昌吉州的知名民企——特变电工,我们看到的却是另外一幅景象。据公司总裁黄汉杰介绍,目前企业2万余名员工当中,有院士5人、享受国务院津贴等专家300人、博士硕士1400余人,大专及以上学历员工占75%以上。公司先后建成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高层次人才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科技载体平台,为特变电工走上科技兴企之路提供了超强的智力支持。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铸造大国重器,人才即为“累土”。正是因为汇聚了行业精英,筑起了人才高地,才让特变电工在高端技术装备制造领域竖起了“国之重器”的标杆。前不久热播的《大国重器》(第二季)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在全球最高等级特高压工程的起点——特变电工,解开了核心重器换流变压器的制造诀窍。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这个堪称人类电力工程史上的巅峰之作,未来每年可以满足5000万中国家庭的用电需求!”当我们在特变电工参观时,这个全球首条±1100千伏特高压线路所需的超级变压器已经下线,自重约700吨,工程师们正在模拟如何把这个“庞然大物”运到数公里之外的作业区。
特变电工所处的变压器行业,担负着电力传输“总调度”角色,与千家万户的用电休戚相关。但是人们并不知道,从变压器诞生之日到上世纪末,我们国家就一直在学习、追赶国外先进制造和研发技术,尤其在高电压、大容量产品领域,几乎全部依靠进口,经历了“亦步亦趋、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漫长过程,以及外国人利用其技术优势限制中国行业发展的窘境。
如何改变受制于人的发展窘境?特变电工认识到,关键还得靠人才。人才是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也是企业发展最根本的动力和保障。多年来,特变电工紧紧围绕企业发展战略,以“高精尖缺”人才引进培养为导向,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在核心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探索。
在人才引进方面,既注重行业成熟人才的引进,也重视高起点引进应届毕业生,构建核心团队的自我培养模式。特变电工与清华、北大等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新局面,今年公司便引进了700多名985、211院校的毕业生。在人才培养方面,特变电工建立了资金保障机制,每年至少投入6000万元用于员工培训,并摸索出一套符合企业特点、能与业务工作无缝对接的培训模式。在人才激励方面,建立了完善的保障激励机制,给予研发人员专项奖励、股票期权或专利持有权,让他们共同分享企业发展带来的成果;同时还在员工购房时给予适当优惠和补贴,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通过“内培、外引”,特变电工近年来引进各类专业化、创新型人才近千人,国际化人才比重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已形成一支拥有院士、学科带头人、外籍专家4000余人的科技人才队伍。
高素质人才为企业技术进步奠定了基础,也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保障。近几年特变电工先后斩获我国科学技术领域最高奖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行业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近200项……就在2017年,公司凭借“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工程”项目,第二次摘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国之重器,人才为要。特变电工的跨越式发展如此,一个地方的发展兴盛也是如此。如果说,特变电工因人才聚集而兴,那么,特变电工身处的新疆,更渴望、也更需要广纳各方建设人才而用之。也希望将来能有更多有志之士奔赴这块热土,为新疆的生产建设、繁荣发展出一把力。